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倾尘吧 关注:412贴子:14,582
  • 8回复贴,共1

【洛倾尘吧&科普】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2-21 20:13回复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 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04)五言绝句的基他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诗: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言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


    3楼2014-02-21 20:14
    回复
      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举例: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4楼2014-02-21 20:15
      回复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6楼2014-02-21 20:16
        回复
          (08)简便的公式
          前面已经讲过了近体诗的各种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讲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条规则。这四条规则,主要是讲拗救和变格,也都是诗律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或统称变格,在诗词创作中,大有用处。首先,它可以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从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例如杜甫的诗句“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的剑南是地名,很难改动这个“剑”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个“思”字来救,自然而又和谐。又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变格,解决了用字的困难,诗句合律而又流畅。毛主席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变格,总不能为了凑成正格把“寥”和“梦”调换位置吧。变格的妙用,实不可不知。
          其次,有时只有用变格才能完成某种高难度的精彩的对仗(对仗问题,以后还要专门讲)。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对仗,常常得用变格。因为按照诗韵,所有的数字,只有“三”和“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不用变格就很难对了。前面引用的一个例子,“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对得很好,若不用变格,就没有这种效果。唐宋名作中类似诗例很多。
          平仄格式和格式以外的变格规则,并不难懂,但初学的人普遍觉得难记。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归纳出一个简便的公式,与大家共酌。
          一变格
          (仄)仄(平)(平)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基本格
          (仄)仄(平)平 仄
          平 平(仄) 仄 平
          (平)平(平)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二变格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上列基本格式与一二变格的关系,包括了前面讲过的关于平仄格式和变格的全部规则。四个基本句式,四条变格规定,可在这个公式表格中一览无馀。
          中间部分,是平仄基本格式。其他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诗的平仄格式,都可由它推导出来。括弧中的字,是适用于“一三五不论”的字,是平仄两可的。
          上边一变格是对应基格格式一二句的可变成的形式,即与之对应的单句变格形式。下边第一句是对应基本格式第二句的变格,是“孤平拗救”。第二句为对应基本格式第三句的第二个变格是“三四字互救”。
          左边是两句同时变化的变格形式,(用了大括弧来联接)即前面讲的“对句相救”那种形式。
          初学者,在写诗或研究诗的时候,可以随时拿这张表来对照,比到书中去查找规则,省事多了,快捷多了。


          7楼2014-02-21 20:16
          回复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上面已全部讲完。总的就是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的要求),四条规则(格式以外的)。掌握了这些,写诗就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
            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格律规则,写律诗时必须遵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还有的属于一家之言的主张。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第一、广互救
            就是本来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诗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来都可以不论,不必去救,但有的诗人为了使诗句的音调显得更加抑扬顿挫、铿锵优美,也尽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如:
            若非群玉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
            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有的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还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如: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移居言溪馆》)
            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王建《九仙公主旧庄》)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许浑《西湖亭宴饯》)
            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句式,变成了下面这种形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诗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正规格式用得少。
            第二、避“上尾”
            诗律讲平仄,而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有人认为,上、去、入三声应交替使用。同一声连用,如“上上”、“去去”、“入入”,则是应该避免的。还有,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个上声,或连用两个去声,或连用两个入声。连用了,就叫“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泪满襟。
            曲 江
            一片黄花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从写诗的技巧上讲,“上尾”的毛病应当尽可能避免。但避“上尾”不是诗律,不是必须遵守的。
            第三、不重字。
            许多诗人都很讲究这一条,在同一首诗中决不用两个同样的字。当然,有的诗人为了造成双声叠韵,或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而故意使用重复字,则不在此例。如:“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王 至)。等等。这些诗句中使用重复字,追求的是一种特殊艺术效果,不是无心之失。但也有的诗,显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复字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用了两个“卧”字,诗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但毕竟这是一首好诗,一首很好的诗。话又说回来,在同一首诗中,对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复字,当然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10)小律和排律
            前面讲过,凡按照律诗的平仄要求写的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和七绝):八句的叫律诗(五律和七律)。此外还有两种: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韵小律(即使首句入韵,仍称为三韵小律);超过八句,达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认绝句、律诗、排律这三个品种,而把小律作为律诗的一种。小律和排律,这两种诗都比较少。
            三韵小律举例:
            寒闺夜 白居易
            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8楼2014-02-21 20:16
            回复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举例: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举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10楼2014-02-21 20:17
              回复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05)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9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06)“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12楼2014-02-21 20:1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3-24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