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Add Health)是一项从1994年进行到2008年的大规模性别研究。Add Health是一项以美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测量一系列的社会以及家庭背景变量如何影响健康、心理发展以及健康相关的行为”为目的的研究,研究分为4个阶段,参加者超过14000名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被无数后续论文引用。多年来,无数性别学家致力于对Add Health中关于性取向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说影响了一整代性别研究者。
然而,最近的回访调查发现,当时的调查结果是个大乌龙!
据康奈尔大学的瑞麒·萨文-威廉姆斯(Ritch C. Savin-Williams)教授回忆,当时的结果表明有5%到7%的青少年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远远高于研究者预估的1%——这令研究人员、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大感震惊。后续的分析结果一度让科研人员、临床医生以及政策制定者误以为同性恋青少年是一个抑郁、具有自杀倾向、被心理疾病困扰的群体。但这一切可能只是当时还年少的受试者所开的玩笑——许多孩子可能在调查中伪造了自己的性取向,将异性恋说成是同性恋或双性恋。

(图:Add Health的研究设计。从第一阶段(Wave I)的研究数据得出的“属于性少数群体的青少年,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都比异性恋青少年更容易造成问题”的结论是错误的。图片来源:cpc.unc.edu)
当第一阶段研究的受试者都已长大成人,萨文-威廉姆斯和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卡拉·乔伊娜(Kara Joyner)对他们进行了回访,而结果犹如晴天霹雳:那些当年说自己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青少年中,有70%在成年后“变成”了异性恋。“我们当年就应该发现有些事情不对劲,”萨文-威廉姆斯教授感叹,“第一次调查时那些在身体健康调查中说自己装有义肢的青少年,但在回访中,他们的胳膊或腿居然神奇地长回来了。”2013年12月,他和乔伊娜在《性行为档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个中蹊跷。
他们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假说,试图对这种同性恋“变直/被拗直”的现象进行解释。“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以及调查数据,去防止这样被误导的学术研究在未来重蹈覆辙。”萨文-威廉姆斯和乔伊娜说道。
一则可能是这些自曝“非异性恋”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重新“入柜”,隐藏了他们的性取向;二则可能是当研究人员委婉地问“你曾经感受过来自同性的浪漫吸引吗”时,受试者误解了他们的意思;最后,受试者可能只是纯粹开了个幼稚的玩笑。研究人员在随后的回访中发现,产生这种“拗直”现象的基本是男生,他们可能认为假装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是一种幽默的表现……
研究者很快排除了第一种可能,因为这种说法跟“年轻同性恋者身份认同发展”的主流观点不一致。与“男同性恋高中生会在他们成年时重新隐藏身份”的假设相反,一旦男离开家独立生活,男同性恋者通常倾向于马上出柜。
萨文-威廉姆斯和乔伊娜偏向于第二种假设,也即当初出于政治正确而使用的“浪漫吸引”一词造成了受试者的误解。在随后的回访问题中,研究者用直接了当的“性取向”取代了“浪漫吸引”这种模糊的说法。直到这时候,一部分研究对象才终于明白他们问的是什么问题,并表示:“喔,不,我不是同性恋。”
总的来说,由问卷表述造成的误解以及年轻人故意“整蛊”的行为,也许能够解释Add Health数据的偏颇。萨文-威廉姆斯在康奈尔大学性与性格研究室工作了一辈子,对于名声在外的Add Health,他深表遗憾。“在对性少数人群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应当更加谨慎,确保受试者的确能够代表年轻的同性恋人群,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这个群体的生活。”萨文-威廉姆斯说。
果壳网
(作者:H. Roger Segelken 译者:PowerC)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被无数后续论文引用。多年来,无数性别学家致力于对Add Health中关于性取向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说影响了一整代性别研究者。
然而,最近的回访调查发现,当时的调查结果是个大乌龙!
据康奈尔大学的瑞麒·萨文-威廉姆斯(Ritch C. Savin-Williams)教授回忆,当时的结果表明有5%到7%的青少年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远远高于研究者预估的1%——这令研究人员、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大感震惊。后续的分析结果一度让科研人员、临床医生以及政策制定者误以为同性恋青少年是一个抑郁、具有自杀倾向、被心理疾病困扰的群体。但这一切可能只是当时还年少的受试者所开的玩笑——许多孩子可能在调查中伪造了自己的性取向,将异性恋说成是同性恋或双性恋。

(图:Add Health的研究设计。从第一阶段(Wave I)的研究数据得出的“属于性少数群体的青少年,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都比异性恋青少年更容易造成问题”的结论是错误的。图片来源:cpc.unc.edu)
当第一阶段研究的受试者都已长大成人,萨文-威廉姆斯和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卡拉·乔伊娜(Kara Joyner)对他们进行了回访,而结果犹如晴天霹雳:那些当年说自己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青少年中,有70%在成年后“变成”了异性恋。“我们当年就应该发现有些事情不对劲,”萨文-威廉姆斯教授感叹,“第一次调查时那些在身体健康调查中说自己装有义肢的青少年,但在回访中,他们的胳膊或腿居然神奇地长回来了。”2013年12月,他和乔伊娜在《性行为档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个中蹊跷。
他们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假说,试图对这种同性恋“变直/被拗直”的现象进行解释。“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以及调查数据,去防止这样被误导的学术研究在未来重蹈覆辙。”萨文-威廉姆斯和乔伊娜说道。
一则可能是这些自曝“非异性恋”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重新“入柜”,隐藏了他们的性取向;二则可能是当研究人员委婉地问“你曾经感受过来自同性的浪漫吸引吗”时,受试者误解了他们的意思;最后,受试者可能只是纯粹开了个幼稚的玩笑。研究人员在随后的回访中发现,产生这种“拗直”现象的基本是男生,他们可能认为假装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是一种幽默的表现……
研究者很快排除了第一种可能,因为这种说法跟“年轻同性恋者身份认同发展”的主流观点不一致。与“男同性恋高中生会在他们成年时重新隐藏身份”的假设相反,一旦男离开家独立生活,男同性恋者通常倾向于马上出柜。
萨文-威廉姆斯和乔伊娜偏向于第二种假设,也即当初出于政治正确而使用的“浪漫吸引”一词造成了受试者的误解。在随后的回访问题中,研究者用直接了当的“性取向”取代了“浪漫吸引”这种模糊的说法。直到这时候,一部分研究对象才终于明白他们问的是什么问题,并表示:“喔,不,我不是同性恋。”
总的来说,由问卷表述造成的误解以及年轻人故意“整蛊”的行为,也许能够解释Add Health数据的偏颇。萨文-威廉姆斯在康奈尔大学性与性格研究室工作了一辈子,对于名声在外的Add Health,他深表遗憾。“在对性少数人群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应当更加谨慎,确保受试者的确能够代表年轻的同性恋人群,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这个群体的生活。”萨文-威廉姆斯说。
果壳网
(作者:H. Roger Segelken 译者:Powe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