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绘吧 关注:7贴子:96
  • 8回复贴,共1

【论雷峰塔倒掉】2013.09.2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今雷峰塔倒掉了,民国倒掉了,大清国倒掉了,还有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之前的一切都被冠以封建之名訇然倒掉,既然该倒的都已经倒掉了,剩下的就该是和谐了,所有有悖和谐主旋律的都要淡出,哪怕是被供奉多年的鲁迅。(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IP属地:安徽1楼2013-09-24 23:03回复

    今年中学语文教材改版,鲁迅文章又见删除,在网络上颇引争议。有人拍手称快,有人遮道喊冤,有人借题发挥,不管怎么说,有争议是一件好事,鲁迅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只是这个世界沉默了这么久,却什么也没有发生,还在沉默,这不是太可怕太诡异了么?所以我们应当欢迎争议,哪怕只是在网络上,就像这一次。在争议中,我们听到声音,也看到瓶颈。――瓶颈之下,口水帖热闹的互动着。


    IP属地:安徽2楼2013-09-24 23:04
    回复

      鲁迅文章的删减有过多次,我曾经有印象的是那篇《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课本和文革之后的中学课本都被采用过。
      可能是文章的题目吸引了我,因为我那时也很好奇雷峰塔是如何倒掉的,所以特意仔细阅读了一下,结果有些失望,原来鲁迅也并未亲见雷峰塔的倒掉。不过倒是知晓了这篇文章所以会被民国与「新」中国都大为看好的所在,大概就如教学指导中所写的,雷峰塔是“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之象征。
      说实话,我宁愿相信这只是教育部大员的过分解读,否则的话,《论雷峰塔的倒掉》迟早是要倒掉的。现在看来,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IP属地:安徽3楼2013-09-24 23:06
      回复
        其实鲁迅文章从民国时代被作为第一批白话文篇目收入中学课本后,直至今天一直在应形式之需淡入或淡出学校的教材,似乎都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
        不过这一次却有所不同,一篇比之其它鲁氏檄文最无关痛痒的《风筝》被删,却引来许多的「小题大做」。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毕竟要多于历史,而鲁氏檄文恰恰在这个时候,在他所笔伐的那段历史消失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才真正的实现了现实意义最大化。
        阿Q不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几乎成为一类国人的群像;孔已乙早已不屑于当年窃书的勾当,只要熟读党八股,再从网络上抄来几篇论文,晋身御用学者也是说不定的事。当年若要寻一付人血馒头之类的药引子,得拜托康大叔这样灵通的人物,还得赶巧有革命党被砍头,还需一大早儿偷偷摸摸的在刑场上侯着。如今之「康师傅」鹰犬遍地比康大叔要给力得多,别说要吃人血馒头,就是换个心、肝、肾之类的,只要付了银子,大可以躺在手术台上等人送新鲜的过来。
        如此狂人之国度,是鲁迅在写《狂人日记》时绝想不到的。


        IP属地:安徽4楼2013-09-24 23:08
        回复
          而更令鲁迅出离想像的,恐怕还是他的刀笔与檄文最具现实意义之时,却也正是鸟尽弓藏之日,包括那篇从民国到新中国一直屹立不倒的《论雷峰塔的倒掉》。
          如今雷峰塔倒掉了,民国倒掉了,大清国倒掉了,还有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之前的一切都被冠以封建之名訇然倒掉了,既然该倒的都已经倒掉了,剩下的就该是和谐了,所有有悖和谐主旋律的都要淡出,哪怕是被中共供奉多年的鲁迅。
          正所谓时事造英雄,革命需要斗士,于是鲁迅伟岸起来,孔子退居老二,维稳需要犬儒,于是鲁迅退役,孔子被挖出来,立起来,镀上金,好大的一块国学招牌!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红楼一梦甚荒唐。
          不过,说了这许多,也还是在瓶颈之下的一段口水贴。
          超出瓶颈,我想说
          ――其实,《论雷峰塔的倒掉》注定是要倒掉的。
          这不是鲁迅的错,这是一个时代的瓶颈。


          IP属地:安徽5楼2013-09-24 23:11
          回复
            此时代始于三百年前华夏族最后一次辉煌――康熙盛世的结束。想我康熙盛世,中国曾令整个欧洲为之狂热,并且这种狂热绝不只是对丝绸,瓷器的偏爱,而是对华夏文明精髓之儒家思想的服膺。
            所以伏尔泰的书斋高悬着孔夫子的圣像。《易经》为欧洲学者开启了一个未知的莫测的空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直言:我们才需要来自东方的传教士。
            然而,康熙帝虽有雄才伟略,后继者却无人能及,以至康熙盛世之后,中国对外则渐趋封闭锁国,对内则禁锢思想,而于「茴香豆」四种写法之类的学问由是大倡,三百年间思潮之变迁于华夏文明之传承流于其表失其大义。
            其后,自国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国人反省当师夷长技,惜哉却未能以中学为本,于是空论强国,终不能悟国之将亡于文明之不守,反操戈礼教,自坏长城。
            遂至藐天地,斥鬼神,反道德,乱正统,一场五四运动,以及同时进行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此思潮之一高峰,而《论雷峰塔的倒掉》也就成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IP属地:安徽6楼2013-09-24 23:12
            回复

              如今,鲁迅在和谐主旋律下渐渐淡出,而国人心中依然挥之不去如此「民族之脊梁」的影像。然而自鲁迅目之为礼教之征而恨其倒之不速的雷峰塔倒掉后,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演变成狂人之国度,由是看来,《论雷峰塔的倒掉》难道不该早一天倒掉吗。
              而所谓民族之脊梁,古往今来,从来只有真正秉承华夏文明之大义,历万劫而永不退转的勇者。


              IP属地:安徽8楼2013-09-24 23:14
              回复
                20131102安徽•芜湖
                ——来自诺基亚N9客户端。用最初的心,做最后的事。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3-11-02 07:39
                回复
                  20131102安徽•芜湖
                  ——来自诺基亚N9客户端。用最初的心,做最后的事。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3-11-02 0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