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墨轩诗词吧 关注:133贴子:2,381
  • 0回复贴,共1

【分享】《古人做诗炼字》蒋伯潜·蒋祖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体诗,讲究文字凝练,而且一般的篇幅也有限制,用字就不能和散文一样随意增减。所以,做诗第一个困难是如何选择适当的单字或词头。次之,如何将选择好的单字或词头来按次排列。再次之,如何以婉曲余韵的手法来表达所要说的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练字篇》中说:“缀字属篇,必须炼择”。练字就是字的选择。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垂。”虽然过分,但也说明做诗的费力了。袁牧《遣兴诗》也说:“爱好由来落笔难,一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苕溪渔隐丛话》说:
《漫叟诗话》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李商老云:尝见徐师川,说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
所以,用字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没有一定的法则可循,要作者自己去揣摩历练。但这不妨碍我们拿古诗来归纳研究一下。
诗中用字,常常隐用,使诗句婉曲。如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其中白雪指丝,黄云指稻。又如杜甫《奉赠韦左丞》:“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其中纨绔指富贵子弟,儒冠代替文人。又如曹操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陆游诗:”常恐夜深花索莫,锦茵银烛按凉州。“杜康指酒,凉州指凉州的曲子。两者不用实名,故意绕了个弯子。
更进一步的,便是”双关“了。如《读曲歌》:”石阕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衔碑和衔悲同。又例如《子夜忧歌》曰:”春倾桑叶尽,夏开桑务毕。昼夜理机缚,知欲早成匹。“”匹“字由布匹之意转谐作”匹偶“。
另一种常用方法,是将几个实体词排列在一起,使读者有一种浓厚的意感。如陆游”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以醉字来形容鞍,便有醉在马上的意感了。也有拟人用字的,以衬托别样的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又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第三种,便是《文心雕龙》所谓的“夸饰”了。夸饰用得适当,可以使读者的兴会浓厚。如李白的《蜀道难》:“嘻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尘变古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陶潜的:”未言心先醉,不在接酒杯。“等等。虽然是夸饰的手法,但也很在乎适当,否则便成夸大狂了。刘勰说:
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剪样、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但是以文法的立场来讨论诗的用字,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字常是所炼的字眼。如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其中的余和上,如果用“唯”和 “有”,意境便截然不同。又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在、深、溅、惊都下过一番斟酌的。
形容词可分叠字形容和非叠字形容两种。如刘长卿的“水近偏逢寒气 早,山深长见日光迟。“近和深是形容词而不是叠字。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绝长江滚滚来。”无边与不绝不是叠字,而萧萧与滚滚却是叠字。叠字在诗中往往可以表示具体的意感,如韦应物”世事茫茫那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王绩”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杜甫”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都各有各的趣味。也有完全以表声音的,如杜甫”车辚辚,马萧萧。“ 刘勰论叠字说: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经千载,将何以夺?
虚字用在诗句中,容易让人感觉不雅驯。但是用得妥当,却很有趣味。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字用得很自然。陈子昂“五陵尽乔木,昭王安在 哉”,哉字用得也比较妥帖。苏轼“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杜甫“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都是骈中有散的意味,但是能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诗中下字最难,没有相当的经验和阅历不能知道然后和可以恰如当时情景,如《野客丛谈》载的故事:
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囗。”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过”字比其它字好在什么地方,只能让读者各自理会去了。此外《寒厅诗话》也论到诗中用字:
古人有一字之师,昔人谓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精采百倍。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谓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生动。”......又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道园见之曰:“诗信佳矣,但有一字不稳。闻与听字义同。盍改闻作看,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又有所出矣。”古人论诗,一字不苟如此。


1楼2014-03-21 19: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