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无数的诗人词人,才子才女。这个数量实在是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成容若君也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个罢了。虽然有不少溢美之词,说他才比苏黄什么的。但我觉得这不过是泛泛之称。清代词坛挺浮躁的,好像谁都能够自比坡老稼轩。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纳兰性德当然不算什么。
成君的才气如何,大家有目共睹。首先,他肯定是最年轻成名的一个。在他短暂的31年生涯里,而这时间还必须排除他无休止的跟随皇帝出巡和履行侍卫的职责——值班。他可不是真正意义上贾宝玉那样的“富贵闲人”。他真正用于创作的时间想必是少的,然而在这点时间里,他却创作出了数量非常可观的诗词,写作了《通志堂集》,编了著名的《通志堂经解》。不得不说是少年才子,非常罕见。
然而纳兰也有许多弊端。他是个满族人,虽然悉心学习汉族文化,甚至令有些汉族士子心悦诚服,产生“黄河楼头,不敢提诗”之感。然而他毕竟是个外族人,在他的诗作中,也确实有见特别白话的句子。甚至有一句“薄嗔佯笑道:若不是忒凄凉,肯来么?”这种甚至类似于戏剧的句子。
然而简单易懂就是不好么?这个问题我说了太多次了,实在是累死我了。只说,只有晦涩之句才是好的么……
纳兰还有一错处,他实在是太爱用典和化用了,(虽然他化用的句子一般都比原句超出许多许多甚至让这句子因此出名,比如一生一代一双人,大街上抓个估计没几个知道是李商隐的句子。)有时候我都受不了他,虽然看着美丽。但是毕竟原来不是自己的东西,还是有点膈应。这是我对他唯一的不满之处,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了啥。
纳兰词的整体水平,用王先生被讲烂的一句“北宋”,实在是太高估了。也怪不得纳兰被这么多人批评名不副实。然而朋友们,我们可以不要断章取义吗?排除王先生的自恋嫌疑,他这句话前头还有阿!这句话想必不是评价纳兰词的水平的,而是评价纳兰词的词风乃至他的心性的。
说到他的心性,恐怕王就此言不虚了。本人看中成容若先生的,正是他的人品心性。才子才女天下多的是,情圣自古以来也从不缺少。别人也不是写不出好的悼亡词。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今天没了纳兰一个,之后还有可能有另一个某某或者某某。然而就如同世界上有数不胜数的金发性感美国甜心,却永远只会有一个不可复制的玛丽莲梦露(我知道这比喻很奇怪,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纳兰致情致性,至诚至善,使他脱颖而出的,唯此心也!纳兰死时哀者甚众,他的朋友在其死后多年依旧极为思念他,甚至由此传出数段佳话。由此,纳兰能够长久不衰,也不是什么可令人惊讶的事吧?不过那些附庸风雅之辈实在是可恶,我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