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花已落——不看检测报告,看成分表。
这个理论有点违背常理,作为消费者,大家都会比较认可检测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但是我为什么不建议以此来做判断标准呢?目前化妆品的检测报告,有N个版本。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要求,其实一个化妆品要出具两份报告:一份是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重金属 检测报告;一份是微生物+毒理检测报告。而市售化妆品,多数只具备第一份报告,而不具备第二份。
这个暂且不提,就算只有第一份报告,报告中也应该同时具备理化性质和微生物菌种的检测数据。可是现在网络上很多公认的质检平台,出具的报告忽略了理化性质的检测。所以说,报告的诊断价值已经远远不足我们的需求了,还是看看成分表吧。
成分表目前也是国家要求规范标注的一项,但是市面上至少有50%以上的化妆品,是没有成分表标注或者不具备正规成分标注的。对于此类品牌,基本上是不具备技术研发实力的,通常一个配方师会兼职几个这样的企业,产品品质能有保障么?即使是真品,这样的品牌品质也甚为堪忧。作为正规的成分表,应按照《2010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中的名称进行核对标注,对于配方中所涉及到的各组分,包括乳化体系、油脂、水溶性成分、香精、防腐体系、功效物等等,都要毫无保留的如实标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产品成分表中标注了“XX因子、VE、天然有机XX”,此类名称皆属乱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