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乾坤吧 关注:32贴子:13,185
  • 11回复贴,共1

【访问】周游列国.来此考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游览全百度个人贴吧.
看看风土人情贴子质量.学习吧民素质吧主涵养.增进友谊

带祝福祝愿贵吧越办越好
本团百飘一族成员游览到此 签名如下:

白和橙蓝 吧
高金宝 吧
心雨 吧
图图贴 吧
精灵恋歌 吧
衡 吧
左岸の猫 吧
费国园 吧
柏樱VIVI 吧
朦胧的恋 吧
无名指の誓言 吧
巩希儿 吧
公主回来了 吧
电脑迷交流 吧
支业开 吧
未解之谜 吧
资料 吧
旎丽的梦 吧
海沫茶轩 吧
黄昌浩 吧
肖楚玉 吧
长触角的熊 吧
◎像风一样◎ 吧
潇潇黑羽 吧
摇滚基地 吧
剑心的疤痕 吧


1楼2007-09-08 10:29回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步蟾多次向提督丁汝昌反映,中国海军战斗力远远不如日本,添船换炮不容稍缓。丁汝昌又向李鸿章反映。这年秋天,李鸿章为此向朝廷上了奏折,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却以财政紧张为由加以拒绝。实际上,清政府为了修整颐和园,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等到甲午兵败之后,翁同龢责怪李鸿章:“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李鸿章说:“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3]制度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人,也不能指望大部分人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忠公为国的人,也不得不有些委曲求全的苟且之事。 
      


    6楼2007-09-08 16:44
    回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步蟾多次向提督丁汝昌反映,中国海军战斗力远远不如日本,添船换炮不容稍缓。丁汝昌又向李鸿章反映。这年秋天,李鸿章为此向朝廷上了奏折,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却以财政紧张为由加以拒绝。实际上,清政府为了修整颐和园,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等到甲午兵败之后,翁同龢责怪李鸿章:“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李鸿章说:“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3]制度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人,也不能指望大部分人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忠公为国的人,也不得不有些委曲求全的苟且之事。 
        


      7楼2007-09-08 16:44
      回复
        三)明朝政府为什么对世界那么麻木 
           
         如果我们说专制政府就一定对反应迟钝,就把问题简单化了。但是中国的专制政府确实是耳不聪目不明。 
          
         明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508年,葡萄牙国王训令远航满剌加的塞克拉尽量了解中国的情况。[5] 1514年屯门岛第一次出现葡萄牙人,自此中国的地方当局就就不断和葡萄牙人发生矛盾。1557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6]可中国的中央政府到了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才知道“蒲丽都家”,但又拒不认可,以为是诡托“佛郎机”。就连当时的两广提督吴桂芳在《议阻澳夷进贡疏》中都说:“照得蒲丽都家国名,史传所不载,历查本朝并未入贡,恐系佛郎机国人……”[7]只能说是中国特色的反应迟钝。因为锦衣卫、东厂、西厂,对达官显贵到黎民百姓,嗅觉又是何等灵敏!勇于内斗,难于外战,千年如斯!


        9楼2007-09-08 16:46
        回复
          其实,中国也并不是没有远见卓识之辈。 
            
           1548年,葡萄牙人来漳州经商,却被朱纨指使杀了九十六人,还谎称是葡萄牙人行劫到漳州地界。[8]福建名流林希元在《与翁见愚别驾书》中,就主张通商,反对无端攻击葡萄牙人。他说,如果是侵犯边疆,杀戮人民,劫掠财物,自然应该予以打击;但人家只不过是来用货物跟我们的人民交易,就不应该禁止了。由于葡萄牙人跟边民作买卖,他们的东西价格公平,而买我们的米等东西,价格又比平时高的多,所以边民也愿意跟他们作生意,“未尝侵暴我边疆,杀戮我人民,劫掠我财物”。而且他们为了海上安全,还把为患二十年的海盗,也替我们消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官府要治他们,道理实在是讲不过去。就是收买中国人的子女,不是没有罪,但也不全在他们,因为“边民略诱卖与,尤为可恶”。林希元也怕被人怀疑跟洋人有什么瓜葛,而自己满腹的诤言,却又没有言路可以表达,看到官府处理对外关系不得要领,也没有谁可以去跟他聊聊,只好长吁短叹,或纵声大笑。[9] 
            
           问题是,高世之见,不能如星星之火,冲破黑暗,以至燎原。蓝鼎元认识到西方“其舟坚固,不畏飓风,炮火军械,精于中土”,并且看到“大西洋、小西洋诸国,皆凶悍异常。……到处窥觇图谋人国。”他呼吁“防微杜渐……脱有前此吕宋、噶罗吧之谋,不知何以待之?”“今圣德方盛,威灵既远迄遐荒,自万万无所容其痴想。然曲突徙薪,亦有心者所宜熟筹也。”[10]此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尚有一百多年!可他的话又入谁的耳呢?后来魏源提倡“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在自己的祖国遭到政府的冷落,而被日本人翻译过去后,却对明治维新起了促进作用。魏源晚年皈依佛门的命运,也就是中国的命运。 
            


          10楼2007-09-08 16:47
          回复
            当1862年同文馆设立招生,规定学习外语,毕业后可保举为八品或九品官,可士大夫都不愿意进同文馆。夏燮认为出洋学习是“相率而为汉奸”,“用夷变夏之渐不可不防。”[17]到了1870年代初,第一批留学的幼童在国外还要上《孝经》、《五经》这样的课程。从1872年到1875年,在容闳的主持下,先后派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原定以15年为期,学成回国。本来这可以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紧缺人才,但顽固派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眼里,旧制度、旧体制、旧文化的存亡,比国家的存亡与发展更重要,他们担心幼童会被“美化”,从而就“不复卑恭”的清朝“顺民”了。既然培养顺民高于一切,又怎能不挖空心思死力阻挠呢?终于这些留学生在1881年被全数撤回。 
              
             本来列强闯进了家门,而专制主义统治又自戕生机,真是里应外合! 
              


            13楼2007-09-08 16:50
            回复
              清帝国无论从人口还是从地域上说,都是一个大国。而这两点因素对清帝国的负面影响,我们过去关注得远远不够。老大帝国,要创新,很不容易。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西学书籍,三十年才卖了13000本。平均每年才400多本,而这时清帝国的人口已经有四亿了。而当时日本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一部有关西洋文化的书,出版后很快就卖了25万册![18]在日本这样的小国家,新思想容易传播。 
                


              14楼2007-09-08 16:52
              回复
                而在中国,这一万本书培育就是出了一万个先知先觉,相对几亿个无知无觉,真是极少数一小撮


                15楼2007-09-08 16:53
                回复
                  自由在大国容易被扼杀,但是大国更需要自由


                  16楼2007-09-08 16:55
                  回复
                    承平时节,以为事事比别人强,想学人长处,就是崇洋媚外,就像清初杨光先那样认为“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或者如后来


                    17楼2007-09-08 16:56
                    回复
                      宁要******的草,不要$$$$$的苗”、“宁要%%%%%的误点,不要*****的准点”!不把国家弄到积贫积弱不可收拾,决不罢休!民众的非理性一旦成了气候,任何理性的声音都将无济于事。最后政府自己也受制于它,就是想改弦易辙作出理智的外交选择,也是骑虎难下。因为,你不是一向说只有这样才是爱国么?为什么你自己又出尔反尔呢?害国就得害到底!


                      18楼2007-09-08 16:57
                      回复
                        这就为腐朽的旧制度、旧观念动辄利用民众的情绪打击和迫害新思想、新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清帝国这样的专制国家来说,国家越大,惰性也就越大,越容易苟延残喘。因此,清帝国对于自己的子民,几乎是可以为所欲为;而对于列强这套对付国民的办法不管用,只能是苟且屈服。


                        19楼2007-09-08 16: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