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亦辉,李秀萍
较之史籍所载及《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等文学作品《, 封神演义》中的文王、武王形象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虽然有的研究者曾论及此点,认为文王、武王的形象“无不是由理学氛围中的文人们创造出来的”[1 ] (P72) ,但仅是只言片语,未做深入探讨。其他对于文王、武王形象的评价,则多是从道德层面或艺术层面予以否定,或认为:“(文王、武王) 这种种描写,完全是按照封建伦理道德
生捏硬造的, 不仅缺乏事实根据, 而且无法自圆其说”[2 ] P154) ,或认为:“《演义》里文王、武王,甚至姜尚都处在既要讨伐无道,又不甘背上‘弑君’罪名的困窘和矛盾的心态中,所以有许多扭捏和做作”[3 ] (P390) 。这些评论虽大体不错,但尚未充分揭示其形象的演化生成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限于题目与篇幅,本文不拟对文王、武王形象的演化过程做全面梳理,仅以政治伦理的嬗变为切
入点,纵向勾勒文王、武王形象演化的历史轨迹,进而探讨《封神演义》中文王、武王形象的理学文化特征及其孕育生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较之史籍所载及《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等文学作品《, 封神演义》中的文王、武王形象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虽然有的研究者曾论及此点,认为文王、武王的形象“无不是由理学氛围中的文人们创造出来的”[1 ] (P72) ,但仅是只言片语,未做深入探讨。其他对于文王、武王形象的评价,则多是从道德层面或艺术层面予以否定,或认为:“(文王、武王) 这种种描写,完全是按照封建伦理道德
生捏硬造的, 不仅缺乏事实根据, 而且无法自圆其说”[2 ] P154) ,或认为:“《演义》里文王、武王,甚至姜尚都处在既要讨伐无道,又不甘背上‘弑君’罪名的困窘和矛盾的心态中,所以有许多扭捏和做作”[3 ] (P390) 。这些评论虽大体不错,但尚未充分揭示其形象的演化生成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限于题目与篇幅,本文不拟对文王、武王形象的演化过程做全面梳理,仅以政治伦理的嬗变为切
入点,纵向勾勒文王、武王形象演化的历史轨迹,进而探讨《封神演义》中文王、武王形象的理学文化特征及其孕育生成的历史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