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吧 关注:60贴子:195
  • 0回复贴,共1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子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我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有多种说法,或过于模糊,或让人难以置信,唯寺湾乡朱氏关于《大槐树下的子孙》的文章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对于我们寻根问祖,发掘上溯祖代大有帮助。下面摘录可供参考。
一九九五年《民族杂志》第五期看到一篇《为洪洞县大槐树的子孙们揭秘》的文章,介绍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史志协会理事张同忠先生对山西大移民的研究成果,对当年从山西迁往河南的移民情况做了简单介绍。
据张同忠研究,洪洞移民自明朝开国之初的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原因要从元末说起。
元太祖成吉思汗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倒置了社会的倒退和经济的萧条,引起了中原大地的反元农民起义,元军为了镇压起义,对农民军所据之地采用了“拔其地,屠其城”的残酷镇压,致使豫、鲁、苏北、皖北民众被杀戮者百分之七八十。名城扬州城被杀得仅剩十八家。后来朱元章进中原,元帝战败,才逃往漠北,结束了元末长达十六年战乱。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处在兵灾,水旱灾,蝗灾之中,到处饿殍遍野,尸体成堆,村村没人烟。而山西则是另一种景象。由于太行山的阻隔,中原地区的战乱,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晋地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丁兴旺。加上临省难民不断流入山西,使山西人口迅速增加,造成山西人口稠密。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十四年,河南,河北人口分别不过180万人,而山西却超过403万人,等于河南、河北二省人口的总和。由此可知从山西、河北等地迁移人口的原因。
据有关历史资料介绍,明初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和国子监宋纳等人向朱元章上奏移民屯田的战略,朱元章采纳了他们的奏议。于是从洪武初到永乐十五年前后,(约1368年~1417年)历时五十余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移民。其原则是由人多田少的山西,向人少地多的中原地区等省以及当时的边疆地区迁移。我们的先祖大概就是在这时的大移民活动中从山西迁到河南的。
几百年来,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不少人传说祖先是大槐树移民。为什么洪洞县大槐树有这么多老百姓向外迁出呢?从《明实录》中得知,明初移民不仅从从洪洞县迁出,还有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等地移民。洪洞县当时归平阳府管辖,明朝又在洪洞县设置移民机构,移民多从这里出发千里转徙,而移居他乡。年深月久,大部分移民的后代都把前辈出发的最后荟萃之地洪洞县,认为外迁之前的祖地了。
据史料记载,河南是明朝初年移民的重点省份。从山西迁往河南省以彭德府、怀庆府,南阳府,开封府,归德府为最多。据大量的地方志、家谱、碑文记载,从山西迁豫者90%以上是洪洞人。河南几乎所有的县份都有此类记载和传说。
古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一公里的贾村西侧,西边二三百米处是汾河,东南紧临南蒲铁路。几百年来,这儿一年四季都有寻祖的游客络绎不绝的前来观光寻根,有的远道而来,圆故园思乡之梦,有的题词留诗抒饮水思源之情;有的盘恒踌躇,睹树生情,追忆先祖千里迢迢,辗转迁徙,艰苦创业的伟绩。
据《洪洞县志》记,从前,大槐树旧址有一寺庙,名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来往不断。广济寺旁有一株古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阳关大道从树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纷纷在河叉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秋冬树叶凋落之时,一团团老鸹窝在光秃秃的树枝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就在这里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证川资。当所迁之民扶老携幼、身背行装与祖籍告别之时,无不热泪沾衣,向大槐树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很远,还频频回首,遥望那古槐树上的老鸹窝。因此,洪洞县之大槐树老鸹窝便成为先辈们脑海中故乡的最后标志。几百年来,祖辈口耳相传,传来传去,移民们就把大槐树和老鸹窝认为是自己祖籍的村庄了。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河冲毁,幸而在古大槐树的身旁同根生出第二棵古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破“四旧”时,古庙、碑石折毁,第二代古槐也枯死了,1974年树杆被大风吹倒。1980年国家拨乱反正后,当地政府拨款对大槐树遗址整修,给树根打了水泥底座,树身用铁箍固定,使古槐重新站立起来,作为移民的见证。如今在第二代古槐旁边又同根生出第三代古槐,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它象征着古槐的儿女—洪洞县移民后代子孙繁衍不绝。
民国三年,洪洞人在大槐树旁建了碑亭和碑坊,上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有碑文,简述迁民事略。有两块古碑,留下两首诗:
“六百年来路悠悠,洪洞迁民通九州。
代代口碑传往事,数典俯身向童叟。”
“派出洪洞流芳远,根在洪洞世泽长。
停车驻路访桑梓,人将古槐比甘棠。”
可惜洪洞许多古碑在文革期间全部破坏。


1楼2013-08-20 11: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