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评:如果你想要激进反叛的鲍勃迪伦,最好去听他六十年代的专辑,去看他六十年代的言论,因为反叛和激进是他在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六十年代他唱了《答案在风中飘》《大雨将至》《战争的主人》《上帝在我们这一边》《像滚石一样》,为什么?因为六十年代是疯狂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主题就是政治,是热血,是革命,是不屈服。九十年代的鲍勃迪伦完全不同于六十年代的鲍勃迪伦他唱了《不能等待》《冰冷的铁环》《天还没黑》他唱了《百万英里》。音乐的主题不再是社会不再是政治而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因为生活和情感才是他最在乎的东西。在百万英里中他的歌声依旧真诚感染。
其实现在豆瓣上的乐评人挺让人讨厌的,无论乐队新专辑是什么样子的都能开喷。 一个乐队尝试了新风格可以喷晚节不保但一个乐队保持了以前的区分就有人要说他们一成不变守旧。
这张专辑进行了三年,这三年我告别了高中和高中的初恋,告别的复读班,告别了复读班的婊,告别了大一,竞选上了系里的学生会主席,现在回忆一下很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高中能记起名字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个了......这三年反光镜乐队的经历不可能是空白的。《释你》中的果儿是否已经成了《算了吧》(这首歌处理的真的不怎么好)《约定》中离去的那个她。是否经历了痛苦,颓废的坐在酒吧的角落里想过放弃,然后回忆起了十八岁时对摇滚最原始的冲动写下了《我们的歌》。
音乐是追求而不是教条更不是一生的准则,风格是贴给音乐的而不是贴给音乐人的。音乐人做音乐要迎合的是自己内心,而不是所谓的圈子。所以说圈子比社会更残酷,因为圈子总会有所谓的羊群效应,把一切不合群的东西都剔除,并毫无仁慈的践踏上去。
这张专辑真的有那么不堪吗?这张专辑真的连及格的水平都达不到吗?还是他已经不是你想要的那个反光镜了?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649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