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第一讲: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主讲:王永川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下面先看一副对联: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会明白。
实字(名词)天、地、人、树、鱼、花……活虚字(动词)打、吹、腾、升、进、出……死虚字(形容词)高、矮、长、短、大、美……助字(动词)乎、耶、哉、也、焉、兮……以助词相对的联句
如一名士自挽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于勉之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对联的形式与要求
(二)第二讲: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之二)
主讲:王永川(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 参天 立全楚山河 缩地 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者类推。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单音步者即本字)处在节奏点上,可展现语音特色,尤为重要。明白了语音节奏是什么,再谈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2.对联平仄要求为方便创作,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对联平仄格式(为表示音步所在位置,中间留出空格):
三言联:平平 仄仄仄平例联: 重阳谷端午桥
四言联:平平 仄仄仄仄平平例联: 风舒柳眼雪积梅腮(注意,凡是本章例联中下标有“·”符号的表示古读入声今读平声。)
五言联:
(一)平平 平仄 仄仄仄仄平 平例联: 渔歌随浪涌海货与山齐
(二) 仄仄 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例联: 生意春前草财源雨后泉六言联: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例联: 紫燕黄莺布谷红梅绿柳迎春七言联:仄仄 平平 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 平例联: 秋月春风常得句山容水态自成图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例联: 东风气暖来阳鸟细雨春深发杏花八言联: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 平平例联: 爆竹一声,人间改岁梅花数点,天下皆春由以上所例举的平仄格式可以看出,四言联加上三言联即:“平平仄仄”加“平平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平”可以得出七言联的平仄格式。而五言联的平仄则是上例七言联前边去掉“平平”、“仄仄”的结果,同理,九言联的联律实际等于四言联“平平仄仄”加上五言联“平平平仄仄”,得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仄平平”,得出“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余此类推,
十言联等于四言联加六言联。这是一条规律,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边例举的几种平仄格式就可以了,再长的联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推知。平仄在实际应用中有几条原则需要掌握住,
第一,上联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尾字必须用平声;
第二,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须平仄声字对立,否则就叫做“失对”;
第三,凡处在节奏点上的字不能变更平仄,否则就叫“失替”。
根据以上所讲的原则,我们不妨找几副病联诊断一下病因何在。山墅深藏,峰高树古湖亭遥对,桥曲波皱很明显,下联最末一个“皱”字读去声,属于仄声字,违反了上述的第一条原则:“下联末字必须用平声。”三春细雨滋苗壮一方净土育花红联的病症在于,上下联节奏点上“春”对“方”、“雨”对“土”、“花”对“苗”三处失对,出现了平对平、仄对仄,违反了第二条原则。志登高山求精进刚下学海莫畏难这副联的立意不错,但上下联都有“失替”之处,若将 “山”字换成一个仄声字,“海”字换成平声字就可以了。
3.关于对联平仄变格和其它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对联,甚至名家的对联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平仄格式,这牵涉到平仄的变格问题。
例如: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末尾“仄平仄”是常见的一种变格形式,已被大家认可,在实际创作中可以这么用。还有的对联音步结构与前例形式不同,
如: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其音步是二一二二式:仄仄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这种音步形式虽不多见,但既已约定俗成,可以备作一格。此外,关于古今四声的运用问题,当代联家的一致主张是,二者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杂用。也就是说,同属于古读入声今读平声的字,不允许在一副联内有时当平声用有时当仄声用,必须达到联内的统一。
【兮爷:对联对于律诗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