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关于该民族的汉译族称,历代有不同的译写形式。见诸史册有回纥、回鹘等称。元、明以来,关于维吾尔的族称史籍又多以近音译称。除了“回纥”、“回鹘”外,《元史》又写作“畏吾”、“畏兀儿”、“畏兀”和“辉和儿”
因清朝统治新疆时维吾尔族人已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公共场合常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色兰),根据这一特点称之为“缠回”。民国以降,则继续沿袭清代对其缠回、缠头的称呼。“缠回”一称,既不雅,亦并不与其原部族名称Uigur之音、义相符合。维吾尔人民非常恶闻这样一个名称,一再提出反对。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盛世才主政的新疆省政府迫于维吾尔人民要求更改族称的压力,将“缠回”更名“维吾尔”。
因清朝统治新疆时维吾尔族人已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公共场合常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色兰),根据这一特点称之为“缠回”。民国以降,则继续沿袭清代对其缠回、缠头的称呼。“缠回”一称,既不雅,亦并不与其原部族名称Uigur之音、义相符合。维吾尔人民非常恶闻这样一个名称,一再提出反对。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盛世才主政的新疆省政府迫于维吾尔人民要求更改族称的压力,将“缠回”更名“维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