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吧 关注:16,544贴子:31,670
  • 9回复贴,共1

勾吴的起点——朱方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到吴越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首先联想到“太伯奔梅里 , 姑苏建吴都”这句话,很自然的把吴国都城标注在了苏州,这是对春秋吴国不了解,受历来演义影响所造成的误解。
史料记载: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却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趁机灭国,这是吴国的终点。而历史上只留下泰伯奔吴,并创立吴国的传说,可是初创的吴国究竟在哪里?
吴国的起点在哪?历史学和考古学界为此一直争论不休,很多研究者认为,吴国的起源并不在无锡梅里,吴国都城也并不是苏州。从太伯南奔南京江宁小丹阳梅里开始,吴国都城首先建都在镇江的朱方城,后来迁都到常州淹城地区,最后在常州的雪堰镇和无锡胡埭镇交界处建筑了吴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阖闾城,而姑苏台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吴国衰败的最后几年才建的。
纵观春秋吴国667年,姑苏台作为吴国都城仅仅存在了11年,而时间最长的吴都镇江朱方城却有581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的吴国,是一段绚烂多彩的历史;镇江,作为春秋吴国最早的都城,为这段历史写上最浓重的笔墨。
先吴地区的文明起源,是由远古的江南土著居民(1),和来自中原的周朝嫡系的吴太伯一族,共同发展而来的。应该说江南土著文明是基础,而吴太伯创立的吴国王族是脉络。所以我们历史上就以吴太伯南奔到江南为起点,作为吴文明的起源。
太伯——迁徙者的首领
商朝晚期,北方周族的31世族长叫“古公亶父”,他就是后来被周朝尊奉为周太王的这个人。他有这样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最小的儿子叫季历。后来古公立季历为王,季历生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生姬发(周武王)。
根据商周时期的君主传承礼法,古公应该把王位传给嫡系长子的太伯才是,但为什么王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季历?
周族是夏朝的后裔,商就是灭了无道的夏桀之后才建立商朝的,对于商朝,古公不会忘记家仇国恨。当时周族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西北一带经常有犬戎、鬼方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商王武丁封古公为“西伯歧周”,命古公对付那些边疆的少数民族,但商王同时还又经常欺压歧周。所以古公立志要灭掉商朝。但周族在当时的国力无法与商朝相抗衡,所以古公的理想,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接班人来实现。
古公这三个儿子,每个都是贤能有才,但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不同意父亲的政治主张,同时太伯也没有儿子;三子季历是鹰派,因此古公在心里已经有立三子季历为王的念头了。
当时古公忌讳废长立幼的古训,一直没有把废太伯而立季历付诸行动。但太伯是个聪明人,知道父亲的心事,如果让古公作出废立之事,周族有可能会在内部产生大乱,因此太伯选择了以为父亲采草药的名义举族迁徙。
太伯为了古公和季历不受自己的影响而实现周室大业,他选择了离周商都非常遥远的荆蛮之地。太伯带领仲雍以及族人从陕西出发,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西南一带。 在这个地方,太伯停下他的脚步。


IP属地:湖南1楼2013-08-25 00:28回复

    注:
    (1)江南土著居民: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诸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传承。
    (2)《越绝书》记载:“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左传》记载:“衡山或曰丹阳县之横山,去鸠兹(芜湖)不远”。由此可见,横山、番丽、梅里、皋乡等地名都是指南京江宁小丹阳一带的小丹阳梅里。


    IP属地:湖南3楼2013-08-25 00:29
    回复
      前排留名


      IP属地:山西4楼2013-10-03 11:20
      回复
        这是胡说。商时允许商人到处迁徙经商,并没户籍限制。作为周候王的亲戚,在泰伯奔吴前已经迁徙到镇江大港一带筑城开发,到周朝时还接受了周的册封和赐鼎,此鼎现在大西路镇江博物馆(楚这么大但因为不是周的亲戚而没有赐鼎,还要跑到中原去问鼎)。因为他们是周的亲戚,皇族,泰伯奔吴是因为吴地早有亲戚于此,介绍他们到“蛮里”的。


        5楼2014-04-05 11:51
        回复
          《吴地记》记载:“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横山”或“横望山”,现在在南京江宁、溧水和安徽马鞍山的交界处那一带,在秦代叫丹阳县(和现在镇江的丹阳不是同一个地方),至今此地南京人还称之为“小丹阳”镇。 小丹阳梅里的原住民为越先民,在商王武丁伐荆时,荆先民逃到小丹阳梅里赶走了越先民,然后越先民逃到越国的本土,也就是现在无锡一带,越先民就用原地名小丹阳的梅里来命名无锡所在地,这就是无锡梅里镇的由来。“太伯奔梅里”,很多历史学家现在认为,这个“梅里”不是无锡的梅里镇,而是南京江宁的小丹阳梅里。
          上述推论更是胡扯。
          泰伯为什么奔“吴”?因为商时周王侯国姬姓中早有人来到江南定居,在镇江大港一带建立了“虞侯国”,因此才有后来周朝赐“虞侯鼎”的掌故。泰伯是因亲戚介绍才奔吴的,地方就离镇江不远的太湖边鱼米之乡“蛮里”,“虞”是长江里的鱼的像形文字,”吴“是太湖里鱼的像形文字,至今在吴方言中只有无锡话”吴“、”鱼“同音。”梅里“是古代”蛮里“的无锡话通假;”横山“是”鸿山“的通假,无锡梅里,古称”荆蛮之地“,居民大都为渔(吴)民,以”钩鱼“(勾吴)为生,为什么叫梅里人为”蛮人“?因为当时太湖边长着很多大鼋(无锡鼋头渚的鼋),这些大鼋就是湖滨鱼民的乘用工具,”蛮“字形象的反映了一个人乘在鼋背上的情况。


          6楼2014-04-05 12:36
          回复
            ヾ(^▽^*)))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0-19 21:32
            回复
              不能被苏锡棒子抢了


              IP属地:安徽14楼2022-10-22 0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