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三痴笔下的笔墨风华
大致是自己自幼喜好书法的缘故,对于关于书法的文字尤其敏感。书法这东西在当下是处于一个鸡肋的位置,在网络小说(历史类)中更是属于主角的硬伤,通常就借“一笔烂字”或是“发明铅笔”轻轻带过,有点心酸。
我看过的网络小说中,提到书法的不少,写得精到的不多,三痴是最贴心的一个。
最开始看的是寒士,最满意的也是寒士。寒士清寒在骨。没有选择妇孺皆知的天下第一第二第三(顺便吐槽,我曾经见过一本小说里的书法boss是庞中华)。
在细雨蒙蒙的竹舍下,陈子重选择的是钟太傅的《宣示表》。
“陈操之慢慢地研墨,然后执一管簪笔,在一方左伯纸上练习书法,东晋人对书法极其热爱,王羲之、谢安的书法为他们的人格增添了极大的魅力,可以说要想在东晋出人头地,写不出一手好字就免谈。少年原先习惯左手执笔,临摹的是汉末三国的大书法家钟繇的最知名法贴《宣示表》,少年很勤奋,小楷颇得《宣示表》的形似。”
钟繇的小楷不算漂亮,所谓“幽深古雅”,未脱隶意,浑厚与优雅结合,叫做清润。初学楷书写得浑厚(有人甚至觉得丑怪)是件大好事,我幼年老师常说“纸要留得住笔”“要穿钉鞋走烂泥”,当年纸上舞几下觉得很潇洒,总是太过幼稚。选择古拙钟繇,既是不落俗套又合情理。
“陈操之前身也喜爱书法,最欣赏的书法家是欧阳询,大学期间他曾三年如一日每日早起临摹三遍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略具其神韵”“ 陈操之拿定主意,楷书就从钟繇《宣示表》入手,行书借鉴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看得出来文中的操之郎君是有三痴自己的影子的。当下学欧的极多,这是社会风气,无可厚非。单说自己的观点,我是不大喜欢欧的楷字的,太瘦太硬,小字漂亮大字便瘦削,米南宫“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并不是完全胡说。但自己却偏爱欧的行书。说来也怪,行书笔画勾连,流动纸面,一般都是秀气灵气过于真书。欧氏的行书却比楷字还硬,墨色也亮,寒而不俭,灵气不散,英气逼人。张翰思鲈字不算绝好,不如卜商梦奠,内容却是极佳,两相配合与前两贴互不相让。三痴选张翰,字是文人字,事是文人事,讲的是乱世漂泊,写的是梦里春秋。
嫂子的字学的是曹全。“这是汉末大儒蔡邕撰写的《女训》,是写给他女儿蔡文姬看的,这自然不可能是蔡邕的真迹,但帛书上的隶书与陈庆之的书法风格不同,陈庆之学的是汉隶《张迁碑》,用笔方厚,雄健劲媚,而这卷《女训》明显师法《曹全碑》,字体娟秀清丽,风致翩然”
三痴讲得精当,娟秀清丽,风致翩然。读曹全,就是一种风华、舒展。规矩有,不森严;自然在,不散漫。不像雁,倒像蝴蝶,很淡雅的那一种。林叶随风,桃花逐水。
也提到了陈操之学的汉隶是张迁。我常常在书店里听到有人指着简牍魏碑章草或是老颜的字说好丑啊,这样的字也能成书法家云云。我前面说到过,这是时代书法教育和美学教育的不到位。我们常以为工整是美、秀气是美,往往忘记豪迈、沉着、踏实、幻想的美。汉隶分两块,一路秀,一路拙,张迁属于拙中的扎实。很难想象这样操之这样的翩翩少年会选择这种不太讨巧的字。但是我知道,他不会永远都是那个清寒少年,成长的终点是官员,是族长,是儿子,是丈夫,是兄长,是父亲,立足实地方承重任。这是遗憾的事,也是美好的事。
很巧,葳蕤和润儿都写的是华山碑。
“陆葳蕤于汉隶中独喜这《西岳华山庙碑》,《华山碑》用笔丰满,波磔明显,体势端庄,雍容典雅,是汉隶中的集大成者,但作为女子习练这《华山碑》因笔力不逮,容易流于纤巧,陆纳起先建议女儿习练《曹全碑》或者卫夫人的《名姬贴》,那《名姬贴》真迹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谢万收藏,谢万便是谢安之胞弟,六年前陆纳亲去建康乌衣巷谢万府中临摹带回,但陆葳蕤却不喜《曹全碑》和《名姬贴》,一心只练《华山碑》,陆纳也只由她,未想陆葳蕤笔力甚健,《华山碑》体的隶书写得形神兼备,任谁见了都要夸葳蕤小娘子好笔力——”
“宗之和润儿都是坐姿笔挺、头正肩平、指实掌虚、悬腕挥毫,兄妹二人都写的是《西岳华山庙碑》隶体,宗之原本学《张迁碑》、润儿学的是《曹全碑》,年初陈操之离开钱唐之前建议小兄妹二人不要久练一帖,那样容易受拘束、磨失灵气,所以宗之和润儿改练《华山碑》——《华山碑》书风古茂朴拙、用笔丰满,宗之以前练习《张迁碑》,《张迁碑》严谨丰腴,所以承接《华山碑》比较容易,润儿一直练习书风秀美的《曹全碑》,再练风格迥异的《华山碑》要吃力一些——”
华山碑是很特殊的一个存在,大家都对他高度赞扬,学的人却不多。当代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学华山碑,功夫十足,当为个中执牛耳者。但刘先生的字——华山碑的字都是极端成熟的隶书,工整至极,极易学得呆板;稍放纵又易轻浮。写葳蕤学此字大致是丰满人物形象,弥补她的过于柔弱。润儿则是活泼的小女孩子,收束收束心思。
谢氏的字评价很高,至今不传,大家论述的也各有不同。(宋《大观帖》中有安石万石的字,但真伪就。。。)
我想三痴想表达的是米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的意思
“小笺三行三十三字,写的是: 英台白:推窗望月,清辉满室,忆君略窥门径之语,思欲手谈一局,扫室以待。英台顿首。年冬月,陈操之从陆纳那里借得谢安的真迹《赠王胡之诗》。每日临摹五遍,接连临摹了半个月,自以为颇得谢书之神韵,但今日看祝英台的这寥寥三十三字,那种优雅天然的气韵实非他所及,书如其人,这是陈操之第一次在年轻的士族子弟身上发现那种源于骨子里、血脉中、又经后天浸习薰染出来的高贵气质”
我非常喜欢这段文字,实在的好写,虚的难搞。虚的优雅、精致,靠的是作者的笔力。孙过庭说谢安善尺牍,这大约是遗传吧。
书中有斗书的情节。
其一是与褚文谦相斗,原文过长,此处不录。这里我倒不是太喜欢(勿喷),有点感觉不是在搞书法是在耍杂技了,大致是少年气盛吧。况两种书体原本就不好比较,这里操之是取了巧的。
其二是与大令斗书,这一节若在社会上传播当是引起轰动的话题。中国传统是“敬天法祖”,写陈子重与王献之斗书是冒了风险的。但三痴也找好了路子,借王右军之口承认笔力未逮,新奇过之。引康南海论大字倒是非常恰当。
作者闲笔也很有意思,用心看会找到很多私货。
论王大令——“陈操之接过《上林赋》麻笺贴,展卷细看,这是王献之的楷体书法,虽不如王献之流传后世的楷体《洛神赋》十三行那般秀逸洒脱、圆润自如,但精密渊巧、体势清丽,已足可跻身大书家之列,说道:“愧为同龄,操之不如远甚啊。”陆纳笑道:“操之莫要气馁,王献之是书法奇才,有书品第一的父亲指导,自身练习又极其刻苦,据传王献之十二岁时向其父王羲之请教书法秘诀,王羲之就领着他来到后院,指着后院那十八口大缸说书法秘诀全在这十八口大缸里,你用这十八缸水磨墨,水用完了,自然领悟了书法的秘诀——其勤奋如此,江左年轻一辈以他为第一,不过操之,我对你也寄予厚望,待你遍摹诸家名贴,苦心妙悟,三年后未必不可以与王献之一较短长。”“
也提到了一些较早的书法专著和帖子。卫恒《四体书势》(此处我对三痴写的有点不解)谢安《赠王胡之诗》陆机《平复贴》张芝《笔心论》乃至飞白书、一笔书一些少见或失传的书体。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乃鲁直漂泊之作,抒消清之感。世传寿阳卧含章殿下,梅花落额上,得梅花之妆,是南朝故事,叹当时少年心。当年笔墨芳华,今见于三痴笔端。何其幸也,与诸君共勉。(仅一家之言,有谬误不当处,愿君体谅勿骂。)
大致是自己自幼喜好书法的缘故,对于关于书法的文字尤其敏感。书法这东西在当下是处于一个鸡肋的位置,在网络小说(历史类)中更是属于主角的硬伤,通常就借“一笔烂字”或是“发明铅笔”轻轻带过,有点心酸。
我看过的网络小说中,提到书法的不少,写得精到的不多,三痴是最贴心的一个。
最开始看的是寒士,最满意的也是寒士。寒士清寒在骨。没有选择妇孺皆知的天下第一第二第三(顺便吐槽,我曾经见过一本小说里的书法boss是庞中华)。
在细雨蒙蒙的竹舍下,陈子重选择的是钟太傅的《宣示表》。
“陈操之慢慢地研墨,然后执一管簪笔,在一方左伯纸上练习书法,东晋人对书法极其热爱,王羲之、谢安的书法为他们的人格增添了极大的魅力,可以说要想在东晋出人头地,写不出一手好字就免谈。少年原先习惯左手执笔,临摹的是汉末三国的大书法家钟繇的最知名法贴《宣示表》,少年很勤奋,小楷颇得《宣示表》的形似。”
钟繇的小楷不算漂亮,所谓“幽深古雅”,未脱隶意,浑厚与优雅结合,叫做清润。初学楷书写得浑厚(有人甚至觉得丑怪)是件大好事,我幼年老师常说“纸要留得住笔”“要穿钉鞋走烂泥”,当年纸上舞几下觉得很潇洒,总是太过幼稚。选择古拙钟繇,既是不落俗套又合情理。
“陈操之前身也喜爱书法,最欣赏的书法家是欧阳询,大学期间他曾三年如一日每日早起临摹三遍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略具其神韵”“ 陈操之拿定主意,楷书就从钟繇《宣示表》入手,行书借鉴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看得出来文中的操之郎君是有三痴自己的影子的。当下学欧的极多,这是社会风气,无可厚非。单说自己的观点,我是不大喜欢欧的楷字的,太瘦太硬,小字漂亮大字便瘦削,米南宫“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并不是完全胡说。但自己却偏爱欧的行书。说来也怪,行书笔画勾连,流动纸面,一般都是秀气灵气过于真书。欧氏的行书却比楷字还硬,墨色也亮,寒而不俭,灵气不散,英气逼人。张翰思鲈字不算绝好,不如卜商梦奠,内容却是极佳,两相配合与前两贴互不相让。三痴选张翰,字是文人字,事是文人事,讲的是乱世漂泊,写的是梦里春秋。
嫂子的字学的是曹全。“这是汉末大儒蔡邕撰写的《女训》,是写给他女儿蔡文姬看的,这自然不可能是蔡邕的真迹,但帛书上的隶书与陈庆之的书法风格不同,陈庆之学的是汉隶《张迁碑》,用笔方厚,雄健劲媚,而这卷《女训》明显师法《曹全碑》,字体娟秀清丽,风致翩然”
三痴讲得精当,娟秀清丽,风致翩然。读曹全,就是一种风华、舒展。规矩有,不森严;自然在,不散漫。不像雁,倒像蝴蝶,很淡雅的那一种。林叶随风,桃花逐水。
也提到了陈操之学的汉隶是张迁。我常常在书店里听到有人指着简牍魏碑章草或是老颜的字说好丑啊,这样的字也能成书法家云云。我前面说到过,这是时代书法教育和美学教育的不到位。我们常以为工整是美、秀气是美,往往忘记豪迈、沉着、踏实、幻想的美。汉隶分两块,一路秀,一路拙,张迁属于拙中的扎实。很难想象这样操之这样的翩翩少年会选择这种不太讨巧的字。但是我知道,他不会永远都是那个清寒少年,成长的终点是官员,是族长,是儿子,是丈夫,是兄长,是父亲,立足实地方承重任。这是遗憾的事,也是美好的事。
很巧,葳蕤和润儿都写的是华山碑。
“陆葳蕤于汉隶中独喜这《西岳华山庙碑》,《华山碑》用笔丰满,波磔明显,体势端庄,雍容典雅,是汉隶中的集大成者,但作为女子习练这《华山碑》因笔力不逮,容易流于纤巧,陆纳起先建议女儿习练《曹全碑》或者卫夫人的《名姬贴》,那《名姬贴》真迹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谢万收藏,谢万便是谢安之胞弟,六年前陆纳亲去建康乌衣巷谢万府中临摹带回,但陆葳蕤却不喜《曹全碑》和《名姬贴》,一心只练《华山碑》,陆纳也只由她,未想陆葳蕤笔力甚健,《华山碑》体的隶书写得形神兼备,任谁见了都要夸葳蕤小娘子好笔力——”
“宗之和润儿都是坐姿笔挺、头正肩平、指实掌虚、悬腕挥毫,兄妹二人都写的是《西岳华山庙碑》隶体,宗之原本学《张迁碑》、润儿学的是《曹全碑》,年初陈操之离开钱唐之前建议小兄妹二人不要久练一帖,那样容易受拘束、磨失灵气,所以宗之和润儿改练《华山碑》——《华山碑》书风古茂朴拙、用笔丰满,宗之以前练习《张迁碑》,《张迁碑》严谨丰腴,所以承接《华山碑》比较容易,润儿一直练习书风秀美的《曹全碑》,再练风格迥异的《华山碑》要吃力一些——”
华山碑是很特殊的一个存在,大家都对他高度赞扬,学的人却不多。当代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学华山碑,功夫十足,当为个中执牛耳者。但刘先生的字——华山碑的字都是极端成熟的隶书,工整至极,极易学得呆板;稍放纵又易轻浮。写葳蕤学此字大致是丰满人物形象,弥补她的过于柔弱。润儿则是活泼的小女孩子,收束收束心思。
谢氏的字评价很高,至今不传,大家论述的也各有不同。(宋《大观帖》中有安石万石的字,但真伪就。。。)
我想三痴想表达的是米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的意思
“小笺三行三十三字,写的是: 英台白:推窗望月,清辉满室,忆君略窥门径之语,思欲手谈一局,扫室以待。英台顿首。年冬月,陈操之从陆纳那里借得谢安的真迹《赠王胡之诗》。每日临摹五遍,接连临摹了半个月,自以为颇得谢书之神韵,但今日看祝英台的这寥寥三十三字,那种优雅天然的气韵实非他所及,书如其人,这是陈操之第一次在年轻的士族子弟身上发现那种源于骨子里、血脉中、又经后天浸习薰染出来的高贵气质”
我非常喜欢这段文字,实在的好写,虚的难搞。虚的优雅、精致,靠的是作者的笔力。孙过庭说谢安善尺牍,这大约是遗传吧。
书中有斗书的情节。
其一是与褚文谦相斗,原文过长,此处不录。这里我倒不是太喜欢(勿喷),有点感觉不是在搞书法是在耍杂技了,大致是少年气盛吧。况两种书体原本就不好比较,这里操之是取了巧的。
其二是与大令斗书,这一节若在社会上传播当是引起轰动的话题。中国传统是“敬天法祖”,写陈子重与王献之斗书是冒了风险的。但三痴也找好了路子,借王右军之口承认笔力未逮,新奇过之。引康南海论大字倒是非常恰当。
作者闲笔也很有意思,用心看会找到很多私货。
论王大令——“陈操之接过《上林赋》麻笺贴,展卷细看,这是王献之的楷体书法,虽不如王献之流传后世的楷体《洛神赋》十三行那般秀逸洒脱、圆润自如,但精密渊巧、体势清丽,已足可跻身大书家之列,说道:“愧为同龄,操之不如远甚啊。”陆纳笑道:“操之莫要气馁,王献之是书法奇才,有书品第一的父亲指导,自身练习又极其刻苦,据传王献之十二岁时向其父王羲之请教书法秘诀,王羲之就领着他来到后院,指着后院那十八口大缸说书法秘诀全在这十八口大缸里,你用这十八缸水磨墨,水用完了,自然领悟了书法的秘诀——其勤奋如此,江左年轻一辈以他为第一,不过操之,我对你也寄予厚望,待你遍摹诸家名贴,苦心妙悟,三年后未必不可以与王献之一较短长。”“
也提到了一些较早的书法专著和帖子。卫恒《四体书势》(此处我对三痴写的有点不解)谢安《赠王胡之诗》陆机《平复贴》张芝《笔心论》乃至飞白书、一笔书一些少见或失传的书体。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乃鲁直漂泊之作,抒消清之感。世传寿阳卧含章殿下,梅花落额上,得梅花之妆,是南朝故事,叹当时少年心。当年笔墨芳华,今见于三痴笔端。何其幸也,与诸君共勉。(仅一家之言,有谬误不当处,愿君体谅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