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吧 关注:1,229贴子:13,025

【史】《唐会要》摘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容易从燕京借来了《唐会要校证》,死沉死沉的两大本,结果翻一下发现没啥意思……不过还是趁书在手里搞一下好了。。
参考文献:
朱继清 注 《唐会要校证》
张忱石《唐会要人名索引》(这书编的不太认真=.=)


1楼2014-02-10 04:58回复
    太和七年十二月,宰臣王涯等四人上表请册徽号,不许。至开成二年二月,因御紫宸殿,宰相郑覃、李固言、李石等以请,诸道节度观察使频有表章,以加徽号为请。上固谦抑不允。其月自朔至晦,诸道节度观察使请上徽号者,凡二十余道,或再请三请者,皆报不许焉。
    大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追尊顺宗宪宗諡号。初,羣臣以河湟旣复,请加尊号,上深执谦让,三表不许,曰:「河湟已复,继承先志。朕欲追尊顺宗、宪宗諡号,以成功烈,其事如何?」宰臣白敏中等对曰∶「臣等愚昧,思虑所不及。」故遂行之。至册日,上御宣政殿,百僚拜讫,乃降阶受玉册于太尉。拜受讫,授礼官,将奉迎以退,上俯偻,不瞬目送使者,流涕呜咽。俟太尉奉策出,升殿,羣臣莫敢动焉。先是,中书门下奏∶「追尊二祖仪注,皇帝行事与差官展礼,旧记不同,礼许从宜,不必法古。臣等商量,其日皇帝于宣政殿受玉册遣宰相已下持节奉册赴太庙,庶协典礼。」诏可之。


    5楼2014-02-10 05:59
    收起回复
      【卷三】
      开成三年二月,文宗以旱出宫人刘好奴等五百余人,送两街寺观,任归亲戚。翌日,因紫宸对,宰相李珏曰∶「陛下放宫女数多,德迈千古。汉制八月算人,晋武平吴,亦多采择,仲尼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宰相郑覃曰∶「昔晋武以采择之失,中原化为左袵,千古可为殷鉴矣。」


      6楼2014-02-10 06:05
      回复
        【卷十三】
        【亲飨庙】
        宪宗一。 元和。年正月。上亲荐献太清宫。朝享太庙。初享诸室。备极诚敬。及享德宗顺宗流涕鸣咽不自胜。侍臣及举册读册官等。皆相顾而感泣也。


        11楼2014-02-13 00:10
        收起回复
          【卷十四】
          【献俘】
          元和元年十月。东川节度使高崇文。平西蜀。生擒逆贼刘辟以献。上御兴安门观之。命中使诘其叛状。刘辟曰。臣不敢反。五院子弟为恶。臣不能制。上曰。朕遣中使送旌节等。何为不受。辟引罪无词。命斩于子城之西南隅。
            二年十月。平浙西。擒逆贼李锜。至阙下。上御兴安门亲诘其反状。锜曰。臣本不反。张子良教臣。上曰。汝以宗臣为统帅。子良为恶。何不斩之。而后入告。锜不能对。命献太清宫太庙太社。即与其男师回。并腰斩于子城之西南隅。
            十二年十一月。隋唐节度使李诉。平淮西。擒逆贼吴元济以献。上御兴安门。大陈甲士旌旗于楼南。文武群臣。皇亲。诸幕使人。皆列位。元济既献于太庙太社。露布引之。令武士执曳楼南。摄刑部尚书王播奏。请付所司。制曰。可。大理卿受之以出。斩于子城之西南隅。
            十四年二月。魏博节度使田宏正奏。今月九日。淄青兵马使刘悟。斩逆贼李师道。并男二人首级。请降。上御兴安门受田宏正所献贼俘。群臣称贺于楼下。授刘悟义成军节度使。封彭城郡王。李师道妻魏氏并女。没入掖庭。堂弟师和。配流岭表。
            长庆元年四月。中书门下奏。伏以太宗平突厥。高祖平高丽。皆告陵庙。盖以高祖尝蓄愤于北虏。太宗挫锐气于东夷。武功未终。后圣继志。亦既平荡。所宜启告。伏以镇冀一道。幽蓟八州。不劳干戈。尽复区宇。礼宜献俘函首。布告清庙。下礼官择日撰仪。荐告太庙。从之。
            太和三年五月。宣慰使谏议大夫柏耆奏。斩李同捷于将陵沧。丁亥。御兴安楼下受沧州所献俘。其李同捷母妻并男元达等。诏并宥之。令于湖南安置。百寮称贺于楼前。翌日。贬宣慰使柏耆为循州司户。宣慰判官殿中侍御史沉亚之为虔州南康尉。以擅入沧州取李同捷。为诸镇所怒。奏论故也。
            会昌四年二月。河东监军吕义忠奏。擒贼杨弁元荣并同谋大将军五十四人。献俘于阙下。其年八月。平泽潞。枭逆贼刘祯。传首京师。十八日。御安福门受献。其日。先告宗庙社稷毕。文武及在京九品官。宗子诸亲。蕃客诸道使客等。并在楼前立班称贺。


          12楼2014-02-13 00:14
          收起回复
            【卷十八】
            【配享功臣】
              德宗庙三人。 赠太师西平忠武王李晟。赠太尉忠烈公段秀实。并元和四年八月敕。赠太师忠武公浑瑊。元和四年九月四日敕。
              宪宗庙四人。 赠司徒宣懿公杜黄裳。赠太师裴度。会昌六年十月敕。赠司徒威武公高崇文。赠太尉李诉。会昌六年十一月敕。
            【杂录】
              元和四年八月。诏曰。朕闻昔日之佐。制物者咸有大功。惟五官以配五帝。自时厥后。有国家者。莫不以辅弼社稷之勋。登名大烝。陪享清庙。苟非茂德。孰允盛仪。赠太尉冕。望重岩廊。时为材干。灵武艰阻。首赞经纶。宣力股肱。平心鼎饪。佐戡定之成业。推翼戴之嘉猷。赠太师晟。识精韬钤。神假雄武。建中寇孽。躬践忧虞。垂饵虎狼。致威尊俎。刷宫庙之尘秽。回日月之光辉。赠太尉秀实。气全柔刚。节固金石。凶渠僭逆。踬蹶根萌。矫命还师。衷刃决死。纾阽危于怵迫。挫狂狡之奸谋。并材为时生。用当运否。感云龙而应变。炳辰象以降灵。光复寰区。振扬风概。勋庸藏于盟府。宠饰备于前朝。光阴不追。盛烈如在。朕顷因郊祀。爰举典常。俾差茂勋。以配殷祭。惟咸有一德。允属乎三臣。庶昭示于将来。式崇恩于既往。冕宜配于肃宗庙庭。晟秀实宜配飨德宗庙庭。九月四日。诏曰。旌劝是先。允协念功之义。荐羞爰举。幸追配飨之仪。赠太师浑瑊。钟秀诞灵。逢时翼圣。铭镂金石。带砺山河。绩既着于先朝。业宜光於后?。俾之从祀。用表遗勋。宜配享德宗庙庭。
              会昌六年十月。太常礼院奏。十月十三日。太庙祫享。庙庭配享功臣。得修撰官朱俦状。自高祖至德宗。每室并有功臣配飨。伏以宪宗皇帝。诛荡淮蔡。削定河朔。武功英略。赫耀中兴。启沃谟猷。必资元辅。其配享功臣。伏请闻奏。定名降下。敕旨。宜令尚书省御史台四品已上。两省五品已上。同详议闻奏。都省议曰。伏以宪宗皇帝。元德英猷。迈越千古。神机睿算。恢复四荒。既戮惠琳。联诛辟锜。眷求良辅。果集大勋。乃覆淮蔡之妖巢。刈河朔之余孽。皇威震耀。寰宇和宁。偃武修文。几无遗事。陛下崇严享礼。爰轸孝思。将举元勋。以显丕绩。臣等伏以故司徒兼中书令赠太师裴度。天纵公忠。道宏匡济。始处司言之任。屡陈忧国之诚。尝因别召。深得圣旨。乃贰邦宪。使于藩方。处嫌疑者。尽付心诚。怀顾虑者。必得腰领。俄升相位。专任大事。遂乃擒元济。枭师道。承宗效顺。刘总叩头。程权来朝。同捷就戮。盖宪宗有知人之明。而度尽致君之道也。于是息疮痍。培根本。区宇无犷悍之俗。元和为盛明之代。熏灼天下。将明帝图。古往今来。善无与让。即宜祗配圣德。光扬大勋。详考功行。无先于度。敕旨。朕以宪宗皇帝道协中兴。威加寰海。开启圣意。则有杜黄裳。弼成功业。则有裴度。宜同配享祀。又敕曰。论功配食。文武宜兼。元和一朝。武臣功力最高者。定一人与裳度同配享宪宗皇帝室。十一月敕。李诉有平蔡之绩。高崇文有收蜀之功。较量二臣。勋劳最重。宜以李诉高崇文同配享宪宗庙庭。


            13楼2014-02-13 00:34
            回复
              【卷二十三】
              【讳】
                永贞元年十二月。改淳州为睦州。还淳县为清溪县。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宪宗名同也。论者以古不讳嫌名。若禹与雨。驱与区。临文不讳。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诗曰。克昌厥后。又曰。一之日觱发。鲁庄公名同。春秋曰。同盟于幽。宣公名午。书曰。陈侯午卒之类。是也。今古时变。故广避焉。初宪宗为广陵王。顺宗诏下。将册为皇太子。数日。兵部尚书王诏上陈。请改名绍。本名与宪宗讳同。时君子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东宫之臣。当请改耳。奈何非其属。而遽请改名。以避东宫。岂为礼事上耶。左司员外郎李蕃曰。历代故事。皆因无经学之臣而失之。卒不可复正。多此类。是时。韦贯之为监察御史。名与东宫同。独不请改。既而下诏以陆淳为给事中。改名质。充皇太子侍读。贯之不得已。乃上疏改其名。大臣溺于风俗。以为细事而不正之。非故事也。


              14楼2014-02-13 00:59
              收起回复
                【卷二四】
                【诸侯入朝】
                贞元十三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来朝。及命归镇。上御制诗以赐之。(牧守共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辞。报国尔所尚。恤人余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已知。)又命中使赍所执鞭以赐之曰。以卿大节。岁寒不移。故赐此鞭以表之。又十七年闰正月。夏州节度使右仆射韩全义来朝。自入觐及归。不见不辞于正朝。(时全义自夏州节度使为蔡州招讨。及赦吴少诚。全义至阙。不见不辞于正朝也。)
                  元和十四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宏正来朝。赐宴于麟德殿。其大将三百余人。赐物有差。
                  十五年二月勒。淄青统押海蕃。每年皆有朝事。比差部领。人数校多。今后差官。正试相兼。不得过五人。


                15楼2014-02-18 04:28
                回复
                  【卷二四】
                  【朝参】
                    元和元年三月。准吏部兵部尚书侍郎郎官。并礼部侍郎。御史中丞武元衡奏。前件等司。近起十月至来年三月。称在选举限内。不奉朝参。令式无文。礼敬斯阙。一年之内。半岁不朝。准贞元十二年。中丞王颜。奉敕厘革。载在明文。寻又因循。辄自更改。若以兵部礼部。选举限内事繁。即中书门下御史台度支京兆府。公事至重。朝请如常。而况旬节。已赐归休。常参又许分日。一月之内。才奉十日朝参。其间甚热甚寒。皆蒙颁放。臣以为王颜举奏甚详。当时敕文。处分甚备。请准贞元十二年四月敕旨。自今以后。永为例程。他年妄改前条。请委台司弹奏。庶使班行式序。典法无亏。依奏。
                    二年十二月。御史台奏。文武常参官。准开元元年三月敕。如有朝堂相吊慰及跪拜。待漏行立不序。谈笑喧哗。入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慢。至班列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合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语闹。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出入。非公事入中书。每犯夺一月俸。今商量旧条。每罚各减一半。有犯必举。不敢宽容。如所由指挥。尚抵拒非。即请准旧例。录奏贬官。从之。
                    四年十月。御史中丞李夷简奏。准贞元十二年四月。中丞王颜。元和元年三月。中丞武元衡奏。兵部吏部礼部侍郎官。每年举选限内。不奉朝参。又今年所造选格。不详敕文。复请明日朝参。臣合弹奏。敕。宜准贞元十二年四月敕处分。
                    九年十二月敕。起来年正月以后。每朔望日。刑部侍郎。郎中。员外。大理卿。少卿。及中丞一人。时对。其日。宰相并次对。中朝官并不用来。
                    十年三月壬申朔。御延英殿。召对宰臣。故事。朔望日。御宣政殿见群臣。谓之大朝。元宗始以朔望陵寝荐食。不听政。其后遂以为常。今之见宰臣时。特以事召也。其年六月。敕御史台。自今以后。常参官每入班。以见到人名衔进来。其朔望及双日勿进。是月诏。自今以后。许寅后二刻传点。及是质明后。朝骑有尚在街中者。待坐紫宸殿久之。而朝班未至。因命宰臣宣谕之。乃复。(时命宰臣戒九卿御史。以中丞裴度遇盗故也。)


                  16楼2014-02-18 04:39
                  回复
                    【卷二五】
                    【杂录】
                      元和元年三月。御史中丞武元衡奏。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官。尚书省四品以上官。诸司正三品以上官。及从三品职事官。东都留守。转运。盐铁。节度。观察使。团练。防御。招讨。经略等使。河南尹。同。华州刺史。诸卫将军三品以上官除授。皆入阁谢。其余官。许于宣政南班拜讫便退。从之。
                      三年六月。百官初入待漏院。候禁门启入朝。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而闭。五更而启。与诸里门同时。至德中。有土蕃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开。宰相待漏太仆寺车坊。至是。始令有司各据班品。置院于建福门。
                      五年十二月。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举族归朝。至京师。故事。双日不坐。是日特开延英。
                      十四年八月。上谓宰臣曰。今天下虽渐平。尤须勤于政治。若遇休假。频不坐朝。有事即诣延英请对。勿拘常制。
                      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延英阁宰臣及群官往对。已而上却不坐。以中书侍郎令狐楚有事于太清宫故也。其年十月下元假。召宰臣对于延英。议边事也。
                      太和七年正月。户部侍郎庾敬休奏。当司未有待漏院。今请于盐铁度支待漏院侧创造。依奏。
                      九年八月。御史台奏。应文武朝参官新除授。及诸道节度观察经略防御等使。及入朝赴镇。并合取初朝谢日。先就廊下参见台官。然后赴正衙辞谢。或有于除官之日。及朝觐到城。忽遇连假三日以上。近例便许于宣政门外见谢讫。至假开。亦须特到廊下参台官者。请自今以后。如遇连假已见谢讫。至假开。亦须特到廊下参台官。依奏。
                      开成元年正月敕。自今以后。每遇入阁日。次对官未要随班并出。并于东阶松树下立。待宰臣奏事退。令齐至香案前。各奏本司公事。左右史待次对官奏事讫。同出。其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自今以后。除刺史。并望延英对了奏发。日限促。不遇坐日。许于台司通。将待延英开日。辞了进发。从之。
                      三年二月御史台奏宣。自今以后。遇延英开。拟中谢官。委司台立一日。依官班具名列奏。如先奏。即不在中谢限。又敕新授方镇。延英开日。便令中谢。其两省官中谢。即不在。令本司前一日奏闻。余依其年二月堂帖。奉宣。新授刺史。于合内及延英中谢。不必须候延英开。其月。中书门下奏。仆射尚书侍郎。左右丞。五监九寺大卿监。准开成元年三月敕。每遇延英开。并令候对。如入合日班退后。各于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依位立。本司有公事。即闻奏者。伏以两衙坐日。宰臣及次对官奏事。比及退朝。已是辰巳之间。若更祗候。即废阙公务。今日延英面论。并请停罢。如须顾问。隔宿及临时宣召。必不稽迟。依奏。其年十月。昭恪太子薨。中书门下奏。辍朝合至月末。旧无起居之礼。颇乖臣子之心。臣等商量。隔三日一赴延英。进问起居。应协情礼。从之。
                      四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及诸卿监等。遇两衙坐日。宜令两人循环于阁内。及延英祗候者。敕前件官等。若当待制之日。重差定宪。虑妨公事。起今以后。合祗候官。请不在待制之限。依奏。其年二月。御史中丞高元裕奏。伏以近日丞郎以上官。未就食之前。时有称疾。便请先出。请自今。合候对官。遇延英开日。有事要与宰臣商量者。即请拜食后先出。仍事须前牒台司。或年齿衰迟。不任每度就食者。量许三度仗下后先出。其余官不在此限。如违。请每月终。一度具名闻奏。依奏。


                    17楼2014-02-18 04:47
                    回复
                      【卷二十六】
                      【册让】
                       贞元三年三月。御宣政殿。备礼册拜李晟为太尉。晟受册讫。具羽仪乘辂谒太庙。遂赴任于尚书省。故事。临轩册拜三公。中书令读册。侍中奏礼毕。如阙。即宰相摄之。时宰相张延赏。欲轻其礼。始奏令兵部尚书崔汉衡摄中书令。读册。左散骑常侍刘滋摄侍中。奏礼毕。临轩册命宰臣不亲行事。自此始也。(延赏素与晟有隙。至是故特降减其礼。欲以轻之也。)


                      18楼2014-02-18 05:02
                      回复
                        【卷二十七】
                        【行幸】
                        (元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将幸华清宫温汤。宰臣疏请罢行。御史大夫李绛。率百寮与常侍崔元略等又疏谏。三请不从。又伏延英门。及暮方退。二十一日。上以天未辨色。由复道而往。即日还宫阙。
                          宝历二年二月。将幸东都。敕检修东都已来旧行宫。上自临御以来。常欲东幸。宰臣等?不谏。上意益坚。常正色谓宰臣曰。朕去意已定。李逢吉顿首言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一家。何往不可。臣等以为不可者。以干戈未甚●。边鄙未甚宁。窃恐人心动摇。伏惟稍回圣虑。天下幸甚。上竟不听。乃命检计。人情大扰。百执事相继献疏。亦不省。会裴度自兴元入朝。因别对奏云。国家建立都邑。盖备巡游。然自艰难已来。此事遂绝。今东都宫阙。营垒廨宇。悉已荒废。陛下必欲行幸。亦须缓缓修葺。上曰。如卿言。即不去亦得。何止后期遂罢行计。其年三月。上幸鱼藻宫。观竞渡。六月。幸凝碧池观鱼。


                        19楼2014-02-18 05:04
                        回复
                          【卷二十八】
                          【搜狩】
                            元和三年七月。上谓宰臣曰。朕昨因阅秋稼。行至苑东。只以鹰犬自随。本非畋猎。于时虽觉行人聚观。亦无伤稼之意。而谏官在外。章疏颇烦。不解何为。卿等知否。李吉甫对曰。陛下轸念黎元。亲问禾黍。察闾里之疾苦。知稼穑之艰难。此则圣主忧勤。天下幸甚。但以弧矢前驱。鹰犬在后。田野纵观。见车从之盛。以为万乘校猎。传说必多。谏诤之臣。义当守职。既有闻见。理合上谏。拱默则怀尸素之惭。献言又惧触鳞之祸。果决以谏。实谓守官。正当嘉尚。非足致诘。夫搜狩之制。古今不废。必在三驱有节。无驰骋之危。戒衔橛之变。既不殄物。又不数行。则礼经所高。固非有害。然逐兔呼鹰。指顾之乐。忘危履险。易以溺人。故老氏譬以发狂。昔贤以为至诫。陛下每与臣等。讨论古昔。追尧舜。固当弃常俗之末务。咏圣祖之格言。愿以徇物为心。克己为虑。则升平可致。圣祚无疆。群臣异议。不禁自息。上曰。卿言是也。朕亦深悟矣。
                            五年十一月。上频出游畋。吏部郎中柳公绰。欲因事讽谏。乃献医箴一篇曰。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崇高以均。惟人谨好。爱能保其身。清净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之间。浃肌肤于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志于内。端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睿圣之姿。清明绝俗。心正无邪。志高寡欲。谓天高矣。氛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溃之。圣情超越。万方赖之。饮食所以资身也。过则生患。衣服所以表德也。侈则生慢。惟过与侈。心则随之。气与心流。疾则伺之。圣心不惑。孰能移之。畋游恣乐。流情荡志。驰骋劳形。叱咤伤气。天下之重。从禽为戏。不养其外。前修所忌。圣心非之。孰敢违之。乘气而生。嗜欲以萌。气离有患。气凝则成。巧必丧贞。智必诱情。去彼烦虑。在此诚明。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心静乐行。体和道全。然后能德施万物。以享亿年。圣人在上。各有攸处。庶政有官。群艺有署。臣司太医。敢告诸御。帝深嘉纳之。


                          20楼2014-02-18 05:08
                          回复
                            【卷二十九】
                            【祥瑞下】
                            四年八月。太原节度使柳公绰奏。云蔚代三州山谷间。石化为?。人取食之。
                            六年九月二日。淮南节度使杜悰奏。海陵高邮两县百姓。于官河中。洒出得异米煮食。呼为圣米。
                            【节日】
                              七年二月癸卯降诞节。宰臣旧例。进衣一副。惟李吉甫方固恩泽。别进马二匹。赐通天犀带以答之。


                            21楼2014-02-18 05:12
                            回复
                              【卷三一】
                              【杂录】
                              开成四年二月。淮南观察使李德裕奏。臣管内妇人。衣袖先阔四尺。今令阔一尺五寸。裙先曳地四五寸。今令减五寸。从之。


                              22楼2014-02-18 05: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