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非花木吧 关注:15贴子:1,459
  • 13回复贴,共1

边读书边YY边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发现不记下我读书过程中想到的某些东西,已经很有可能会憋到我了。故此开贴一记,目测内容将会琐碎而杂乱,并伴有蛇精病人呓语的特质。
首先要记下昨晚以至今早在想的一个事情,即严格的自律对提高个体的自信,以及成就动机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或者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情绪,如自律成功会感到满足、快乐,不成功则会产生挫败感、自我怀疑等。
而个体设定【符合自我情况】的目标这点非常重要。
然后是今天刚看到的:
心理发展与年龄的联系: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关于心理发展与年龄的联系,我似乎是最近才意识到的,都会在想,是不是早点接触相关知识会好一点呢,然而也许早点接触由于阅历不够,仍是不能真正理解也说不准。
我认为在现在的社会情况下,心理发展和年龄关联最大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一两年之前,到幼儿入学这段(倒叙)。因为此段时间内,个体的活动范围,认知范围,周围环境,以及接受各种信息的情况受限制最多,主要受到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将会是造成个体之间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受到以上外因的各种限制情况下,个体的心理发展会随着年龄,呈现某种规律性的特征。
这种情况下,个体经历之间的差异,是决定心理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以及,正如“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所描述,我觉得吧,其实家庭因素对心理发展什么的,应该更重要。就像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困惑,往往在学校并不能得到解答,而家庭这种亲密关系的地方,会更容易让人们去寻找某些答案。


IP属地:北京1楼2014-03-13 09:47回复
    感觉自己看书的速度太慢了,照这个进度,考试的时候恐怕都看不完的,每天晚上可以不看网页了不看片子了,该少玩会儿多干点正事了。。
    然后我想说,我擦!不知道这是哪年的统计数据了:“中国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些人真是有够想不开的。
    然后想起在某处接触到的一个说自己少年青年时期过得很抑郁的自杀很多次的人,觉得心理问题真的还是挺严重的。我觉得自己其实也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想找专业的咨询师给分析疏导一下……
    然后说到少年时期的网络成瘾问题,我觉得在国家二胎政策出台之后,会不会有所缓解呢?真不知道古人在青春期叛逆的时候,情绪低落自尊心受挫等等的时候,是怎么疏导自己心情的呢?会不会就是那样,书生是埋头书本之间,劝自己书中自有颜如玉,劳动人民的孩子,就是努力把不愉快的心情发泄的体力劳动力,累的半死不活也就没有不愉快了。至于有钱人家庭的孩子,估计就丰富得多了,像贾宝玉那样各种折腾吧。
    其实也是跟一个阶段的,人的主要诉求有关的,总体来说,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保障之后,个体会更加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关注中,不良情绪的产生,也总是基于对内在需求实现的愿景和现实的无法满足的落差这个条件上的。
    所以据我的看法,还是古人的那句话最经典了: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有时间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角度,剖析一下中国古人在心理学方面的观点与理论什么的,我总觉得中国人是最牛的。


    IP属地:北京3楼2014-03-18 16:02
    回复
      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出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
      对第一句话的反应:这不是说的小受吗
      对第二句话反应:明显说的女汉子
      读完之后的反应:我擦,作为女汉子的我,原来早早进入完美人格了!


      IP属地:北京4楼2014-03-19 15:14
      回复
        果然我最爱的是变态心理学
        才看了个开头,竟然兴奋的发现,身边似乎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的征兆,很多特征都很符合,只是程度比较轻一点而已~
        然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在某些情况下,会有思维迟缓的倾向。。。
        还是这块最好玩~


        IP属地:北京5楼2014-03-20 11:22
        回复
          “情绪高涨的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就像过节一样。因而精力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
          看到这忍不住笑出声来,不过突然又意识到,是不是自己这样看起来就像情绪高涨的状态。。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自带精神障碍的天赋属性的原因,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为嘛我觉得好多包括精神、心理、情绪等各方面异常的情况其实还挺常见的呢,好像很多时候都会和这些异常状态描述的情况打擦边球。。


          IP属地:北京6楼2014-03-20 15:54
          回复
            本我,自我,超我。其实也许潜意识里早就对它们进行过某些联想和加工了,今天再次看到相关理论的时候,直接联想到宗教和它们的关系等方面。
            本我是以个体本能欲望的满足为出发点的,超我是以个体接受的道德规范为出发点的,而自我则是在这两个“我”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
            然后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宗教,鉴于对宗教尚缺乏更深刻的理解,谨对较浅层次的印象记录一点想法:
            1、基督教主要是关注并宽恕本我的宗教,教义认为,“人都是有罪的”,即承认本我的欲求是从本能和个体的快乐角度出发,这就是所谓的“罪”。而“只要诚心祷告,上帝总会宽恕人类的罪”,这就让个体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或者在个体因为顺从了本我而触犯了道德造成内疚愧悔等情绪时,得到了“原谅自我”的理由,并因此获得宽慰和救赎感。
            2、佛教主要是关注如何认识本我,找寻超我,并在超我的帮助下实现自我。“明心见性”,是佛教很重要的境界,我认为“心”即本我,“性”即超我关注下的自我。认识本质的自己,本质的他人,进而看到人性的本质,再思考并接受在超我严格指导下的自我,这注定是个比基督教单纯为本我寻求救赎的更艰难的道路。
            3、道教也是关注如何认识本我,但是对于超我的思考,则是从本我角度向上的。从一个个本我中抽取规律性的“道”,思考如何顺从道而抵达高道德的境界,即无为无不为:不去约束本我却做到了靠超我约束本我难以抵达的境界。
            4、不了解古兰经,仅为推测,从所看到的只字片语中,以及对伊斯兰教的印象中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将超我高度概括并崇拜的宗教,对本我持否定的态度,并以理想中超我的形象及教条约束并指导自我的行为。然而实际上,本我却常常以更为激烈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


            IP属地:北京7楼2014-04-22 00:57
            回复
              神雕飞行迅速,二人稳坐在雕背上。上面是星明斗朗,若可攀摘;下面是云烟苍莽,峰峦起没,大小群山似奔马一般,直从二人脚底倒退过去。这时遥瞩天边,东方已微微有了明意。倏地起了一阵乌云,把天际青光遮成一片漆黑,连下面云山都在微茫杳霭之中若隐若现。英琼刚说得一声:"怎么天还不亮,许要变吧?"一言未了,若兰忙叫:"琼妹快看奇景!"英琼侧转头一看,先是东南方黑云踪中闪出两三丝金影。一会工夫,又见有数亩方圆的一团红光忽而上升天半,彩霞四射;忽儿没入云层,不见踪迹。若金九疾走,上下跳动,滚转不停,要从天际黑云中挣扎而出。以后红光越来越显,越转越疾,倏地往下一落,又没入天际,便不再现,只东南半天现出了鱼肚色。头上的星也隐去了好多。二人在雕背上迎着天风,凭虚飞行,一路谈说,一路看那朝日怎样升天。倏地瞥见正东方红影一闪,霎时半轮亩许方圆火也似红的太阳,已经端端正正地从地平上涌起。那些黑云也都不知去向,干干净净的天,只红日出处有半圈红影。满天只剩数十百颗疏星,光彩已暗,摇摇欲坠,越显天高。
              天啊,这描写,这是要闹哪样!


              IP属地:北京8楼2014-07-05 21:40
              回复
                唉,看了精到的描写,我手都想抖。。。
                所谓文采,应该就是这样了,虽然说多读书能增长文学修养,想来水经注里状物描写也提供给作者不少思路,以及他本人游历山川的阅历,但是同样描写日出、月光、云海等等,怎么就能描写出那样多的不同花样来呢?我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黄光四碎,往下飞落,宛如明月天香,洒了一天桂子”,实在是喜欢这样的描写,虽然在描写战斗,却把场景描写的这样美,似乎带着点书生的浪漫情怀。
                半白话文读起来也是美不胜收,文字简练有简练的好处和美感,感觉信息量挺大的。
                还有一段关于袁星的描写,也是挺好的,唉,总归是挺好的。


                IP属地:北京9楼2014-07-08 00:01
                收起回复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如同杯中酒,你不愿让我温,它便凉了。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9-19 21:18
                  回复
                    像我这种活得比较谨慎小心的人,居然对这种精神十分崇拜,可能是属于崇拜自己所没有的那种心理吧。
                    【飞机的发动机嘶哑地轰鸣起来,螺旋桨开始转动,双翼飞机缓缓地移出了库房,来到漫天的风雪之中。列瓦连科跳下驾驶舱,回去锁好门,然后又上来操纵着飞机在雪原上加速,可没走多远,发动机声停了,只能听到外面雪花打在舷窗玻璃上的声音。列瓦连科骂了一句什么,又爬上跳下地捣鼓了半天,才把发动机重新启动了。当飞机再次滑跑时,我在驾驶座后面问列瓦连科:“要是发动机在空中停了怎么办?”
                      听了林云的翻译,他不以为然地耸耸肩:“掉下来。”
                      列瓦连科又说几句,林云翻译:“在西伯利亚,什么都百分之百保险不一定好,有时你飞到了头,却发现还不如中间掉下来,这一点格莫夫博士用他的一生体会到了,是吧,博士?”】


                    IP属地:北京13楼2015-01-01 22:40
                    回复
                      “不过,我还是有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蓝色玫瑰,据丁仪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看得感动得受不了。这么解释死亡简直太美了。
                      有一种想在活着的时候努力地活,到死的时候开心地迎接死亡的感觉。
                      真的很崇拜搞技术的人。


                      IP属地:北京14楼2015-01-03 18:36
                      回复
                        一篇就写了一个小时,第二篇还在看资料,看到这个的时候发现,我擦这完全是玩游戏时候的感觉嘛,无论何种游戏都这样。其实如果读书能体验到愉悦,读书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心流体验特征
                        •1.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既然如此,那么在游戏设计的时候注意这几项岂不是就无往而不利了?但还是希望知识用于让人们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吧。沉迷游戏的人在面临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更空虚、失落。


                        IP属地:北京15楼2015-03-20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