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在战场上,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状态,行军状态下,部队成密集队列,优先保障行军速度,在进入阵地后才展开进入作战部署状态。而对于在机动状态下成密集行军队列的军队而言,即使不太精确的炮击,也很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在炮兵威力尚不强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还可以通过顽强的纪律硬挺到进入阵地,但在炮兵威力空前发展,一颗重型炮弹可以杀伤数百平方米内无掩护的情况下,处于行军状态的军队面对炮击,即使没有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也必须疏散隐蔽——否则挨上一炮都可能导致部队的残废。
处于行军状态的军队队形密集,且往往呈狭长队形队列前进,因此格外脆弱。海湾战争期间,在沙漠开阔地带上的伊拉克军队就留下了一条“死亡公路”
任何战争行动,究其本质就是时间与空间上的争夺。远战炮兵的这种战法,虽然未必能够达成多少有效杀伤,但却极大的降低了敌方机动行动的时间效率。在军事术语上,我们通常称这种战法为炮火遮断。即通过打击敌人可能的集结地域,扰乱敌人机动行动从而达到战役目的。而这,实际上就是远程火炮的最主要任务。
到了现代,随着武器射程和精度的极大延伸,战场纵深被极大的提高了,身管火炮在执行这样的远程炮火遮断时,面对敌人通常在几十乃至百公里距离以外的纵深内进行的集结就颇有些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情况,各国军队采用了彼此迥异的应对方法。美国军队通过加强近距支援航空兵,以A-10一类低空低速近距支援航空平台与地对地战术导弹相配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任务,而苏军在发展近距支援航空平台,地对地战术导弹的同时,也发展了远程火箭炮系统来执行这一距离上的火力压制任务。前文所提到的BM-30远程火箭炮系统,即为应这类要求而生的产物。在苏军地面进攻战役的火力规划表上,火力密度较低,但精度相对较高的战术弹道导弹——如蛙-7以及后来的圆点——用于执行打击敌方物资储运基地,道路交通枢纽这类有一定面积的高价值目标的毁伤任务,而BM-30则被用于执行遮断敌方行军队列\覆盖敌方可能的出发阵地这类降低敌方时间效率的任务。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远程火箭炮系统精度的攻讦,实际上并不具备多少现实意义,这种武器系统的存在,本来就是通过覆盖与遮断性的打击来降低敌方时间效率,一味的奢求太高的精度,无异于缘木求鱼。
搞清楚了远程火箭炮存在意义与实际用途的问题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次试验背后的意义。相信各位读者已经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次试验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意味着中国陆军战役组织能力的再一次飞跃性提升。
由于中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时间比起其他国家晚了一截,直接导致中国还在熟悉30-40公里射程的身管火炮时,其他国家的战场纵深就已经发展到了上百公里。在这样的距离上,战术弹道导弹火力密度不足,单发成本高昂,执行这样的任务并不合适,且需要跨兵种调动,指挥效率很成问题。而中国在航空兵上的短板又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陆军无法指望航空兵来有效执行这样的任务。十分尴尬的是,这个相当长的时间,也包括现在,新近列装的JH-7A战斗轰炸机可以用来攻击高价值目标,但如果需要执行遮断与覆盖任务,则不仅火力密度不足、而且出动成本高昂、反应速度不快,其效率依旧十分可疑;而在歼-6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5攻击机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老旧的设计和缺乏精确打击能力,使它们在现代野战防空体系面前生存力低下。
远程压制与遮断火力的不足使得中国陆军的木桶上出现了一块短板——即使其他板材的长度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全纵深交战能力的欠缺也使解放军在面对大规模正面对抗时略显底气不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远程火箭炮系统的完善。
限于技术水平,中国之前研制的83式273毫米火箭炮系统存在单炮投送量偏低,全系统远界气象保障能力弱,打击效能低下,故障率偏高等问题,最终未能列装该炮并未正式列装部队,仅有了小规模试用
我们可以说,远程火箭炮极限射程测试对于中国陆军的意义,就是补齐了木桶上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此次远程火箭炮极限射程测试证明,中国陆军的战场指挥控制能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火力系统的覆盖范围。从这以后,中国陆军真正具备了全纵深、全维度与敌交战的能力,既可以用远程火箭炮兵将敌人的反冲击扼杀在机动阶段,又可以使用不断延伸的远程火力,掩护机械化部队在敌方百公里纵深内完成更大规模的突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至此中国陆军终于“完整”了。
我军拥有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地对地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但这类系统多半用于执行对物资储运基地、交通枢纽等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其火力密度和火力持续性均嫌不足,且价格昂贵,并不始于执行覆盖性质的炮火遮断任务(图为:珠海航展上出现的外贸型BP—12A地对地导弹武器系统,其采取垂直热发射方式,模块化发射箱,其发射平台可同时兼容SY-400型火箭弹与BP-12A短程地对地导弹)
当然,陆军的完整离不开其它力量的支持,诸如卫星系统这样的战场信息获取和情报支持系统就十分必要。凑巧的是,在这个层面上,本周中国也有好消息带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