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谦在正统六年下狱之事,各种史料中记述的很多,但总体意见,仍是说因于谦不附和王振(例如说他入京朝觐时不肯给王振送礼),而被王振政治迫害。但事件的具体经过和罪名,各书记载仍是不一。现在酌情引用一些有代表性意见,作为比较:
(1)《明英宗实录》中正统朝的相关记录:
正统六年三月庚子,下行在兵部左侍郎于谦狱。谦巡抚河南山西,自陈在外年久,乞召回京,举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右通政李锡等劾其方命不忠,上置之不问。已而行在六科十三道交章劾之,上命纪其过。至是谦还朝,六科十三道复劾之,遂下都察院狱。
正统六年三月癸卯,行在大理寺卿王文等上于谦罪状,坐谦徒罚赎还职。上以状示六科,给事中党恭等言:“谦为臣不忠,罪不止徒。遂并劾右都御史陈智及文等曲法庇谦。”上命禁锢谦而宥智等。
正统六年五月甲寅,降行在兵部左侍郎于谦为行在大理寺左少卿。谦在河南山西巡抚,擅自回朝被劾,久禁锢。至是右都御史陈智等以暑盛谳囚,录谦名以进,遂降之。
正统六年八月丙戌,命行在大理寺左少卿于谦仍巡抚山西河南。时行在户部尚书刘中敷言:“山西频岁旱荒民多,转徙河南就食,请择大臣往抚之。”上以谦素历其地,遂命以往。[1]
(2)《明英宗实录》中天顺元年正月丁亥于谦被害后附录的小传:
正统间,王振用事,有御史与谦同姓名者忤振,振疑为谦,因事下谦狱,久之得释,左迁大理少卿,罢巡抚。寻以亲王及有司奏,复命往巡抚。[2]
(3)于冕《先肃愍公行状》:
十一年,上章举参政孙原贞、王来以自代。时太监王振方用事,御史有类公姓名者。常忤振,振忘其人,疑为公,乃乘机嗾言者劾其擅举自代之罪,降大理寺左少卿,罢巡抚。[3]
(4)《明史·于谦传》:
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1)《明英宗实录》中正统朝的相关记录:
正统六年三月庚子,下行在兵部左侍郎于谦狱。谦巡抚河南山西,自陈在外年久,乞召回京,举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右通政李锡等劾其方命不忠,上置之不问。已而行在六科十三道交章劾之,上命纪其过。至是谦还朝,六科十三道复劾之,遂下都察院狱。
正统六年三月癸卯,行在大理寺卿王文等上于谦罪状,坐谦徒罚赎还职。上以状示六科,给事中党恭等言:“谦为臣不忠,罪不止徒。遂并劾右都御史陈智及文等曲法庇谦。”上命禁锢谦而宥智等。
正统六年五月甲寅,降行在兵部左侍郎于谦为行在大理寺左少卿。谦在河南山西巡抚,擅自回朝被劾,久禁锢。至是右都御史陈智等以暑盛谳囚,录谦名以进,遂降之。
正统六年八月丙戌,命行在大理寺左少卿于谦仍巡抚山西河南。时行在户部尚书刘中敷言:“山西频岁旱荒民多,转徙河南就食,请择大臣往抚之。”上以谦素历其地,遂命以往。[1]
(2)《明英宗实录》中天顺元年正月丁亥于谦被害后附录的小传:
正统间,王振用事,有御史与谦同姓名者忤振,振疑为谦,因事下谦狱,久之得释,左迁大理少卿,罢巡抚。寻以亲王及有司奏,复命往巡抚。[2]
(3)于冕《先肃愍公行状》:
十一年,上章举参政孙原贞、王来以自代。时太监王振方用事,御史有类公姓名者。常忤振,振忘其人,疑为公,乃乘机嗾言者劾其擅举自代之罪,降大理寺左少卿,罢巡抚。[3]
(4)《明史·于谦传》:
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