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地首个大规模统一实施预检分诊制度的城市,深圳从10月1日起在市属6家综合医院开始实施急诊4级分诊。急诊第一道关放在了护理人员身上,如何“一眼辨轻重”,昨日开始,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对6家综合医院300余位急诊护士分三批进行培训。
护龄5年以上才能胜任
按照医管中心的要求 急诊预检分诊将患者按照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级,按照“预检分诊、急重优先”原则安排就诊。第一二级患者安排在红区候诊,处置时间分别为立即、10分钟内5%的;三级患者安排在黄区候诊,90%在30分钟内安排就诊;四级安排在绿区,80%在4小时内完成救治。
仅仅一个胸痛的症状,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只有分诊护士早期识别才有助于减少漏诊,快速进入救治通道,减少病死率。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市二医院护理部主任谢小华表示,急诊分诊是个简短的临床评价过程,对于三级以上患者还需要每15分钟重新评估一次,视病情及时调整分级。分诊护士不仅要有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成为急诊接诊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第一指挥者。
谢小华表示,预检分诊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文件要求,分诊护士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取得护师以上资格。
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梁莉告诉记者,该科71名护士中只有三分之一达标,这部分护士年龄为35至41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彭粤铭表示,该科室95名护士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分诊岗位。
晚7时到12时是高峰
记者了解到,近期我市综合医院急诊情况相对比较平稳,市人民医院每天急诊量为700多人,北大深圳医院为六七百人,即使是四级患者平均轮候时间都只有一小时左右。
但以时间分布,还是不太平均,像每天晚7时到12时,患者接近全日的一半,如果这个高峰时段到急诊就诊,轮候时间可能延长2至3小时。“这个时段对于分诊护士来说压力最大,她们既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又要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分级。
“不是挂了急诊号就是急诊。”梁莉告诉记者,相当部分患者存在这种认识误区,急诊资源要留给急危重症使用,但目前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有70%到80%的患者都属于四级非急症类别。
而在市人民医院,一二级患者占了40%。分诊护士长管穗丽告诉记者,除了该院是全市最大的急诊救治中心外,还因为该院没有独立候诊区,经常遇到三级患者需要插队就诊,其他患者就会有意见。“所以我们索性将很多三级患者直接升到二级,进入抢救室救治。”
因此,该院抢救室每天接待患者量都在50人左右,其中以内科为主,最多的一天抢救患者达80人。
全面推行分级排号系统
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是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推行的关键。管穗丽表示,分诊护士经常遇到两种极端的患者,一种非急症却要紧急处理,另一种是本身十分危重却怀疑分诊护士小题大做。“我曾遇到一位香港籍患者,只有30出头,心电图显示他是前壁心梗,需要马上办理住院手续。他却认为自己已经胸痛了两三天,精神状况还可以,不相信自己是心梗。”
“病人要求转回香港医院治疗,我们准备安排救护车护送,他却拒绝,坚持自己打的离开。”管穗丽说,当时向医院综治办报告了,劝阻无效后只能让这位患者签字后自行离开。“这种情况危重却不愿相信医护人员的病人,因此白白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期,十分遗憾。”
由于急诊科叫号系统与门诊一样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所以即使分诊护士区分了三级与四级患者,叫号系统都无法自动识别,给分诊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
昨日,各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都表示希望能够升级分级排叫号系统,将三级与四级患者分开排序。市医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准备近期前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软件系统调研,稍后可能在全市推行分级排叫号系统。
护龄5年以上才能胜任
按照医管中心的要求 急诊预检分诊将患者按照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级,按照“预检分诊、急重优先”原则安排就诊。第一二级患者安排在红区候诊,处置时间分别为立即、10分钟内5%的;三级患者安排在黄区候诊,90%在30分钟内安排就诊;四级安排在绿区,80%在4小时内完成救治。
仅仅一个胸痛的症状,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只有分诊护士早期识别才有助于减少漏诊,快速进入救治通道,减少病死率。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市二医院护理部主任谢小华表示,急诊分诊是个简短的临床评价过程,对于三级以上患者还需要每15分钟重新评估一次,视病情及时调整分级。分诊护士不仅要有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成为急诊接诊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第一指挥者。
谢小华表示,预检分诊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文件要求,分诊护士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取得护师以上资格。
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梁莉告诉记者,该科71名护士中只有三分之一达标,这部分护士年龄为35至41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彭粤铭表示,该科室95名护士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分诊岗位。
晚7时到12时是高峰
记者了解到,近期我市综合医院急诊情况相对比较平稳,市人民医院每天急诊量为700多人,北大深圳医院为六七百人,即使是四级患者平均轮候时间都只有一小时左右。
但以时间分布,还是不太平均,像每天晚7时到12时,患者接近全日的一半,如果这个高峰时段到急诊就诊,轮候时间可能延长2至3小时。“这个时段对于分诊护士来说压力最大,她们既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又要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分级。
“不是挂了急诊号就是急诊。”梁莉告诉记者,相当部分患者存在这种认识误区,急诊资源要留给急危重症使用,但目前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有70%到80%的患者都属于四级非急症类别。
而在市人民医院,一二级患者占了40%。分诊护士长管穗丽告诉记者,除了该院是全市最大的急诊救治中心外,还因为该院没有独立候诊区,经常遇到三级患者需要插队就诊,其他患者就会有意见。“所以我们索性将很多三级患者直接升到二级,进入抢救室救治。”
因此,该院抢救室每天接待患者量都在50人左右,其中以内科为主,最多的一天抢救患者达80人。
全面推行分级排号系统
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是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推行的关键。管穗丽表示,分诊护士经常遇到两种极端的患者,一种非急症却要紧急处理,另一种是本身十分危重却怀疑分诊护士小题大做。“我曾遇到一位香港籍患者,只有30出头,心电图显示他是前壁心梗,需要马上办理住院手续。他却认为自己已经胸痛了两三天,精神状况还可以,不相信自己是心梗。”
“病人要求转回香港医院治疗,我们准备安排救护车护送,他却拒绝,坚持自己打的离开。”管穗丽说,当时向医院综治办报告了,劝阻无效后只能让这位患者签字后自行离开。“这种情况危重却不愿相信医护人员的病人,因此白白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期,十分遗憾。”
由于急诊科叫号系统与门诊一样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所以即使分诊护士区分了三级与四级患者,叫号系统都无法自动识别,给分诊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
昨日,各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都表示希望能够升级分级排叫号系统,将三级与四级患者分开排序。市医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准备近期前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软件系统调研,稍后可能在全市推行分级排叫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