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有人会问,既然宝玉跟宝钗琴瑟和谐,那为何后来宝玉又为什么出家?有人的观点是宝钗仍旧劝说宝玉“上进”之类的话,导致宝玉愤而出家,对此我表示这是种很幼稚的看法。如果说仅仅因为逃避宝钗的“混账话”而出家,那么我只能说这太小看宝玉出家的意义了。因为逃避而出家,这出家出的非常无聊。更多的,却是认定宝玉兑现黛玉的承诺,说要出家。这又是把红楼拖向了一种低级趣味的言情,仍旧是弃红楼主旨于不顾。何况,宝玉对黛玉说的出家是承诺吗?黛玉还觉得宝玉的出家是混账话。
因为没有八十回后情节,所以我无法知道宝玉为何要出家。不过幸而还有脂批,至少她是看过八十回后内容的。第二十一回宝玉读了《南华经》,有一段“仿南华经”,说的是“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宝玉有一种思想,那就是渴望女儿们都围着他打转,然后看着他化为一股青烟。这话他不止对袭人说过,也对紫鹃说过,但显然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类似的表达还在第二十八回,宝玉想的是:“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庚辰侧批:百转千回矣。】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这是宝玉的终极困惑,是对这个宇宙的不解,但到这里之时显然还没有抵达到他要出家的境况,但雏形已经在这里了。首先是黛玉之逝去,那么自己又该怎么办;等到宝钗逝去了,那自己又该怎么办,推及到所有人,女儿们终究是要嫁出去的,终究是要离开自己的,那么自己又该怎么办。他是无力承担这样的苦痛的。但是,他在二十一回里曾经这样想过:“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那就是说,趁着女儿们还没有死去之前,就权当他们死了,这样反倒能了无牵挂。这里脂批道: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蒙府也有夹批:此是宝玉大智慧大力量处,别个不能,我也不能。当然我没有看到后半部,无法洞明,但是对于“情极”之毒,我只能凭借着自己的意思去猜度。字面意思,就是“爱到极端”,因为他爱着这些女儿们,所以他无法忍受这些女儿们的逝去。试想八十回,悲剧已经开始上演,晴雯之死只是开端,后文中必将还有黛玉之早逝、迎春受难、探春远嫁、袭人之嫁、香菱之死……崩塌的贾府遣散着所有女儿,大观园内也不再是这群青春少女的乐园,贾府被抄以后,宝玉被关进狱神庙,甚至一度沦落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地步,他跟宝钗也一度在蒋玉菡袭人夫妇下供养。只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目睹了众多女儿们的逝去,这种苦痛与折磨他无法承受,所以只能像二十一回所想“权当他们死了,这样反倒能了无牵挂。”,以至于早早在二十一回就有了“焚化散麝”的思想。这便是所谓情极之毒。
宝玉之出家,便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爱情”了。这时他不再是单单爱着黛玉、宝钗,而是所有的女儿,这便是“情”字丰富的由来。宝玉所受的痛苦,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博爱”。爱到了极端,所以才要抛下所有。高鹗续书中也有出家,但却完全像是完成宝玉出家的任务一样。既然出家成了必然,那么要考虑的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家了”,这涉及到具体的细节,自然也无法推测。但是根据前文,关乎宝玉出家的必然要关乎到两人,一个是黛玉,黛玉早逝应该是宝玉第一次真实地触碰到了他对于这个宇宙的终极困惑,后一个应该就是宝钗,第二十二回宝玉参禅悟道,首先是根据宝钗的一首曲子《寄生草》而来,后来宝黛湘三人前去笑话宝玉,却只有黛玉的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跟宝钗一个南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来嘲笑宝玉之愚钝,湘云没说话;二十八回宝玉的思想过程中也有“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到“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这显然表明两个人对于宝玉的出家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只是婚后,宝钗在宝玉的出家上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没有八十回后情节,所以我无法知道宝玉为何要出家。不过幸而还有脂批,至少她是看过八十回后内容的。第二十一回宝玉读了《南华经》,有一段“仿南华经”,说的是“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宝玉有一种思想,那就是渴望女儿们都围着他打转,然后看着他化为一股青烟。这话他不止对袭人说过,也对紫鹃说过,但显然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类似的表达还在第二十八回,宝玉想的是:“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庚辰侧批:百转千回矣。】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这是宝玉的终极困惑,是对这个宇宙的不解,但到这里之时显然还没有抵达到他要出家的境况,但雏形已经在这里了。首先是黛玉之逝去,那么自己又该怎么办;等到宝钗逝去了,那自己又该怎么办,推及到所有人,女儿们终究是要嫁出去的,终究是要离开自己的,那么自己又该怎么办。他是无力承担这样的苦痛的。但是,他在二十一回里曾经这样想过:“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那就是说,趁着女儿们还没有死去之前,就权当他们死了,这样反倒能了无牵挂。这里脂批道: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蒙府也有夹批:此是宝玉大智慧大力量处,别个不能,我也不能。当然我没有看到后半部,无法洞明,但是对于“情极”之毒,我只能凭借着自己的意思去猜度。字面意思,就是“爱到极端”,因为他爱着这些女儿们,所以他无法忍受这些女儿们的逝去。试想八十回,悲剧已经开始上演,晴雯之死只是开端,后文中必将还有黛玉之早逝、迎春受难、探春远嫁、袭人之嫁、香菱之死……崩塌的贾府遣散着所有女儿,大观园内也不再是这群青春少女的乐园,贾府被抄以后,宝玉被关进狱神庙,甚至一度沦落到“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地步,他跟宝钗也一度在蒋玉菡袭人夫妇下供养。只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目睹了众多女儿们的逝去,这种苦痛与折磨他无法承受,所以只能像二十一回所想“权当他们死了,这样反倒能了无牵挂。”,以至于早早在二十一回就有了“焚化散麝”的思想。这便是所谓情极之毒。
宝玉之出家,便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爱情”了。这时他不再是单单爱着黛玉、宝钗,而是所有的女儿,这便是“情”字丰富的由来。宝玉所受的痛苦,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博爱”。爱到了极端,所以才要抛下所有。高鹗续书中也有出家,但却完全像是完成宝玉出家的任务一样。既然出家成了必然,那么要考虑的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家了”,这涉及到具体的细节,自然也无法推测。但是根据前文,关乎宝玉出家的必然要关乎到两人,一个是黛玉,黛玉早逝应该是宝玉第一次真实地触碰到了他对于这个宇宙的终极困惑,后一个应该就是宝钗,第二十二回宝玉参禅悟道,首先是根据宝钗的一首曲子《寄生草》而来,后来宝黛湘三人前去笑话宝玉,却只有黛玉的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跟宝钗一个南宗六祖慧能的故事来嘲笑宝玉之愚钝,湘云没说话;二十八回宝玉的思想过程中也有“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到“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这显然表明两个人对于宝玉的出家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只是婚后,宝钗在宝玉的出家上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就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