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3,800贴子:73,268,219

【读书更新】无论时间长短,坚持每日读二十四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尽管课业紧张还是想要读完二十四史。发帖是希望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能够和大家交流观点与看法。每天读一点,希望能保持日更。


IP属地:北京1楼2014-01-10 15:58回复
    1.刘封拒绝援助关羽,几乎断了自己的后路。
    2.当初刘备派刘封援助孟达攻打上庸导致刘封孟达相互斗争。另外刘备派刘封“统管”孟达部队并且在战胜后没有记载是否封赏孟达。孟达反心已生。刘封有没有发觉不知道,但是他没有阻止孟达并且让其带走部队就失去了自己唯一能够依靠的力量。
    3.孟达劝降书分析的有理。可能刘封一是念在刘备对其尚有感情二是担心降曹后为孟达所制所以没有投降。
    4.申仪申耽叛变意料之中。刘封再无作用。
    5.满身罪名孤身回成都。刘备此处看似听诸葛亮的劝告杀了刘封,但刘备想法难以揣测,估计是早有杀刘封的意思。
    6.此处可反映诸葛亮一大缺点:嫉贤妒能或者说没有领导的能力。他日后的成就可见一般。
    7.刘封感叹没有听从孟达的话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希望刘备能够念在昔日功勋和父子之情放他一马。而此时反悔不仅没讨得好处而且之前的忠心也毁在这一句话上。 辛毗说过识见之人不必问信与诈的问题,而只需论其形势。刘封一不识形势没有独挡一面统御一方的能力二不识忠义没有忠心致死的魄力只能被无名埋没。


    IP属地:北京3楼2014-01-10 15:59
    收起回复
      前排围观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1-10 16:00
      回复
        良句
        1.思虑内向,疑心在外;思虑内向则会固执,疑心在外则产生恐惧。
        2.一旦疑心变成怨恨,他的发作就像脚踩上了机关一触即发。


        IP属地:北京5楼2014-01-10 16:00
        收起回复
          1.性格高傲之人易被算计,彭羕被众人在州牧刘璋那里所毁谤以至于剃头做苦役,已经是很重的刑罚了。作为书佐小官想必也有不敬言行了。
          2.跟随刘备后升为治中从事,沾沾自喜。老毛病又犯了。诸葛亮言行如上同,日后刘备逐渐疏远诸葛亮便是这个原因吧。诸葛亮总说别人有反心,但是就算一个农民当你给他机会时也会有野心更何况时有能力的人。所以说诸葛亮的野心之说对于有能耐的人来说可以说没有用。当然,诸葛亮不是君,他排除异己情有可原,可以理解。
          3.马超谨慎写信举报是对的。
          4.彭羕写信给诸葛亮不知道是否知道是诸葛亮建议他死的。估计是不知道,写这封信可能是希望诸葛亮为他求情。但子句中依然是傲气不服,可见他并不了解诸葛亮。
          5.彭羕在服苦役之后没有自暴自弃抓住机会投靠刘备并有所成就。但是败在骄傲自大,管不住嘴。小心驶得万年船不可不切记。


          IP属地:北京7楼2014-01-11 04:33
          回复
            良句
            1.彭羕我一时狂妄,自己找死,将成为不忠不义之鬼!


            IP属地:北京8楼2014-01-11 04:35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9楼2014-01-11 04:38
              回复
                01/11/2014
                廖立传
                廖立,字公渊,武陵郡临沅人。刘备兼任荆州牧时,征召廖立为州从事,当时他不到三十岁,就被提升为长沙太守。刘备入蜀,诸葛亮镇守荆州地方,孙权派遣使者与诸葛亮进行友好交往,顺便问到蜀国士人中都有谁与他一起治政,诸葛亮回答说:“庞统、廖立,都是楚地优秀人才,他们能同我一起共兴治国大业。”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暗地袭取荆州南部三郡,廖立脱身逃出,径自逃归刘备身边。刘备一向赏识和礼待他,故没有过于责备,让他做了巴郡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征召廖立为侍中。后主刘禅继帝位后,廖立被调任长水校尉。廖立的个人本来想法,自认为才能名气应当在诸葛亮之次,但实际上却游散在李严等人的位次下,所以心中常怏怏不乐。后来丞相掾李邵、蒋琬到他治所来,廖立为他们献计说:“军队应当远征,你们几位又擅长谋划军事。过去先主不取汉中,而前去与东吴争夺南方三郡,结果还是被吴人夺去,白白地劳累军士,无功而归。后失掉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巴地,几乎丢失整个州。后到汉中,又使关羽死后连骨头都收不回来,上庸又遭惨败,白白丢失一方土地。这是关羽仗恃自己的勇威声名,带兵作战无方,主观臆断任性而所致,故此前后几次丧师失众。如向朗、文恭,都是平庸之辈。文恭任职治中毫无章法;向朗过去信奉马良兄弟,吹嘘他们是圣人,现在任职长史,一向善于和稀泥。中郎郭演长,是盲目随别人打转转的人,不可与他共谋大事,却让他当上了侍中。如今处在衰微之世,要任用这三个人,确实不当。王连乃流俗之人,一旦聚敛贪狠,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闹到今天这种地步。”李邵、蒋琬把这些话全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写了一份弹劾廖立的奏章,说:“长水校尉廖立,坐井自大,贬论广大朝士,公然指责国家不任贤达之士而用平庸之人,又说万军统率者都是些不中用的混小子;诽谤先帝,诋毁群臣。当有人说到国家军队简练、建制分明时,廖立傲慢地仰着脸望着屋顶,勃然变色叱责那人说:‘有什么可称道的!’诸如此类情况不可胜举。一羊乱群,都能造成危害,何况廖立官任高职,中层社会以下谁能分辨他的真伪?”于是下诏废廖立为平民,流放汶山郡。
                  廖立便老老实实地带着全家人在那里耕养自给,听说诸葛亮去世,他双泪长流叹息说:“我们最终要成为异族的奴役呵!”后来监军姜维率领偏师经过汶山,前去看望廖立,称赞他意气不减当年,言谈自若。廖立于是老死流放之地,妻小返回蜀地。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1-12 12:46
                回复
                  1.廖立传逻辑前后明显不通。记得有人说过二十四史真正纪实的传记少之又少。所以不可全部相信。
                  2.廖立对蜀国方针有意见却不向诸葛亮提意见反而向一些手中没有权力的人诉说,虽然没有明显责备诸葛亮却早已含沙射影。可以发现诸葛亮此时已然称得上刚愎自用了。
                  3.廖立的话文不对题完全称不上献计可以说是发牢骚式的个人攻击。可能此处翻译有问题。至于他的牢骚的确是有理有据的。刘备诸葛亮在战略上算不上高明,用人上亦然。
                  4.诸葛亮已经万人之上仍然扁廖立为平民。一是可能他自己心胸不广前面两人已是很好的例子。二来可能因为刘备刚死其地位尚不稳固,在这种时刻绝对不允许权威被质疑。诸葛亮能够支撑蜀国到死不在于其谋略,而在于其谨慎小心。
                  5.廖立老式种田怕是惹来杀身之祸。至于诸葛亮去世而叹息恐怕记载不属实。
                  6.想司马懿居功至伟仍能在宫中直走一条路线,慎之又慎。可见多少人败在粗心上。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1-12 12:48
                  收起回复
                    1.曹操占领荆州后李严西往奔蜀。想必得不到曹操重用吧。
                    2.李严率部投降刘备后以致后来进入中央可见其能力。
                    3.李严能够代行丞相府事权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其的信任。
                    4.至于最后军粮事件。我认为记载不属实。如此儿科的“计策”不像是李严设计出来的。以诸葛亮的严谨,别人一句话说不对就贬为平民。所以说诸葛亮后来在外打仗说为了解决一时的急务将权力托付给对于李严是绝对不可能的。估计是诸葛亮出兵失利而找的替罪羊罢了。
                    5.后来其子李丰没有被罢黜而且李严本人希望诸葛亮能够重新启用他进一步证明了他的难言之隐。
                    6.当李严受到诸葛亮托付管理军粮时就应该意识到刀子已经放在脖子上了。好跟他无关,坏则他背着。官至一定高度的时候需要仔细考察自己的能力啊。李严的问题在于不能看清形势隔岸观火最后做了替罪羊。但是天下又有谁能看清形势呢。我所做的点评不过是在放马后炮而已。可见真正为官从政的智慧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IP属地:北京13楼2014-01-13 16:02
                    回复
                      01/13/2014
                      刘琰传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刘备在豫州时,征召刘琰为州从事,因为他与刘备同姓,又风流倜傥,善于谈论,故此对他亲近厚待,于是常随刘备身边转战各地,并常为刘备的宾客。刘备平定益州,任命刘琰为固陵太守。后主刘禅登基,刘琰被封为都乡侯,朝臣排位总随李严之后,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升车骑将军。但他不参预国家政务,只领着一千多士兵,随丞相诸葛亮高谈阔论而已。他车马衣饰居住食饮都非常奢侈,侍婢几十人,都能演唱弹奏,又都教熟诵读《鲁灵光殿赋》。
                        建兴十年(232),刘琰因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说话虚假伪饰,受到诸葛亮的责备。刘琰写信给诸葛亮认罪说:“我天性讲求虚空,本来不大检点自己的德行,加之贪酒嗜饮的毛病,自跟随先帝以来,种种奇谈怪论,险将危及朝运。多蒙明公您看在我一心为国的份上,原谅我身上的诸多秽垢缺点,提携扶助,使我得到今日的官位俸禄。我整天迷醉散漫,言语多有过错,您仁慈恩惠包涵忍让,不要与我计较这些,使我得以保全身体性命。我一定谨慎从事自我责励,改过自新,向神灵起誓;如不能继续为国效命,则无脸寄住人生。”于是诸葛亮让他回到成都,官位如前。自是刘琰神志恍惚。
                        建兴十二年(234)正月,刘琰妻子胡氏入宫给太后庆贺,太后下令特地留胡氏,一个多月才回家。胡氏颇有姿色,刘琰怀疑她在宫期间与后主刘禅有私情,招呼兵卒一大群拷打胡氏,甚至用军靴去打胡氏的脸,然后将她休弃遣送回娘家。胡氏便入朝告发刘琰的行径,刘琰坐罪入狱,有关衙门批语说:“兵卒不是用来指使打老婆的人,人的脸面不是鞋踏脚践之地。”刘琰竟由此被处死并抛尸街头。自此以后再不准许大臣的妻母入宫朝贺。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1-14 03:46
                      回复
                        1. 想在魏国车骑将军都是徐晃夏侯渊,而在蜀国都是刘琰之辈,魏灭蜀是迟早的事。可以想象诸葛亮手下之人皆是声色犬马之流。
                        2. 被贬回成都后,刘琰就此失意,成为行尸走肉。从这点看他远不如彭羕。至于他老婆的事在此就不屑讨论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14-01-14 03:47
                        收起回复
                          1. 刘备有识人只能。他钦点魏延为汉川守将是肯定有他的道理的。张飞的性格与经历很难保证它能够独当一面镇守一方。而魏延不仅有武而且比张飞稳当。在宴会上,魏延的发言让人振聋发聩,尤其是当时蜀国群臣对魏还是害怕的居多。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魏延日后功绩确实让人无话可说。想诸葛亮当初说魏延有反骨(不知是真是假)但刘备却左耳朵进右耳多出说明刘备本身是喜欢信任魏延的。这段与韩信经历非常相似。
                          2.魏延军事谋略突出,但是诸葛亮太牛,魏延根本不是亮的对手,始终被其所制。自古以来有多少能将是这样憋屈而死的。冤不冤?我觉得不冤。军事本身是政治的延伸。就像柏拉图所说,手之所以被称之为手是因为手长在人的身上。一旦手被砍下来,它就不是手了。能将入手,如果不属于政治就不再是能将了。魏延傲,在政治上始终被动,只能说没有遇到明君让他发挥才能。
                          3. 诸葛亮死后魏延的反应更是凸显了他在政治上的愚蠢。说快,亮死后他没能力立刻斩杀杨仪姜维等。说缓,他没能够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4. 魏延战败是必然的,至于杨仪在魏延死后的话反映出他自己的城府实在不高。作为首领不知诸葛亮死后必然危险四伏而去跟魏延咬。诸葛亮把权力交给他实在是糟糕。
                          5. 蒋琬此人不可小觑。手握军权坐山观虎斗。


                          IP属地:北京17楼2014-01-15 10:12
                          回复
                            良句
                            1.若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抗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吃掉。
                            2.魏延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3.开始,蒋琬正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行程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又返回。
                            4.平日诸位将领一向不和睦,当时时论也认为一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魏延也自视为此而已。(刘邦说过,胜利的结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魏延自认为诸葛亮一死就没什么可以害怕的了,但这时候恰恰是他的生死时刻。)


                            IP属地:北京18楼2014-01-15 10:12
                            回复
                              1.杨仪与刘巴不合已看出政治不严谨。刘巴曾背叛刘备仍被封为尚书令,可见刘巴是诸葛亮的人。直到222年,刘巴去世,杨仪才被启用。至于中间是何原因,不能够知道。
                              2.杨仪与魏延公事诸葛亮,此处体现诸葛亮用人的手段,二人皆有才干,诸葛亮想用但二人都是高傲之人,尤其是魏延。恰恰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文章中说诸葛亮常恨二人不能够好好相处。哈哈,应该是巴不得二人不能够好好相处吧。
                              3.诸葛亮死后是否让位给蒋琬不能知道,但从蒋琬率领宿卫返回汉中来说,蒋琬确实是害怕杨仪造反。但就如魏延一样,杨仪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自以为功大恰恰忘了权力不是让来的,而是夺来的。
                              4.回到成都之后直接被夺了军权,不知早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像鸡一样刀已经放在脖子上了依然意识不到的咯咯咯的叫。费祎自己没什么大本事,但墙头草两面倒的个性倒是是能够保全自己,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这样的人。至于费祎的抱怨不知道是蒋琬编的还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真是一句话毁了自己的所有名誉。但如果是编的。。。。编的也得成真的啊。突然间奇怪为什么类似岳飞的英雄没有被编坏。
                              5.魏延和杨仪一样没有意识到到嘴的鸭子也会飞。一辈子的兢兢业业就毁在最后一步,真是权力就像毒蛇一样越靠近它越是危险,因为就算你用手卡住了它的七寸,他仍有可能反咬一口。


                              IP属地:北京20楼2014-01-16 0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