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去啊1略查了一下这个【太常卿同正员】称谓一般加于皇亲国戚和功臣之类,可见和太常卿的职务没有关系,应当属于一种“寄禄官”,也就是一个用来挂靠资历和待遇的虚衔。唐代(特别是中后期)官衔和实职剥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宋代登峰造极)。以王思礼为例:
【哥舒翰为元帅,奏思礼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同正员,充元帅府马军都将。】
这里“开府仪同三司”是散阶,通常反映官员的资历。“元帅府马军都将”是王思礼实际从事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位是唐朝新发明的,并没有纳入正统的职官体系(比如你查唐书职官志就根本查不到它)。那么王思礼到底是多大的一个官,该穿什么样的官服,上朝的时候该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给他分配了一个“兼太常卿同正员”的虚衔。有人管这个叫“寄禄官”,但也不十分准确。因为唐代的官俸又是另一个体系,和实职、品级都有关,这里不多讨论。但是大意也差不多,就是一个和实际工作岗位并无关系的职衔。
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仅仅方便理解:现在一些国企、事业单位里的官员,有个高级工程师的职称,但实际上是做行政工作的,和工程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他一些例子也大体类似。比如皇室宗亲封一个XX王,太常卿同正员,实际上该亲王不用做任何和太常寺有关的工作,纯粹就是给他们一个官资,好显得不是吃白饭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