文/张钧
你曾经是个小孩么?这问题听上去有点傻,因为所有人都会给你同样的答案:是。你曾经是个“绝对小孩”么?先别忙着说:是。看了朱德庸的同名漫画书后,再说。
六个小孩,六个不一样。每一个小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处事方式,他们或憨厚、或机灵、或淘气、或絮叨。在读者面前,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个性化的童真。但是,在画面里,在言语里,他们又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或许就是“绝对小孩”的标准所在——他们都有着一颗纯粹的小孩的心,因为心的纯粹,他们的行为才那么绝对。有了心的纯粹,也才有了这六个小孩的古怪精灵、无拘无束和出人意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但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能够像《绝对小孩》中的孩子们那样有“小孩样”。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小大人”,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学校、来自同伴的压力让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恐惧中,过早地就活进成年人的心态里。
所以当大多数人从《绝对小孩》中一点点地找回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的时候,另一部分读者可能还会从中找到一些另外的阅读体验:原来孩子们的世界还可以这么精彩,这么不可思议。这也是《绝对小孩》的意义所在,让做过小孩的人找回童心,让没体会过童年快乐的人体会纯粹。读者也正是在这种对“绝对小孩”生活的追索和羡慕中猛然看到自己当下的样子,然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毕竟,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将或者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孩,我们难道不希望他们成为健康的“绝对小孩”么?
所以,尽管朱德庸新书的名字叫《绝对小孩》,但这绝对是一本给大人们看的书。
其实,《绝对小孩》的作者朱德庸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一个重新成为“绝对小孩”的过程,在为《绝对小孩》写的自序中,他说:“一直到我的小孩五、六岁之前,我都在学习做一个父亲该怎么去爱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迫陪着他一起成长;在他度过他童年的同时,我自己竟然也彷佛重新度过一次遗忘已久的童年。那段日子里,我的许多儿时记忆就像从大脑的阁楼深处一点一点被清扫出来,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而重新经历这些童年事件,却让我再一次看到我自己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
事实上,朱德庸在创作《绝对小孩》的过程中,也一直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他的太太冯曼伦在各种场合曾经不止一次地称朱德庸有着一颗像孩子一样敏感的心。而他的儿子更是索性把朱德庸称作自己的兄弟。在创作间歇,他会和儿子抢两人共同喜爱的东西,会像小孩子一样突然发起呆来。正是在这样“小儿无赖”的过程中,朱德庸的内心世界离成人世界越来越远了,而跟他笔下的披头、五毛和讨厌们越来越契合了。
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种叫做“儿童自我状态”的东西,当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也正是他表现得最可爱的时候。朱德庸在创作《绝对小孩》的时候无疑正是在这种状态上。
用“绝对小孩”的心态和视角去画《绝对小孩》,朱德庸的这种创作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台湾,他的这种努力已经得到了回报:这部历时5年的作品在2007年1月上市后,立刻得到了小读者和白领父母的追捧。坊间将此书称为“幽默大师朱德庸20年来最好玩的一本漫画”。
现在,我们终于在内地的图书市场上见到了这本书,四十万册的首印书更是显示出了出版方对这本书十足的底气。看了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底气是有道理的。毫无疑问,就像以前的《双响炮》、《醋溜族》和《涩女郎》一样,随着《绝对小孩》的上市,一轮新的读朱德庸的狂潮将在内地再度兴起。
《绝对小孩》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就像一次逆时间之流而上寻找童年的旅程,在一次又一次的会心微笑里,关于自己童年的印象也慢慢地被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个模糊的影子开始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那是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的身影。然后,他一点一点地走近了,面容也逐渐清晰起来,我终于发现,那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
那时,我是一个绝对小孩。
本文来自新浪读书频道"绝对小孩"专区
你曾经是个小孩么?这问题听上去有点傻,因为所有人都会给你同样的答案:是。你曾经是个“绝对小孩”么?先别忙着说:是。看了朱德庸的同名漫画书后,再说。
六个小孩,六个不一样。每一个小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处事方式,他们或憨厚、或机灵、或淘气、或絮叨。在读者面前,他们呈现出的是一种个性化的童真。但是,在画面里,在言语里,他们又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或许就是“绝对小孩”的标准所在——他们都有着一颗纯粹的小孩的心,因为心的纯粹,他们的行为才那么绝对。有了心的纯粹,也才有了这六个小孩的古怪精灵、无拘无束和出人意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但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能够像《绝对小孩》中的孩子们那样有“小孩样”。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小大人”,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学校、来自同伴的压力让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恐惧中,过早地就活进成年人的心态里。
所以当大多数人从《绝对小孩》中一点点地找回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的时候,另一部分读者可能还会从中找到一些另外的阅读体验:原来孩子们的世界还可以这么精彩,这么不可思议。这也是《绝对小孩》的意义所在,让做过小孩的人找回童心,让没体会过童年快乐的人体会纯粹。读者也正是在这种对“绝对小孩”生活的追索和羡慕中猛然看到自己当下的样子,然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毕竟,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将或者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孩,我们难道不希望他们成为健康的“绝对小孩”么?
所以,尽管朱德庸新书的名字叫《绝对小孩》,但这绝对是一本给大人们看的书。
其实,《绝对小孩》的作者朱德庸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一个重新成为“绝对小孩”的过程,在为《绝对小孩》写的自序中,他说:“一直到我的小孩五、六岁之前,我都在学习做一个父亲该怎么去爱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迫陪着他一起成长;在他度过他童年的同时,我自己竟然也彷佛重新度过一次遗忘已久的童年。那段日子里,我的许多儿时记忆就像从大脑的阁楼深处一点一点被清扫出来,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而重新经历这些童年事件,却让我再一次看到我自己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
事实上,朱德庸在创作《绝对小孩》的过程中,也一直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他的太太冯曼伦在各种场合曾经不止一次地称朱德庸有着一颗像孩子一样敏感的心。而他的儿子更是索性把朱德庸称作自己的兄弟。在创作间歇,他会和儿子抢两人共同喜爱的东西,会像小孩子一样突然发起呆来。正是在这样“小儿无赖”的过程中,朱德庸的内心世界离成人世界越来越远了,而跟他笔下的披头、五毛和讨厌们越来越契合了。
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种叫做“儿童自我状态”的东西,当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也正是他表现得最可爱的时候。朱德庸在创作《绝对小孩》的时候无疑正是在这种状态上。
用“绝对小孩”的心态和视角去画《绝对小孩》,朱德庸的这种创作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台湾,他的这种努力已经得到了回报:这部历时5年的作品在2007年1月上市后,立刻得到了小读者和白领父母的追捧。坊间将此书称为“幽默大师朱德庸20年来最好玩的一本漫画”。
现在,我们终于在内地的图书市场上见到了这本书,四十万册的首印书更是显示出了出版方对这本书十足的底气。看了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底气是有道理的。毫无疑问,就像以前的《双响炮》、《醋溜族》和《涩女郎》一样,随着《绝对小孩》的上市,一轮新的读朱德庸的狂潮将在内地再度兴起。
《绝对小孩》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就像一次逆时间之流而上寻找童年的旅程,在一次又一次的会心微笑里,关于自己童年的印象也慢慢地被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个模糊的影子开始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那是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的身影。然后,他一点一点地走近了,面容也逐渐清晰起来,我终于发现,那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
那时,我是一个绝对小孩。
本文来自新浪读书频道"绝对小孩"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