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吧 关注:20贴子:92
  • 0回复贴,共1

跟随镜头寻踪 透过图像穿越 ——2013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3年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动于6月14日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启程,百名由全国各地参与了“古建筑摄影大赛”并获得名次的队友一起,追随梁思成的足迹,踏上寻踪之路。一路15天的行程,2000公里的跋涉,无数相机的闪光灯汇成了这一路的回忆,从梁思成故居“营造学社”旧址到香格里拉,一路在寻找的,是历史的遗痕,古今的穿梭。
张鹤岩——人物衬托建筑 细腻刻画历史
张鹤岩来自厦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祖籍哈尔滨,她有着北方的豪爽气质与南方的娇羞概念,混合了大气与细腻,这在她的创作理念和作品中都可见一斑。
在张鹤岩的镜头下,古建筑并不单纯只是建筑,它们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伴侣,也是安身立本之所在,所以,她所记录的古建筑,总有一抹鲜亮的色彩,是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现状的。

摄于松赞林寺 交谈中的喇嘛
“这是一张拍摄于松赞林寺的照片,当时很多人都沉浸在了松赞林寺的气势磅礴中,去攀爬去寻找制高点去拍摄全景或者倒影,但是我却被寺庙里的喇嘛们吸引了。”张鹤岩总能在大部队拍摄的时候,寻找出不一样的视角,将之处理,出来的片子也就与众不同了。“其实,我也没有可以去寻找,只是跟着感觉走,心到,眼到,收到,片子也就有了。”

摄于松赞林寺湖边栈道 喇嘛们眼中的松赞林寺

队友们所拍摄的张鹤岩
陈跃书——杭州大叔眼中的古建筑 有光阴有故事
来自浙江分赛区的一等奖获得者陈跃书,他喜欢用纪实的方式记录影像,古建筑也不例外,他喜欢运用光影来表现光阴的流逝,来展现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的痕迹。
“有老师教过,好照片最后的呈现,拍摄和后期同样重要,但在我个人来说,拍摄时就决定了照片的好坏,影像,我更喜欢纪实,浓墨重彩的后期出来效果确实很棒,但或多或少失去了一些记录的意义。”陈跃书这样对我说,于是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自然光线与人工光线和谐的统一。“搭调!”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似水流年间 灯火阑珊处
十五天的行程对陈跃书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有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领悟:“再过几年,就退休了,这次出来,真的觉得退休后,我就该带着老伴到处走走,留下脚印的同时,记录这些美好瞬间。”一辈子的辛苦劳作,也该画上句号了,他很庆幸自己拿起了相机,去发现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有这些,也就不再担心老年的生活了:“应该会更精彩!”

无水之潭 干裂之痛
罗品禧——大胆运用鱼眼拍摄建筑 创新取胜
拍摄古建筑,其实挺难,毕竟那是建筑,是相对“死”的东西,即使可以结合人文来创作,也还是需要技巧,来自广东的罗品禧就运用了器材,他使用鱼眼,凸显建筑物的特色,在不过分夸张失真的基础上,别出心裁的取得了这次“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的最后大奖。

崇圣寺三塔与古民居

旋螺殿
“到旋螺殿的时候,大家都惊叹于它的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全凭木头的拼接,就能如此牢固,确实很了不起。”罗品禧发现了色彩的对比,周边绿葱葱的植被和旋螺殿本身的红色墙面就能形成很好的色彩对比,衬托出建筑物的美和它的生机。这样出来的图片就有生命力了,将“死”的建筑物拍“活”了。
行摄在路上:穿梭古今记载人文
一路上,跟随摄友,跟随镜头,爬过山,下过河,为了按快门那一瞬间所站立的位置,在烈日下步行过一下午,不得不感叹,摄影,不仅仅是拍照而已。
“这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半个月,我们一同在寻找,一路在发现,一并在记录。试着回味古建筑的韵味,试着还原古民居的生活状态,试着读懂建筑所传达的意义,而这才是开始,期待更多的探寻,也期待更多的作品产生,带给更多人,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记者 杨立群)


IP属地:山西1楼2013-10-17 11: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