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当道红尘阁吧 关注:5贴子:189

【S当道红尘阁】 道德经全集及译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2-07 07:06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2-07 17:4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07 18:0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07 18:20
        回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狗。
            天地之?,其?橐龠乎??而不屈,?而愈出。
            多言??,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6楼2013-12-09 19:07
          回复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玄牝。玄牝之?,是?天地根。??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地久。天地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7楼2013-12-09 19:07
            回复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8楼2013-12-09 19:08
              回复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人之所?,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善?。
                夫唯不?,故?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9楼2013-12-09 19:09
                回复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之,不可?保。
                    金玉?堂,莫之能守;
                    富?而?,自?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10楼2013-12-09 19:09
                  回复

                    《老子》第十章
                    ??魄抱一,能?离乎?
                      ?气致柔,能如?儿乎?
                      ?除玄?,能如疵乎?
                      ??治民,能??乎?
                      天???,能?雌乎?
                      明白四?,能?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11楼2013-12-09 19:09
                    回复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共一?,?其?,有?之用。
                        埏埴以?器,?其?,有器之用。
                        ??牖以?室,?其?,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利,?之以?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


                      12楼2013-12-09 19:09
                      回复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五味令人口爽;??畋?,令人
                        心?狂;?得之?,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腹不?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13楼2013-12-09 19:10
                        回复

                          《老子》第十三章
                          ?辱若惊,?大患若身。
                            何??辱若惊???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辱若惊。
                            何??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有身,及吾?身,吾有
                          何患?
                            故?以身?天下,若可寄天下;?以身?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14楼2013-12-09 19:10
                          回复

                            《老子》第十四章
                            ?之不?,名曰夷;听之不?,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故混而?一。其上不□,其下不昧。??兮不可名,
                            复?于物。是???之?,?物之象,是?惚恍。迎之不?其首,?
                            之不?其后。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道?。
                            【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


                            15楼2013-12-09 19:10
                            回复

                              《老子》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16楼2013-12-09 1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