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64贴子:88,881
  • 20回复贴,共1

【考据向】于谦正统六年下狱事考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于谦在正统六年下狱之事,各种史料中记述的很多,但总体意见,仍是说因于谦不附和王振(例如说他入京朝觐时不肯给王振送礼),而被王振政治迫害。但事件的具体经过和罪名,各书记载仍是不一。现在酌情引用一些有代表性意见,作为比较:
(1)《明英宗实录》中正统朝的相关记录:
正统六年三月庚子,下行在兵部左侍郎于谦狱。谦巡抚河南山西,自陈在外年久,乞召回京,举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右通政李锡等劾其方命不忠,上置之不问。已而行在六科十三道交章劾之,上命纪其过。至是谦还朝,六科十三道复劾之,遂下都察院狱。
正统六年三月癸卯,行在大理寺卿王文等上于谦罪状,坐谦徒罚赎还职。上以状示六科,给事中党恭等言:“谦为臣不忠,罪不止徒。遂并劾右都御史陈智及文等曲法庇谦。”上命禁锢谦而宥智等。
正统六年五月甲寅,降行在兵部左侍郎于谦为行在大理寺左少卿。谦在河南山西巡抚,擅自回朝被劾,久禁锢。至是右都御史陈智等以暑盛谳囚,录谦名以进,遂降之。
正统六年八月丙戌,命行在大理寺左少卿于谦仍巡抚山西河南。时行在户部尚书刘中敷言:“山西频岁旱荒民多,转徙河南就食,请择大臣往抚之。”上以谦素历其地,遂命以往。[1]
(2)《明英宗实录》中天顺元年正月丁亥于谦被害后附录的小传:
正统间,王振用事,有御史与谦同姓名者忤振,振疑为谦,因事下谦狱,久之得释,左迁大理少卿,罢巡抚。寻以亲王及有司奏,复命往巡抚。[2]
(3)于冕《先肃愍公行状》:
十一年,上章举参政孙原贞、王来以自代。时太监王振方用事,御史有类公姓名者。常忤振,振忘其人,疑为公,乃乘机嗾言者劾其擅举自代之罪,降大理寺左少卿,罢巡抚。[3]
(4)《明史·于谦传》:
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IP属地:浙江1楼2014-02-27 20:12回复
    那么,这整一件事,到底和王振有没有关系呢?我以为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在正统初年,王振曾主导了一股崇尚严苛的政治风气。“(振)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12],“自是言官承振风指,屡摭大臣过,自公、侯、驸马,伯及尚书、都御史以下,无不被劾,或下狱,或荷校,甚至谴谪,殆无虚岁。”[13]我们可以看到,就在本年五月,通政司还弹劾过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等人,取的同样是鸡毛蒜皮的小事[14],可见当时的风气确实如此。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并非王振授意李锡,专门针对于谦进行的政治迫害,而是当时官场整体严苛风气下的普遍状态。
    事实上,王振权力大盛,大概起于正统六年年底,这正是英宗亲政之时。从这以后,王振便可以结纳党羽,著名的如工部侍郎王佑、光禄寺卿柰亨、钦天监正彭德清等。而王振开始迫害文官,则起于正统八年的薛瑄案。而在之前的大多数时间内,王振对于文官,表现得还是相当友好的,例如他企图结纳薛瑄、陈敬宗,敬重魏骥,和杨士奇、周忱等人关系和睦。可以说,在正统六年的年初,王振尚没有必要去专门陷害一个与自己并无交集和利益冲突的外任官员。
    注:
    [1]《明英宗实录》卷77、79、82中各日条下记录。
    [2]《明英宗实录·卷274》天顺元年正月丁亥条。
    [3]明·于谦《于肃愍公集·附录》(丛书集成本)。
    [4]《明英宗实录·卷78》正统六年四月壬辰条。
    [5]《明英宗实录·卷273》景泰七年十二月甲子条。
    [6]“与民争利”见《明英宗实录·卷161》正统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条、“受贿”见同书卷204景泰二年五月庚戌条。
    [7]明·叶盛《水东日记·卷6》,“奏止议事官入朝”条。
    [8]明·于谦《于肃愍公集·卷11》,《自叹》、《无题》(丛书集成本)。
    [9]明·申时行《(万历)大明会典·卷13·朝觐考察》。
    [10]《明英宗实录·卷9》宣德十年九月壬辰条:“儹运粮储总兵官及各处巡抚侍郎与廷臣,会议军民利益及正统元年合行事宜上闻:……运粮总兵官及巡抚官岁以八月赴京议事。上以所议皆当,从之。”
    [11]《大明律·卷2·吏律一》“擅离职役”条。
    [12]清·张廷玉《明史·宦官一·王振传》。
    [13]清·夏燮《明通鉴·纪22》正统元年十二月条。
    [14]《明英宗实录·卷79》正统六年五月乙丑条。


    IP属地:浙江4楼2014-02-27 20:13
    回复
      本文原创
      @风中的沙棘 @大盈若冲 @人闲送江流


      IP属地:浙江5楼2014-02-27 20:13
      收起回复
        介个,汗,算瑕疵也算人之常情吧。怪只怪不让带家眷赴任的规定忒不人道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2-27 20:45
        回复
          给点意见嘛,大家各抒己见才好。我记得西岛以前说于谦为了想调回京城做官,还走过刑部尚书魏源的门路,可惜找不到这个史料啊。


          IP属地:浙江8楼2014-02-27 21:15
          收起回复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凉州土寇将为变。亟请剿,乱遂息。两遭丧,俱起复。洪熙元年出为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召署刑部右侍郎。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杨洪副之,劾万全卫指挥杜衡戍广西。明年奏大同总兵官谭广老,帝命黄真、杨洪充左右参将协镇,诸将肃然。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以谦方抚山西、河南,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且言源为御史尝犯赃,乃冒领诰命。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郎中林厚言禁刁讼、告讦及择理刑官、勘重囚务凭赃具四事,皆以源议得施行。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2-28 08:41
            收起回复
              《明史》(卷176):“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风中的沙棘


              IP属地:陕西10楼2014-02-28 09:45
              收起回复
                震惊了.汉月的文章可以当教科书了.评职称绝对教授级的.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3-01 14:38
                回复
                  佩服,有空去先帝吧坐坐,洗耳恭听哦~~


                  12楼2014-03-04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