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吧 关注:1,229贴子:13,020
  • 13回复贴,共1

【资料】唐代太常卿、太常少卿、协律郎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福州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
作者:任飞


IP属地:美国1楼2014-04-19 15:27回复
    ==================完===================


    IP属地:美国5楼2014-04-19 16:35
    回复
      旧唐书崔群传:【逾岁,改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
      旧唐书王涯传:【太和三年正月,入为太常卿。……四年正月,守吏部尚书、检校司空,复领盐铁转运使。】
      旧唐书郭钊传(郭子仪传附):【四年,入为太常卿、检校司徒。十二月,在道卒,诏赠司徒。】
      王涯离职在大和四年正月,郭钊入职在大和四年十二月,事实上还没入职就挂了。所以崔群任太常卿约在大和四年正月至十二月。李绛遇害在四年二月,一般我记得是死后三个月太常议谥……所以崔群这是要被活活虐死的节奏。。


      IP属地:美国6楼2014-04-19 16:48
      回复
        然后我看见韩愈懂音乐……瞬间就惊了。。


        IP属地:美国7楼2014-04-19 22:40
        收起回复
          唐朝皇帝应该都会弹琴,懂音乐是一名贵族起码的修养。三郎更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音乐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22 09:15
          回复
            想问一下楼主,太常卿同正员是什么意思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08 09:49
            回复
              @呵呵去啊1
              略查了一下这个【太常卿同正员】称谓一般加于皇亲国戚和功臣之类,可见和太常卿的职务没有关系,应当属于一种“寄禄官”,也就是一个用来挂靠资历和待遇的虚衔。唐代(特别是中后期)官衔和实职剥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宋代登峰造极)。以王思礼为例:
              【哥舒翰为元帅,奏思礼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同正员,充元帅府马军都将。】
              这里“开府仪同三司”是散阶,通常反映官员的资历。“元帅府马军都将”是王思礼实际从事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位是唐朝新发明的,并没有纳入正统的职官体系(比如你查唐书职官志就根本查不到它)。那么王思礼到底是多大的一个官,该穿什么样的官服,上朝的时候该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给他分配了一个“兼太常卿同正员”的虚衔。有人管这个叫“寄禄官”,但也不十分准确。因为唐代的官俸又是另一个体系,和实职、品级都有关,这里不多讨论。但是大意也差不多,就是一个和实际工作岗位并无关系的职衔。
              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仅仅方便理解:现在一些国企、事业单位里的官员,有个高级工程师的职称,但实际上是做行政工作的,和工程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他一些例子也大体类似。比如皇室宗亲封一个XX王,太常卿同正员,实际上该亲王不用做任何和太常寺有关的工作,纯粹就是给他们一个官资,好显得不是吃白饭的,而已。


              IP属地:美国10楼2017-02-08 12:50
              收起回复
                少了温庭筠,可能是晚唐官方的一大遗憾,就好像南宋少了姜夔。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2-07 11:11
                回复
                  楼主还在吗,建议向贴吧发起申诉,把被系统吃掉的前几楼申诉回来。


                  IP属地:浙江12楼2024-09-06 1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