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廷叛逆---刘濞
刘濞(bì)(前216年-前154年),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性格与其父相反,却与刘邦相似。汉高帝十一年乙巳(前196年)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汉高帝十二年丙午(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刘濞惧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荆国旧都——吴县(今苏州)为其国都。
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吴国世子在京城与文帝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下棋时出现争执,吴世子无礼,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刘濞痛失爱子。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汉文帝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听从大夫贾谊的建议,就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他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吴国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