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吧 关注:3,025贴子:111,689
  • 9回复贴,共1

觉知的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涅盘?至上意识?
摘选自Ven.Thanissaro Bhikkhu
尽管涅磐有时被称为无相、无极的意识,然而,不可将它与无色界的“识无边处”相混淆。两者的主要差别之一在于,“识无边处”是由非常非常的微细造作所生。不过,由于安住该维度时的造作因素极为微弱,所以只有层次极为精细的明辨力,方能探得。
检验方法之一是,看你对知性(knowing)是否有任何认同。如果有,那么该状态就仍有造作的“我”与“我所”之感。
另一检验方法是,看这个觉知是不是包容一切的、或是一切的来源。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个心的状态就依然存在着造作。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当真正的不死维度被彻底把握时,会把“包容它物或发源它物的无限觉知”当成是一种无明的自满。
在无色界的层次安住下来时,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进入其中的目的,你在这里的目的是去理解苦,而不是过早、过分地去诠释自己的体验。
譬如,你在包容一切空间或意识之感的境界中定驻下来,很容易认为已经到达了原始的觉知、生命的本源。万物从其中升起、又回归其中,而这个境界本身却不受整个升落过程的影响。也许你以为,经上对无缘起的描述完全合乎自己上述的体验(实际上,这是识无边处的经验)。
或者,当你定驻于非想非非想界(无色定的最高禅那)时,很容易以为它是心无所住的状态,不存在“知者”与“被知”的分界,因为思维的活动此时微弱至极,基本上不可分辨。经典谈及只有佛陀可以辨析非想非非想处的心之活动。所以你被这个境界表面看似的“无为”所打动,觉得只需要把贪、瞋、痴看成是幻相,如此便超越了它们。
如果你紧抓住上述这类假定,就会轻易以为抵达了正道的顶端,但实际上,你的工作尚未完成。在这里你所拥有的唯一防护是,把这些假定看成是辨识的形式(辨识是指经验后面一个最细微的假设前提,它潜在地支撑着我们如何去经验),然后,要拆解开所有辨识的形式。
本性?
问:我在进行无选择的觉知(choiceless awareness)。据我理解:只有体验,没有体验者。然而当我觉知宁静,似乎还是有个与宁静分立的“观者”。我该怎样才能与宁静合一,而不再有“我”?
答:除非彻底的觉醒,否则自我感在所有的禅定层次都以细微的形式存在。即使当“我”已经与对象融为一体,仍有细微的自我感。因此,禅修时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明智、慈悲、纯净。
此外应当了解,佛陀从未说过体验者是不存在的,当然他也从未说过体验者是存在的。反之,他建议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升起的任何动机的品质上,明察到哪些动机激发了苦、哪些不激发苦。如果你学会避离造苦的动机,让你对更细微的动机所引生的更细微苦处越来越敏感,那么,你的善巧的自我感将把你引向最终无须造作自我感的地步。
与此同时要懂得,动机包含了选择,这十分重要。即使当你选择不专注于任何特定对象、不围绕任何对象去造作“我”时,这里面也仍有一个动机,仍然有一个选择。所以你是如何理解“无选择的觉知”的?你需要对此做一些更细致的观察。如果实际上存在着选择,你却以为自己没有选择,那么你永远不能从它们当中解脱出来。
问:佛法的目标是以平和心面对一切境遇而无情绪反应吗?还是说,能够感受到全部的情绪,却不执取它们?
答:有关情绪,佛陀最详尽的讨论是在中部137。他一开始描述了如何利用悲哀、喜悦、舍离等情绪作为助缘。是的,悲哀也可以作为助缘,当你想到自己尚未达到目标而为之难过时,该情绪激发你付出更多精力。接下来,佛陀描述了自己作为导师的相关情绪。他说,当听众不听从他的教言时,他既无满意感、也无不满意感,他的心住于无扰与警觉。当听众听从教言时,他有满意感,但即使那时,他的心也住于无扰、警觉。总结来说,彻底觉醒者是完全没有造苦的情绪的;当正面的情绪升起时,他/她亦不受牵扰。
问:您对印度吠檀多不二论有何看法?其精髓是“我即那”。换言之,我融合在真、觉、纯净意识、梵或佛性中,它与您所代表的修行道之间是否存在着调和?
答:佛陀教导说,以任何方式定义自我,哪怕以纯净的意识、佛性或别的什么,都等于在限制自己,这样会妨碍你观察内心的因果的运作方式。你若自认性恶,就不会相信培育善法的内在资源。如果你自认性善,则难以理解心的善恶状态何以是不稳定的、何以是有赖缘起的,并且这常常导致自满。
把关于本性的定义放一边吧,佛陀建议把注意力放在即刻当下的问题上:出于自身无明,不懂苦因及如何改变行事方式去达到苦的止息,所以你给自己造成了无谓的苦迫。当你沿着这条道走到终点时,将证得彻底、非缘起、超越时空的幸福。正如一位导师阿姜苏瓦特说,达到非缘起的幸福时,究竟是谁在体验、或它是什么,就不成问题了,你不会为此议辩。
一味·万物一体?
问:有人说在禅修时得到宇宙一体的感觉,与万物相通,这减少了许多痛苦,你对此怎样回答?
答:那样的同一感有多稳定呢?等你觉得自己到达了那个“一切从中而来的稳定的基本状态”时,要你问一句,你是否仅仅把情感当成了经验?假如那个基本状态真是稳定的,怎么会产生我们生活的这个不稳定的世界呢?因此,也许它是无色界的一界而已,但不管你体验到的是什么,它都不是对苦的最终解答。
……
与对象合一、与你凡所作为的事件合一,没有作为分别、独立的一个“你”——请注意,这很容易与觉醒相混淆,因为它感觉起来是如此具有解放性。然而在佛陀的词汇中,这既不是念住、也不是觉醒,而是心一境(的一种),它存在于从色界第二禅那开始直到无色界“识无边处”为止的每一禅那层次里,它甚至尚未达到定的终极,当然更别提觉醒了。
这意味着要继续念住、警觉,无论一味感何等美妙,都没有解决苦的难题。尤其要警觉那个“试着安住一味状态的心、其潜流后面的仍行之事”。也就是你为了使一味继续下去而所做的下意识选择、以及这选择所导致的细微层次的苦。然后你需要放下细微的选择方式,止灭那个苦。一味感是手段,把心带到合一状态,得以放下把体验区分为“我”与“非我”的常规方式,但接下来要用正念的一切因素对“合一感”加以观照,那时真正有价值的才自行分离……守着合一感就好比满足于知道石块中有锡、银、金,这样不能从中得益。不过若加热石块达到各金属的熔点,它们就会自动分离开来。
故事插曲(Thanissaro Bhikkhu)
我在一天晚上进入深定,它极其精细,对任何突飞而过的意念都不去注意或标记。我失去任何身体觉受、内外声音、思想或觉知——只留一丝意识,出定后,我知道自己当时不曾睡着,我发现可以在那里定上许多小时,时间过得飞快,两锺头快如两分锺。我还可以“编程序”,让自己在某个特定时间出定。一连七夜,我进入这境界,当我告诉阿姜放,他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它么?”我答,不喜欢,因为第一次出定时有点昏沈。他说:“很好,只要不喜欢就安全了。有人实在喜欢,以为那是涅盘。实际那是(色界)无想天(asanna-bhava),连正定都不是,因为你根本不能在那里作观以获得明辩,但它有其它用处。”接着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做肾臓手术,因为不信任麻醉师,便让自己在手术期间进入这个定境。


1楼2014-04-20 19:48回复
    是翻译的问题吗?
    第一句就不合理,“涅磐有时被称为无相、无极的意识“,再高级的意识〔即便是圣智〕也还是有为法呀,怎么能和无为法涅盘直接划等号呢!


    IP属地:四川3楼2014-04-20 20:06
    收起回复
      长部11经
      在哪里名与色,被破灭无余?」
        在那里,回答是:
        「识是不可见的,无边的、各方面都光辉的,
         在这里水与地,火与风无立足处。
         在这里长与短,细与粗、净与不净,
         在这里名与色,被破灭无余,
         以识的灭,在这里这[都]被破灭。」』」
      中部49经
      『识是不显现的、无边的、到处发光的:对地不被地性经验;对水不被水性经验;对火不被火地性经验;对风不被风性经验;对已生者不被已生者之性经验;对天神们不被天神们之性经验;对生主神不被生主神之性经验;对梵天不被梵天之性经验;对光音天不被光音天之性经验;对遍净天不被遍净天之性经验;对广果天不被广果天之性经验;对征服天不被征服天之性经验;对一切不被一切性经验。』


      IP属地:湖北4楼2014-04-20 20:49
      回复
        葛印卡老师描述涅盘的体验:
        对我而言,觉悟是渐进的。由于无明,我们不断地对内心深处的贪爱和瞋恨起反应。当我们明白到,我是在对愉快的感受作出贪爱的反应,对不愉快的感受作出瞋恨的反应时,我们就对那个实相产生觉悟。当我们继续练习,实相变得愈来愈清楚,意思是觉悟增加了。当我们探索这一条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的道路时,会经验某些超越生起又灭去的东西,称为涅盘。
        所以觉悟是超越生起又灭去阶段的经验。
        是的,最后,完全的觉悟是超越心与物,超越整个感官的经验。所有的感官至此都停止作用。眼、耳、鼻、舌、身、心,都不运作了。实际上如同死人。但是内心深处是觉知的。如何觉知,以及觉知什么,无法用文字来解释,因为这个经验超越了感官的领域。
        从他的描述里可以看出,涅盘的确是可以看作一种无相的、特殊的识


        IP属地:湖北5楼2014-04-20 20:53
        回复
          @anythinggoes_
          或许在下对泰国佛教传承一直抱有怀疑。看了几位泰国僧人及其洋人徒弟的文章书籍后,怀疑的确在不断的加深。〔而看几位缅甸僧人的文章书籍,却没有这样的感受。〕
          似乎他们的观念中的确将心与无为法涅盘划上了等号。譬如阿姜查所著的《这个世界的真相》第90页“有为法与无为法”章里提到:心变成无为的,不再受有为法影响,心不再被世间的烦恼所困扰,苦乐不再影响它,没有什么能影响心或改变它,心如如不动,它已经超越一切的造作,了解有为法的本质后,心变得解脱、自在。这颗解脱的心叫做“无为法”,这种心是不受人为的造作影响的。


          IP属地:四川6楼2014-04-20 23:11
          收起回复
            @离境无生灭
            泰国禅师经常是从感受和体验去讲,或许是跟他们的传统有关。有时候需要从教理上区分他们讲的是道心、果心、还是有余依涅盘或者阿罗汉的唯作心。泰国人说“本心”或“平常心”是指心无牵挂无造作的自然状态。阿姜查的弟子询问本心之类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想把这搞清楚。很不幸,他们答复是:没有不生不灭的心,“本心”在泰文是“平常心”的意思,平常,不造作,在经验名法与色法时,不添枝加叶,此为本心的含义。并不是有个一直不生不灭的心。如果你修,就知道那指的是什么。就连阿姜查自己都是如此说的。当有人问他,您说的本心是不是指五蕴之外有一个“东西”?阿姜查说:什么都没有。如果有,拿出去喂狗!(见《关于这颗心》)


            IP属地:湖北8楼2014-04-21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