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吧 关注:1,229贴子:13,025
  • 5回复贴,共1

【转】温玉成《洛阳大福先寺历史考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意外地找到了“裴度葬午桥”这个讹误的始作俑者。。。


1楼2014-02-03 10:24回复
    《洛阳大福先寺历史考察》
    温玉成(少林文化研究所)
    内容提要 洛阳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武则天为亡母佑功德而建于公元675年前后,先在教义坊,后迁至东门内积德坊。公元691年改为福先寺,其遗址在今洛阳东郊塔湾村西部,福先寺在中国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大福先寺


    2楼2014-02-03 10:25
    回复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奈耶也,即秘密禁戒焉。……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1]
      一行又曾奏请于大福先寺大建论场。道氤为众推许为主论,乃登座。(《宋传》卷五)
      以上几位译经大师,死后皆葬于洛都之南龙门山上。
      福先寺有“三阶院”,当亦传三阶教。田休光撰《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并叙》云,法藏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禅师自少出家,即与众生作大善知识,道行第一,人天殊胜。开普门之幽钥,酌慈源之蜜波……”如意元年(692)“大圣天后闻禅师解行精最,奉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2]长安年(701),又奉制请检校化度寺无心藏……”。可知法藏(637-714)是一位三阶教禅师。禅宗北宗神秀的大弟子义福最初即投大福先寺学习。“义福(658-736)于都福先寺师事法量。……时嵩岳大师法如(即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时在少林寺,生卒为638-689)。演不思义要用,特生信重”,欲投法如,而逢大师去世。(《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约作于大中初至咸通三年前(847-862),内中记述福先寺的“三阶院”有吴道子画《地狱变》,“有病龙最妙。寺三门两头,亦似吴画。”[3]
      福先寺的仁俭禅师是禅宗五祖弘忍的法孙、嵩岳寺慧安国师的弟子。“长寿元年四月(692),诏仁俭禅师入见。师视太后,良久云:‘会么?’后云:‘不会’。师云:‘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云。翌日进短歌十九首,后览而嘉之,厚加锡赉。今唯《了元歌》一首存《传灯玉英集》。师即腾腾和尚也,嗣嵩岳慧安国师。”[4]
      长安年中(701-704),高僧守忠(平阳高氏,657-714)曾被诏充福先寺大德(《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七)。开元二十九年(714),大福先寺沙门湛然(711-782)撰写的《长河宰卢公李夫人墓志铭文》,今存偃师县商城博物馆中。此处的湛然,似是天台宗“九祖”之湛然(711-782)大师也。
      佛道争讼,福先寺亦有其人。“证圣元年(695),福先寺沙门惠澄乞依前朝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刘如睿八学士议之,皆言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5]
      盛唐时代,大福先寺也是中日佛教界交流的场所。据真人元开撰《唐大和尚东征传》云:“日本国天平五年(日本圣武天皇年号733年),岁次癸酉,沙门荣睿、普照等隋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即多治比广成)至唐国留学。是岁,唐开元廿一年也。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不齿于僧中。于是方知楝无传戒人。仍请东都大福先寺沙门道睿律师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国去,拟为传戒者也。”道睿是许州人,大福先寺僧增算和尚弟子,天平八年(736)与婆罗门僧菩提仙那(714-760)同船东渡,于五月十八晶到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见,住大安寺之西唐院。道睿始讲解《律藏行事钞》,为日本律宗的兴隆奠定基础。同时又割据华严和天台学。天平胜宝四年(752)四月,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开光供养时,他充当咒愿师。
      中、晚唐及五代时,福先寺虽仍完好,但其佛事活动以传律宗著称。我们仅知道有沙门志辩(755-827),道丕(899-955)等住过福先寺。志辩字广宣,
      -----------------------------------------------------------------------
      [1] 赞宁《宋高僧传》卷二。
      [2] 玉昶《金石萃编》卷七十一。
      [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
      [4]《景德傅灯录》卷三十。
      [5]《佛祖统纪》卷四十。


      5楼2014-02-03 10:28
      回复
        泽州晋城人。年廿受具戒(公元775),随律师昙睿隶福先寺,是大律师定宾的三传弟子,号称“福先律仪,首冠天下”。其弟子有真满(其传承为:定宾—?—昙睿—志辩—真满)。道丕二十七岁时(915),“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1]唐代“四分律”学,演化为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西京东塔宗(怀素)和东都西塔宗(即大福先寺定宾)四派。
        三、裴度重修福先寺
        大约在元和(806-820)年间,裴度重修福先寺,距天授元年已是120年左右的时间了。《新唐书·皇甫湜传》记载一段故事云:“裴度辟为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求文于白居易(722-846)。怒曰:‘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度赠以车马缯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2]据《黄顺仪尊胜幢记》(咸通七年六月),幢上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即是依东都福先寺西律院玉石幢本。【裴度坟茔在河南县龙门乡午桥村(《八琼室全石补正》卷四十八)。】
        《旧唐书·德王裕传》记载,唐昭宗在朱全忠胁迫下迁都洛阳后(即天复四年四月以后,904年),“一日幸福先寺,谓枢密使蒋玄晖曰:‘德王,朕之爱子,全忠何故须令废之,又欲杀之!’言讫泪下,因啮其中指血流。玄晖具报全忠,由是转恚。昭宗遇弑之日,蒋玄晖于大内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为玄晖所杀,投履九曲池。”[3]
        宋、金时代,大福先寺的佛教活动未见记载。北宋著名佛教史学家赞宁(918-999)曾掌洛京教门事三年(996-998),但在其所著《宋高僧传》中未记宋代福先寺僧人。
        有资料表明,宋代的福先寺仍然存在。邵伯温(1056-1134)在所著《邵氏闻见录》中云:“纪公实为余言,尝闻其父言:王冀公钦若以使相尹洛,振车骑入城,士民聚观。富韩公(即富弼,1004-1083)方为举子,与士人魏叔平、段希云、一张姓者同观于上东门里主先寺三门上。门高,富公魁伟,三人者挽之以登,见其旌节导从之盛。富公叹曰:‘王公亦举子耶!’三人者曰:‘君何叹,安知吾辈异日不尔耶?’”[4]又同书记熙宁十年春(1077),河南尹贾昌衡饯吕公著于福先寺上东院[5]。欧阳修《集古录》亦云唐代韩退之题名在福先寺塔下。[6]
        据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嗣法沙门第二十七代从公无方碑铭》云无方可从禅师(1420-1483)年青时曾“礼福先寺住持慧公苑峰为师”。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由于洛河泛滥,福先寺及大塔“为洛河所摧”。大水过后,附近乡民将福先寺残存文物北移数里,重建“古唐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邑人王善言曾重修该寺。嘉庆二十四年(1819)、民国十一年(1922)皆曾修茸之。古唐寺在今唐寺门村,原有山门殿、天王殿、白衣殿、立佛接引殿、释迦牟尼佛殿。唯释迦牟尼佛殿在“文革”中被拆毁。各殿造像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国民党196师官兵砸毁。[1]
        -----------------------------------------------------------------------------------------------
        [1] 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七。
        [2]《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
        [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
        [4]《邵氏闻见录》卷十七。
        [5]《邵氏闻见录》卷十七。
        [6] 欧阳修《集古录》。
        [1] 徐金星《古唐寺述略》,洛阳市地方史史志编辑委员会《河洛史志》1986年1期;又徐金星、黄明兰《洛阳市文物志》第四章第二节古唐寺(唐代大福先寺)条1985年印。


        6楼2014-02-03 10:29
        回复
          =======================完=======================


          8楼2014-02-03 10:33
          回复
            这个里面提到【裴度坟茔在河南县龙门乡午桥村(《八琼室全石补正》卷四十八)。】
            下面是《八琼室全石补正》卷四十八中的一段,葬午桥村的应该是另一个人,和福先寺有关,但和裴度无关。



            9楼2014-02-03 1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