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一点,改变预言】】
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29名。按照这个成绩,连一般本科都考不上,心里一下子着急起来,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发誓要努力学习。
当时,我决心先把化学学好。我下力气重新自学化学,力求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同时也买了一本很棒的题集,里面对化学知识和化学题的解释又有趣又漂亮。
我学得非常投入,完全没想过能收到什么效果。效果完全出乎我意料:期末考试,即高三升学考试,我的化学成绩考了全年级第1名。总成绩是全班第11名。
化学成绩全年级第1名从心理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做梦也没想到,只付出两个多月的努力就可以在一个很怵的科目上取得年级第1名。以前,整个高二期间,我的化学和物理经常考60多分(总分100),最初甚至因为这种成绩还想过调到文科班去。
高一时,我也取得过全班第11名的乘积,那是我以前最好的成绩。因为这种成绩,再参考学校的历届成绩,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发挥正常的话可以考上一所好本科,发挥好的话有望考上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发挥超常的话,说不定能上吉林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好重点。那时,吉大和天大是我最大的梦想了。
但是,化学年级第1名这个成绩突破了我的想象空间。一个我本来如此害怕的科目,居然可以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就成为全年级第1名。那么,如果其他科目也发生这种变化呢,是不是,我就可以……可以梦想一下清华、北大和复旦?
一想到这儿,我的手会兴奋得发抖。当然,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幻想,因为高三只有一年时间,而我没有一个优势科目——除了刚发现的化学。但化学,这是不是一个肥皂泡呢?我心里仍充满怀疑。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成绩改变了我对自己的预期,让我偶尔也免不了做一下名校梦。
“这是梦,这是梦,”我常对自己说,“但想象一下又怕什么呢?!”
【分析】
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高三升学考试的化学成绩,就让我改变了自己的预言。
以前,我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班第11名,但各科成绩平均,没有一个优势科目。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我是一般的好学生,那些优秀学生,一定有很多地方比我强,是我难以超越的。我和班里的所有成绩优秀的男同学关系不错,在他们面前,我一直有一种自动思维:他们比我强。
但这次的化学成绩改变了我的自动思维。我发现,我可以比他们更强!
按照“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理论,这种信念,就相当于改变了我的预言。以前,我预言自己不如优秀学生,结果这个预言实现了;现在我预言自己会比他们强,而接下来,我这个预言开始不断实现。
预言需要基础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的同学,高一上学期成绩一直和我相当。有一次,他生了病,在家养了一个月。等病好返校后,离期末考试只有一个星期了。他豁出去了,结果考试心态出奇地好,在期末考试中居然进入了全班前5名。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预言,他以前以为自己就是11~15名,但从此,他的预言定位到了前5名。结果,以后两年半里,他的成绩从没有掉下过前5名。
前年冬天,我一个朋友的表弟对高考失去了信心。他是复读生,第一次高考因为发挥失常,他不愿读专科,于是选择了复读。但高三第一个学期的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非常不稳定,忽上忽下。他心中忐忑不安,担心自己重蹈覆辙。我向他讲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告诉他“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这句话对他震动很大,他重新拾回自信,成绩逐步稳定下来,即便是偶尔一次发挥失常,他也不再在乎,因为他知道,“如果你在乎这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你消极的预言,让你重演”。最后,他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被南京大学录取。
实现预言要有基础。譬如,没有那次化学成绩,我很难做“北大梦”;没有那次全班前5名,我的同桌也不会有那样的预言。我那个朋友的弟弟没有以前的成绩,他也很难相信“南大梦”的预言。
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我在化学成绩上取得了全年级第1名,由此开始憧憬其他科目也去争取类似的成绩。这种憧憬,是扎实的。
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29名。按照这个成绩,连一般本科都考不上,心里一下子着急起来,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发誓要努力学习。
当时,我决心先把化学学好。我下力气重新自学化学,力求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同时也买了一本很棒的题集,里面对化学知识和化学题的解释又有趣又漂亮。
我学得非常投入,完全没想过能收到什么效果。效果完全出乎我意料:期末考试,即高三升学考试,我的化学成绩考了全年级第1名。总成绩是全班第11名。
化学成绩全年级第1名从心理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做梦也没想到,只付出两个多月的努力就可以在一个很怵的科目上取得年级第1名。以前,整个高二期间,我的化学和物理经常考60多分(总分100),最初甚至因为这种成绩还想过调到文科班去。
高一时,我也取得过全班第11名的乘积,那是我以前最好的成绩。因为这种成绩,再参考学校的历届成绩,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发挥正常的话可以考上一所好本科,发挥好的话有望考上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发挥超常的话,说不定能上吉林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好重点。那时,吉大和天大是我最大的梦想了。
但是,化学年级第1名这个成绩突破了我的想象空间。一个我本来如此害怕的科目,居然可以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就成为全年级第1名。那么,如果其他科目也发生这种变化呢,是不是,我就可以……可以梦想一下清华、北大和复旦?
一想到这儿,我的手会兴奋得发抖。当然,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幻想,因为高三只有一年时间,而我没有一个优势科目——除了刚发现的化学。但化学,这是不是一个肥皂泡呢?我心里仍充满怀疑。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成绩改变了我对自己的预期,让我偶尔也免不了做一下名校梦。
“这是梦,这是梦,”我常对自己说,“但想象一下又怕什么呢?!”
【分析】
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高三升学考试的化学成绩,就让我改变了自己的预言。
以前,我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班第11名,但各科成绩平均,没有一个优势科目。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我是一般的好学生,那些优秀学生,一定有很多地方比我强,是我难以超越的。我和班里的所有成绩优秀的男同学关系不错,在他们面前,我一直有一种自动思维:他们比我强。
但这次的化学成绩改变了我的自动思维。我发现,我可以比他们更强!
按照“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理论,这种信念,就相当于改变了我的预言。以前,我预言自己不如优秀学生,结果这个预言实现了;现在我预言自己会比他们强,而接下来,我这个预言开始不断实现。
预言需要基础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的同学,高一上学期成绩一直和我相当。有一次,他生了病,在家养了一个月。等病好返校后,离期末考试只有一个星期了。他豁出去了,结果考试心态出奇地好,在期末考试中居然进入了全班前5名。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预言,他以前以为自己就是11~15名,但从此,他的预言定位到了前5名。结果,以后两年半里,他的成绩从没有掉下过前5名。
前年冬天,我一个朋友的表弟对高考失去了信心。他是复读生,第一次高考因为发挥失常,他不愿读专科,于是选择了复读。但高三第一个学期的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非常不稳定,忽上忽下。他心中忐忑不安,担心自己重蹈覆辙。我向他讲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告诉他“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这句话对他震动很大,他重新拾回自信,成绩逐步稳定下来,即便是偶尔一次发挥失常,他也不再在乎,因为他知道,“如果你在乎这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你消极的预言,让你重演”。最后,他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被南京大学录取。
实现预言要有基础。譬如,没有那次化学成绩,我很难做“北大梦”;没有那次全班前5名,我的同桌也不会有那样的预言。我那个朋友的弟弟没有以前的成绩,他也很难相信“南大梦”的预言。
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我在化学成绩上取得了全年级第1名,由此开始憧憬其他科目也去争取类似的成绩。这种憧憬,是扎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