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荣街吧 关注:175贴子:6,549
  • 32回复贴,共1

<<宁荣街>>--格式忘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宝儿。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1-23 23:07回复
    「古籍简介」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1-23 23:08
    回复
      尚书•及传本辨伪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1-23 23:09
      回复
        <尚书>上古之书,记载中国远古尧舜禹时代以来历史事迹的典籍。它大致有四种体式。[典]当时的典章制度。[训诰]君臣,大臣之间的谈话及祭神的祷词。[誓]记录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词。[命]对官员的任命及赏赐诸侯的册命。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被儒家尊为五经之一的尚书,实际上是孔子给学生讲历史的课本。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1-23 23:16
        回复
          传本辨伪:
          <说文>:”著于竹帛谓之书”
          <尚书>初名<书>
          先秦古籍引述多称”<书>””<书>曰”也有按朝代虞、夏、商、周来引(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史记>中,最早将其称为<尚书>(五帝本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而尚书流传久远,频繁的战乱,朝代的更替,且古代学在王官,传习者甚少,以致时
          至今日,只剩寥寥二十余篇。(原言书有三千篇)
          孔子也曾有”文献不足征”的感叹,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删简后作为教材的<尚书>已经带有很强的儒家色彩。
          到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典籍遭到严重打击,六艺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尚书>尤为严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1-23 23:30
          回复
            秦末有个叫伏生的人,于战乱将<尚书>藏于墙壁。汉初,却只寻回二十余篇(史记言二十九篇,后人考证,应为二十八篇)
            文帝之时,昭示天下,寻能治书之人,而此时伏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于是文帝派了晁错去学。后来伏生又用隶书,将其录了下来。也就是<今文尚书>(因用汉代通行文字,故称今文)五帝、宣帝时,逐渐成为正统,宣帝时,有三家列于官学,各为一派,三家之学兴于两汉,后西晋战乱,三家尚书亡佚,失传。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1-23 23:38
            回复
              「这是一部分,古文尚书还没说。」@扣乱相思弦 答应过的,做到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1-23 23:40
              回复
                可以啊~


                8楼2014-01-24 02:23
                收起回复
                  与金文相对的便是古文尚书。
                  相传武帝末年,鲁共王为了扩大宫室面积拆除了孔子的住宅,却在墙壁中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作<古文尚书>。后来武帝的博士孔安国,用隶书加以转写,所以也被称为”隶古文”
                  孔本与伏生本的差别,也就是古今文之分的起因。两个传本大体来看都是今文,区别在于一个是秦朝传下来的今文,一个是汉代由古文改过来的今文。
                  两汉时<今文尚书>,立于学官。<古文尚书>仍是私学。但东汉降古学风气盛行,学者一般兼习群经,<古文尚书>受到通儒马融、郑玄等人的重视。并为其作训诂,传注。(三国魏正始,刻了三体石经,西晋盛行,至南北朝)。唐初,官修<五经正义>指用东晋晚出的另一本<古文尚书>马、郑的古文本遭到冷落,最终,还是失传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1-24 22:39
                  回复
                    今、第一行错字。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1-24 22:40
                    回复
                      孔颖达<尚书正义>使唐代官方教材定本,底本只是号称古本,实际上与真古本并不相干。
                      东晋时,梅赜向元帝献书<孔传古文尚书>。
                      此书,于梁朝流行,唐太宗初年,命颜师古校正五经,依的也是此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也是以此书为底本,兼采二刘(刘炫、刘焯)义疏,加以发挥,终成定本。凭借正统地位的优势,此本,成,唯一传本。(唐•开元石刻•以此本刻石)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4-01-24 22:47
                      回复
                        到了宋代,由于梅赜所献为五十八篇。语言文字也并未秉承风格,很多学者已陆续怀疑此书的真实性(朱熹也曾怀疑它是假书,并怀疑<尚书古文序>并非孔安国手笔。
                        清代<古文尚书•疏证>详细列举了一百多条论据,揭发其书作伪,但伪书作者,仍未有定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1-24 22:51
                        回复
                          另附:<尚书>内容分类扩展。
                          <尚书>孔颖达分十类「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虽然细致,但有望问生义之嫌。)
                          孔安国<尚书序>分六大类,出于孔安国<尚书序>
                          「典、谟、训、诰、誓、命」
                          (但{禹贡}篇专言物产地理,不从属于六类)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01-24 22:56
                          回复
                            注:出自本人读书笔记。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1-24 22:57
                            回复
                              作业:思考题
                              (1)你怎麽看待儒家编为五经后的<尚书>
                              (2)传本辨伪•谈谈自己的想法。
                              (3)自由提问。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4-01-24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