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吧 关注:31贴子:456
  • 8回复贴,共1

中国历代勋爵荣誉制度——节选自《中外功勋荣誉制度》(张树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历代勋爵荣誉制度——节选自《中外功勋荣誉制度》(张树华 潘晨光 等著)
张树华,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兼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特约监察员,民建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委员、民建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俄友协理事,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黑龙江东北亚问题研究会特约研究员(2000),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2000),《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杂志编委, 中国翻译协会理事。著有 《私有化:是福?是祸?-俄罗斯经济改革透视》、《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当代俄罗斯的政治思潮》、《社会学》等。
潘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为人力资源,现从事科研管理工作。1982年8月在东北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今先后在本院农村发展所和人事教育局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林业再就业——途径与对策选择》(合著)、《国外人力资源发展报告》(编著)、《近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合著)、《我院职称评聘改革新路初探》(论文,合著)、《关于改革现行职称评聘制度的思考》(论文,合著)。


1楼2014-04-12 21:02回复
      中国的勋爵荣誉制度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爵制”,到战国时期勋爵制已臻于完善。中国古代勋爵制包括封爵制度及带有荣誉性质的官职制度,其中以封爵制度为古代社会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至清末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崭新的荣誉表彰系统,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但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侧重于军事领域。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封爵是中国古代皇帝为了维护政治统治而经常采用的政治手段,依据封赏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依据与皇帝的亲缘关系进行封爵,即对皇亲国戚的封爵;二是对文武官员的论功行赏。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5楼2014-04-12 21:07
    回复
      (二)秦汉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商鞅变法时的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不久之后大多被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同姓诸侯王国权势越来越大,终于爆发了叛乱。
        汉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减诸侯王,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撤内史,令相治民,相的地位如同郡太守,成为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诸侯王的权力大为削弱。后来,王国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其辖地权力越来越小。
        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不久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的方向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9楼2014-04-12 21:13
      回复
        (五)宋辽金元时期
          宋朝的封爵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如岳飞曾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
          王只封宗室、皇室,宋依汉例,“非刘氏不王”,异姓无生封王爵者,至徽宗封童贯为“广阳郡王”开启封异姓为王之先例,至南宋时生封韩世忠为“咸安郡王”、张浚为“清河郡王”,但无生封国王之例。龚延明:《从岳飞封爵看宋代爵制》,《岳飞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50—451页。
          其他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有封爵者必有食邑,并以增户数为等。但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半数弱,食实封者,随月俸向官府领取。
          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各有相应的官品和食邑定制。
          此外,辽金时期诸王王爵俗称“一字王”、“二字王”。辽金时,诸王王爵分为两大等级。第一等级,王号中的国邑全为一字,故称“一字王”,如辽之赵王、魏王、燕王,金之邵王、汴王、泾王、郑王等。第二等级,王号中的国邑全为二字,国邑后又均缀郡王,称“二字王”,如辽之兰陵郡王、饶乐郡王、柳城郡王,金之广平郡王、平原郡王等。辽金以一字王为尊,二字王较一字王为逊色。
          元代封爵大体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其中诸王封爵较有特色。《元史•诸王表》云:“元兴,宗王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入,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然初制简朴,位号无称,惟视印章,以为轻重。厥后遂有国邑之名,而赐印之等犹前日也。”元代宗王驸马等在受封分地领民及岁赐的同时,还获得赐印章王爵,并以此为象征,形成了一套封君贵族等级秩序和继承规范。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4页。
          蒙古国时期,宗王、功臣贵戚封授王爵印章始于成吉思汗,至元世祖朝六等印章封爵制得到确立:一等为金印兽纽,二等为金印螭纽,三等为金印驼纽,四等为金镀银印驼纽,五等为金镀银印龟纽,六等为银印龟纽。
          忽必烈根据血缘亲疏嫡庶身份的宗法原则和对元廷的恭顺抗逆等,分配不同等级的印章王爵。终世祖朝共封印章王爵(包括进封)37位。世祖朝对一般功臣(尤其是汉族功臣)只封国公,不封王爵。


        17楼2014-04-12 21:32
        回复
          2.公爵
            古代五等爵中的“公爵”位第一。至晋代始有“开国郡公”、“县公”之称,历代沿置不革,北周封皇子为国公。
            隋朝置有国公,位次郡王,高于郡公,沿袭至明,明以后去“开国”两字。《隋书•百官志下》:“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阶崇金紫,爵极国公。”《宋史•职官志三》:“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国公,曰郡公,曰县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宗室封爵,唐、宋、辽、金四代亦有“国公”之称。清代有镇国公与辅国公,次于贝勒、贝子,高于镇国将军与辅国将军。  郡公,晋代开始置郡公制度,如小国王,一般称为“开国郡公”。此后历代相沿袭用。至明初尚有郡公之封,以后便废而不用。
            县公,晋时开始置县公之爵,历代因之,也有称开国县公,明以后废止。
          3.侯爵
            先秦时期就有较确定的“侯爵”。
            至秦汉时期,侯爵分两等:一为列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一为关内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附庸。在列侯和关内侯中间用封户多少来区分地位高低,封户在万户以上叫万户侯,千户以上叫千户侯,关内侯的封户相对较少。东汉时期,在列侯中有如下区分:特进、朝侯、侍祠侯和其他列侯。在三国魏时期,开始在列侯之上设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在关内侯之下设关中侯、关外侯,把列侯区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到晋的时候,侯有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在开国男下还设有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南朝大部分承袭魏晋。北魏有开国县侯,散侯两种;北齐沿袭北魏;北周只有县侯。隋初设有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男之下还有汤沐食侯、乡、亭侯,到隋炀帝时只剩下侯一级。
            唐只有开国县侯。至明朝侯爵多者分为郡侯、县侯两级,少者只有一级。清朝分为一等侯又一云骑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
          4.伯爵
            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秦汉二十等爵中,无伯爵。曹魏时,废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北周置伯爵,秩正六命,地位在县侯之下。南朝陈开始加“开国”二字,称为开国县伯。《隋书•百官志上》:“陈承梁……其封爵亦为九等之差。……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
            元代有县子、县男,无县伯。至明朝,子、男爵被废止,伯爵成为最低的一阶。明代的“免死铁券”——金书铁券共分七等,其中公爵有二等,侯爵有二等,伯爵有二等,其大小为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明代除功臣、外戚外,宦官子弟、少数民族首领也可受封伯爵。清代伯爵可以世袭,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清代汉人受封较高伯爵者的是张廷玉,封一等宣勤伯。


          23楼2014-04-12 21:45
          回复
            (二)加官
              加官,即为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职。根据学者研究,加官现象在秦朝就已出现。汉代时,中朝官必须要有加官。在西汉武帝之时,相权较大,皇帝在战乱后采取了黄老家言,实行无为而治,有加官者主要是入宫服务,或给予一些人宫中服务的机会,以示皇帝对他们的容宠。但是汉武帝为实现个人政治抱负,加强了加官中朝决策的作用,并弥补宰相能力之不足,此后,加官逐渐形成一种制度,称号有大司马、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西域都护等。董劭伟:《秦汉加官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第4期。
              西晋时,加官主要有特进、光禄大夫、侍中、散骑常侍等官职。此外,西晋加官还有品级相对较低的奉车都尉与驸马都尉。
              从秦朝到清代,都有加官现象。当皇帝看到外朝官中有人胜任中朝官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头衔,让他们兼任中朝官。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7—78页。
              此外,有学者认为加官为本职以外的一种虚衔。加官是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来提升官员品级或待遇,或对官员进行奖励。加这些官职多是皇帝对当事人的特殊褒奖,一般由皇帝做主,不需经过有关部门,加官多没有实际职务,只是因为皇帝的喜恶而定,其评定标准在皇帝心中。董劭伟:《曹魏加官制度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4楼2014-04-12 21:46
            回复
              (三)散阶
                中国古代的官职结构中有两类官职:一类有实际行政职能,称职事官;另一类属品位性官职,称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散阶,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品阶。
                散官之制始于两汉,指的是无印绶、不理事的官员。如汉之大夫、博士、谒者、郎官,或无专职而参预议论政事,或侍从左右,传达诏命。自汉魏以来的加官加衔,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侍中、光禄大夫等到南北朝时也成为散官的一大来源。秦汉的领兵武职“将军”,后来虚衔化为军阶,各种冗官、名号、荣衔相继滋生。
                散官大夫在汉代只是没有固定职事,却经常承担临时差使,魏晋以后则几乎就是冗散或荣衔,汉代加官至此也明显淡化。南北朝时形成东西省体制,两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阶、迁转阶梯及用作加衔。此外秘书著作之官、东宫侍从及府官僚掾,也因优游无事、主要用于起家迁转而大为“品位化”。北周时仿《周礼》之制设置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自汉魏以来的侍中、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仍然设置,但无实际职掌。
                隋初散官设置授给有声望的文武官员,至开皇六年(586),在六至九品设置八郎八尉共十六阶散官。
                唐代的散阶制,上承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制度余绪。唐制文武散阶就来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将军号,而且与东西省散官呈沿革关系。唐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二十九阶(见表1—4),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加以规范。
                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散阶待遇较多,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除了授予本国官员的文武散阶之外,唐显庆三年(658)还设置了授予外国首领的武散官,有十六阶。
                北宋前期,沿袭唐制,官阶分本官阶和散官阶。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共二十九级,武散官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三十一级,与唐二十九阶相比,增加正三品怀化大将军,在冠军大将军下;从三品归德将军,在云麾将军下。京朝官和选人,遇郊祀等庆恩,每次加五阶,到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加一阶。武官诸司使以上,如使额高者加金紫光禄大夫阶;内殿祟班初授,加银青光禄大夫阶。散阶较为复杂,但作用不大,在神宗改制时被废除。此后,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
                辽的文散官与唐制基本一致,只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因避太宗德光之讳,分别改为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银青崇禄大夫。金朝文武散官与唐制有较大变化,表现在文散官增至四十二阶,武散官的一、二品皆用文职。元朝的制度沿袭金朝,于元世祖至正年间制定。其中文散官四十二阶,武散官有三十四阶。
                明朝的散官制度与唐宋时不同,表现为按官授阶,因此散官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与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为九品十八级,从九品至正五品及正、从一品,每级又有初授、升授两等,从四品至正二品则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散官的授予办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时赐予初授散官;初考称职时,赐升授散官;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官。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除给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经再考,可参照散官同时授予勋级。
                因此,散官既是附加性官衔,又可视为考核制度的补充,但与实职和俸禄并无关系。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明之武散阶三十阶。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28楼2014-04-12 21:51
              回复
                (七)主要的诰命夫人称号有如下几种:
                  淑人,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


                32楼2014-04-12 21:56
                回复

                  明清散官列表
                  明代散官
                  文散官
                  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初授
                  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升授
                  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
                  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
                  资善大夫,正二品,初授
                  资政大夫,正二品,升授
                  资德大夫,正二品,加授
                  中奉大夫,从二品,初授
                  通奉大夫,从二品,升授
                  正奉大夫,从二品,加授
                  嘉议大夫,正三品,初授
                  通议大夫,正三品,升授
                  正议大夫,正三品,加授
                  亚中大夫,从三品,初授
                  中大夫,从三品,升授
                  大中大夫,从三品,加授
                  中顺大夫,正四品,初授
                  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
                  中议大夫,正四品,加授
                  朝列大夫,从四品,初授
                  朝议大夫,从四品,升授
                  朝请大夫,从四品,加授
                  奉议大夫,正五品,初授
                  奉政大夫,正五品,升授
                  奉训大夫,从五品,初授
                  奉直大夫,从五品,升授
                  承直郎,正六品,初授
                  承德郎,正六品,升授
                  承务郎,从六品,初授
                  儒林郎,从六品,升授
                  宣德郎,从六品,升授(文官凡官吏出身者)
                  承事郎,正七品,初授
                  宣议郎,正七品,升授(文官凡吏员出身者)
                  文林郎,正七品,升授
                  从仕郎,从七品,初授
                  迪功郎,正八品,初授
                  修职郎,正八品,升授
                  迪功佐郎,从八品,初授
                  修职佐郎,从八品,升授
                  将仕郎,正九品,初授
                  登仕郎,正九品,升授
                  将仕佐郎,从九品,初授
                  登仕佐郎,从九品,升授
                  武散官
                  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初授
                  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升授
                  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
                  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
                  骠骑将军,正二品,初授
                  金吾将军,正二品,升授
                  龙虎将军,正二品,加授
                  镇国将军,从二品,初授
                  定国将军,从二品,升授
                  奉国将军,从二品,加授
                  昭勇将军,正三品,初授
                  昭毅将军,正三品,升授
                  昭武将军,正三品,加授
                  怀远将军,从三品,初授
                  定远将军,从三品,升授
                  安远将军,从三品,加授
                  明威将军,正四品,初授
                  宣威将军,正四品,升授
                  广威将军,正四品,加授
                  宣武将军,从四品,初授
                  显武将军,从四品,升授
                  信武将军,从四品,加授
                  武德将军,正五品,初授
                  武节将军,正五品,升授
                  武略将军,从五品,初授
                  武毅将军,从五品,升授
                  昭信将军,正六品,初授
                  承信将军,正六品,升授
                  忠显校尉,从六品,初授
                  忠武校尉,从六品,升授
                  清代散官
                  文散官
                  正一品,光禄大夫
                  从一品,荣禄大夫
                  正二品,资政大夫
                  从二品,通奉大夫
                  正三品,通议大夫
                  从三品,中议大夫
                  正四品,中宪大夫
                  从四品,朝议大夫
                  正五品,奉政大夫
                  从五品,奉直大夫
                  正六品,承德郎
                  从六品,儒林郎
                  正七品,文林郎
                  从七品,征仕郎
                  正八品,修职郎
                  从八品,修职佐郎
                  正九品,登仕郎
                  从九品,登仕佐郎
                  武散官
                  正一品,建威将军
                  从一品,振威将军
                  正二品,武显将军
                  从二品,武功将军
                  正三品,武义都尉
                  从三品,武翼都尉
                  正四品,昭武都尉
                  从四品,宣武都尉
                  正五品,武德都尉
                  从五品,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武略都尉
                  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武信都尉
                  从七品,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奋武校尉
                  从八品,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修武校尉
                  从九品,修武佐校尉


                  40楼2014-06-05 0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