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因缘说起来很神奇,好像冥冥之中就有着什么东西牵引着一样。时常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听到这样的句子“下辈子,我还做你的……”。不过,过了那座桥后,会喝下那碗孟婆汤吗?下辈子,谁又会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现在的我对于幼儿时的记忆就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但印象中我好像总是向我的幼儿园小伙伴们带着有些炫耀的语气说:我有太婆呢!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有这样的大长辈确实是件值得一说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我和太婆之间的相处不像很多文学作品写的那样,充溢着疼爱和亲密。或许我小时候也像现在的小妹妹一样向太婆撒过娇吧,只是记忆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画面了。太婆家住在郊区,我们每个礼拜也只在周末回去一次。等我慢慢大了之后,内心不免有些对回去的抵触,加之课业的负担也一点点加重,我回去看望太婆的次数也就更少了。但即使是到了太婆家,也并没有太多的嘘寒问暖和交流。和太婆之间最多的对话也就是“太婆我回来了”“嗯”“太婆我们走了”“嗯”……
除了每年过年时从她满是褶皱的手中拿过压岁钱之外,和太婆相处的片段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她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了好几遍的“隔壁卖鸭子那家的小珍的妈又生了个儿子,小珍好像就比我们家乃卿大三天吧。”我倒不是记住了那个陌生的女孩儿新添的弟弟,而是一直诧异着,连自己是哪年生的都渐渐忘了的太婆,是怎么那么清楚的记住我的出生年月日的。
太婆的身体一直不好。大概是十年前吧,太公走了。后来一直听大人说,本以为多病的太婆会先走,但最后倒是身体一直硬朗的太公先离开了。而太婆却一直挺下来了,每到冬天,太婆总是会穿上很多层衣服,整天几乎就躺在床上,不时发出粗粗的喘气声。有几次,家人都以为太婆挺不过来了,连她自己也说,要去找她的“老头子”了,但她硬是从鬼门关绕了一圈回来。有段时间的我一直有些消极地认为,如果人到了生活无法自理,满身病痛的时候,与其活在世上受折磨,不如就安详地离开痛苦。直到后来,我无意间读到一句百岁老人写的话,“活在这世上遭罪,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在辛苦时还能找到个依靠”。我想大概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才让太婆一次次活了过来。
但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太婆还是走了。她走的时候没有遭什么罪,不是在她最难熬的冬天,不是在四面白墙冷冷冰冰的医院,没有满身插满奇怪的管子。只是在一个夏日午后,她躺在那张老床上,走了。出殡那天,家人们说着,老太太走得太突然但也很幸福,甚至也给活着的人们省了事。那时候正是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孩子们也不用耽误上学,而天气预报说,第二天就有大雨。
那天我没有哭,或许是因为太婆对于我来说本就是一个有些距离的人。只是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偶尔又提起太婆,说“当年我爸爸走得早,家里穷,是我奶奶一直坚持再苦,都要让三个孩子上学。没有我奶奶,就没有今天的我。”我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我不知道,太婆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她走了之后,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话吧,“孩子真正长大的时候,不是每年的生日,而是长辈离开的那一天”。
现在的我对于幼儿时的记忆就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但印象中我好像总是向我的幼儿园小伙伴们带着有些炫耀的语气说:我有太婆呢!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有这样的大长辈确实是件值得一说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我和太婆之间的相处不像很多文学作品写的那样,充溢着疼爱和亲密。或许我小时候也像现在的小妹妹一样向太婆撒过娇吧,只是记忆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画面了。太婆家住在郊区,我们每个礼拜也只在周末回去一次。等我慢慢大了之后,内心不免有些对回去的抵触,加之课业的负担也一点点加重,我回去看望太婆的次数也就更少了。但即使是到了太婆家,也并没有太多的嘘寒问暖和交流。和太婆之间最多的对话也就是“太婆我回来了”“嗯”“太婆我们走了”“嗯”……
除了每年过年时从她满是褶皱的手中拿过压岁钱之外,和太婆相处的片段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她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了好几遍的“隔壁卖鸭子那家的小珍的妈又生了个儿子,小珍好像就比我们家乃卿大三天吧。”我倒不是记住了那个陌生的女孩儿新添的弟弟,而是一直诧异着,连自己是哪年生的都渐渐忘了的太婆,是怎么那么清楚的记住我的出生年月日的。
太婆的身体一直不好。大概是十年前吧,太公走了。后来一直听大人说,本以为多病的太婆会先走,但最后倒是身体一直硬朗的太公先离开了。而太婆却一直挺下来了,每到冬天,太婆总是会穿上很多层衣服,整天几乎就躺在床上,不时发出粗粗的喘气声。有几次,家人都以为太婆挺不过来了,连她自己也说,要去找她的“老头子”了,但她硬是从鬼门关绕了一圈回来。有段时间的我一直有些消极地认为,如果人到了生活无法自理,满身病痛的时候,与其活在世上受折磨,不如就安详地离开痛苦。直到后来,我无意间读到一句百岁老人写的话,“活在这世上遭罪,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女在辛苦时还能找到个依靠”。我想大概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才让太婆一次次活了过来。
但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太婆还是走了。她走的时候没有遭什么罪,不是在她最难熬的冬天,不是在四面白墙冷冷冰冰的医院,没有满身插满奇怪的管子。只是在一个夏日午后,她躺在那张老床上,走了。出殡那天,家人们说着,老太太走得太突然但也很幸福,甚至也给活着的人们省了事。那时候正是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孩子们也不用耽误上学,而天气预报说,第二天就有大雨。
那天我没有哭,或许是因为太婆对于我来说本就是一个有些距离的人。只是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偶尔又提起太婆,说“当年我爸爸走得早,家里穷,是我奶奶一直坚持再苦,都要让三个孩子上学。没有我奶奶,就没有今天的我。”我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我不知道,太婆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她走了之后,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话吧,“孩子真正长大的时候,不是每年的生日,而是长辈离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