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业盗墓第一人曹操(见《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设“发丘中郎将” 、“摸金校尉”,专事盗墓。从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中盗得大量财宝后,还干了一件坏事——将刘武“裸尸”,这成为袁绍讨伐他的一大罪状:“操帅将吏士,亲临了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曹操手下掘开刘武王陵后,刘武的尸体也没有腐烂,不然一代大才子陈琳在起草檄文时,就不会用“破棺裸尸”来表述曹操的一大罪状。
最“活见鬼”的事情要算东晋人卞壶的身后事。
卞壶(公元281~328年),为东晋初年著名武将,济阴冤句人(今山东菏泽),辅佐东晋成帝司马衍有功官,至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48岁时为国而死,死后被厚葬于现在的南京朝天宫一带,并修建有卞公祠,竖御赐忠节坊,牌坊前的水井被称为忠孝泉井。司马德宗在位时的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有人盗发了卞壶墓,发现“剖棺掠之,壶面尸如生,两手悉拳,爪生达背”。据记载,卞壶被死于晋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坟墓被盗是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其间相隔85年。过去近百年,卞壶仍“面尸如生”,还长出了能触到后背的长指甲,到恐怕才是真正的“活见鬼”呢!
“活见鬼”之谜该怎么解释?
中国古人相信“鬼”。“鬼”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就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祭义》称“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中干脆称,“鬼,人所归为鬼”。所以,在古人看来人的魂灵是不死的,要么成仙要么成鬼。只不过分成了生前生后两个世界,或说两个活动场所,即一个阳间,一个阴间。活着时是阳间,现实世界;死后的世界是阴间,神秘所在。陵墓就是人死后在阴间的居所,所以,古代人讲“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由此兴起。
生前有什么,死后就应该有什么,方便在阴间继续享用。可见,古人除了对陪葬品的讲究和奢求外,对阴间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很在意,这也是帝王耗费举国之资营建陵寑的原因之一。除了“房子”即陵墓,要造得好外,对尸体的保存要求亦很高。水银、浓酒、蜂蜜、沙砾、盐、草药都曾被用作尸体保鲜的原料,这给尸体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条件,不致于下地即腐,速朽成一摊白骨。
目前已公开的考古资料显示,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有一种很神秘的红色液体,后来化验就是当年尸体防腐剂。这比现代人用福尔马林进行尸体进行保鲜要高明得多,内脏器官完全保留。古代许多尸体保存秘技到现代已失传了一部分,有的还在民间继续使用,如现代不少僧人圆寂后,尸身仍可以多年不腐。除了使用“化学方法”处理尸体外,古人对“物理方法”的使用也很在意。
一般情况下是物理、化学两种方法并用,如古人死后常用玉石等,制成“屁塞”一类的东西,堵住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七窍”(一说“九窍”)之处,名义是防止“魂灵出窍”,保证魂灵附身、不散,实际上却有保存尸体的特殊功效。在墓穴、棺椁中,一般都要用木碳、石灰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有脱水的作用,对防止或延缓尸体腐烂亦有效果。据此分析,吕雉的尸体在死后二百年仍“栩栩如生”是不奇怪的。现代有学者推测,赢政的尸体很可能仍然保存完好在秦陵的地宫中,这也是基于秦汉时期尸体保存技术水准较高而言。另有一说,古代帝王尸体能保持多年不腐烂,还与他生前大量服用企图延寿、壮阳的“仙丹”有关,这些含有毒性成份“仙丹”,在体内聚集下来,也能延缓尸体的腐烂时间,甚至得以长期保存。
所以,“活见鬼”现象还是有存在的科学理由的。
最“活见鬼”的事情要算东晋人卞壶的身后事。
卞壶(公元281~328年),为东晋初年著名武将,济阴冤句人(今山东菏泽),辅佐东晋成帝司马衍有功官,至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48岁时为国而死,死后被厚葬于现在的南京朝天宫一带,并修建有卞公祠,竖御赐忠节坊,牌坊前的水井被称为忠孝泉井。司马德宗在位时的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有人盗发了卞壶墓,发现“剖棺掠之,壶面尸如生,两手悉拳,爪生达背”。据记载,卞壶被死于晋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坟墓被盗是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其间相隔85年。过去近百年,卞壶仍“面尸如生”,还长出了能触到后背的长指甲,到恐怕才是真正的“活见鬼”呢!
“活见鬼”之谜该怎么解释?
中国古人相信“鬼”。“鬼”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就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祭义》称“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中干脆称,“鬼,人所归为鬼”。所以,在古人看来人的魂灵是不死的,要么成仙要么成鬼。只不过分成了生前生后两个世界,或说两个活动场所,即一个阳间,一个阴间。活着时是阳间,现实世界;死后的世界是阴间,神秘所在。陵墓就是人死后在阴间的居所,所以,古代人讲“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由此兴起。
生前有什么,死后就应该有什么,方便在阴间继续享用。可见,古人除了对陪葬品的讲究和奢求外,对阴间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很在意,这也是帝王耗费举国之资营建陵寑的原因之一。除了“房子”即陵墓,要造得好外,对尸体的保存要求亦很高。水银、浓酒、蜂蜜、沙砾、盐、草药都曾被用作尸体保鲜的原料,这给尸体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条件,不致于下地即腐,速朽成一摊白骨。
目前已公开的考古资料显示,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有一种很神秘的红色液体,后来化验就是当年尸体防腐剂。这比现代人用福尔马林进行尸体进行保鲜要高明得多,内脏器官完全保留。古代许多尸体保存秘技到现代已失传了一部分,有的还在民间继续使用,如现代不少僧人圆寂后,尸身仍可以多年不腐。除了使用“化学方法”处理尸体外,古人对“物理方法”的使用也很在意。
一般情况下是物理、化学两种方法并用,如古人死后常用玉石等,制成“屁塞”一类的东西,堵住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七窍”(一说“九窍”)之处,名义是防止“魂灵出窍”,保证魂灵附身、不散,实际上却有保存尸体的特殊功效。在墓穴、棺椁中,一般都要用木碳、石灰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有脱水的作用,对防止或延缓尸体腐烂亦有效果。据此分析,吕雉的尸体在死后二百年仍“栩栩如生”是不奇怪的。现代有学者推测,赢政的尸体很可能仍然保存完好在秦陵的地宫中,这也是基于秦汉时期尸体保存技术水准较高而言。另有一说,古代帝王尸体能保持多年不腐烂,还与他生前大量服用企图延寿、壮阳的“仙丹”有关,这些含有毒性成份“仙丹”,在体内聚集下来,也能延缓尸体的腐烂时间,甚至得以长期保存。
所以,“活见鬼”现象还是有存在的科学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