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拉迪雅之眼吧 关注:1,498贴子:37,431
  • 7回复贴,共1

【文化】东浩纪 :数据库消费、动画内容不重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的次文化研究者东浩纪写了一本书来探究御宅族的消费模式,叫做《动物化的后现代》,其中提出了很有趣的“数据库消费论”,并且指出以前由大冢英志提出的“故事消费论”已经过时。
“御宅族们首先消费这些作品,有时会对作品产生感动。但他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些作品是拟像,真实的只有角色。接着他们会消费角色,有时会对这些角色产生“萌”的情愫。”
“我们的世界观原本是被故事化且电影化的世界视线所支撑,转为被数据库式的、介面式的搜索引擎所读取,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御宅族们,在七〇年代失去了大叙事,在八〇年代迎向了对失去的大叙事进行捏造的阶段(故事消费),紧接着在九〇年代连捏造的必要性都放弃了,迎接单纯渴望数据库的阶段(数据库消费)。”单纯消费作品(小故事),也非其背后的世界观(大叙事),更不是故事设定或是人物(大型非叙事),而是更深层的部分,也就是消费广大御宅族系文化的数据库。“
“在后现代时代,人们会动物化。实际上,这十年来御宅族正急速的动物化。举证来说,他们的文化消费没有大叙事背后的涵义,并且以资料库抽出的组合要素为中心展开活动。他们不再为渴望他人的欲望这种麻烦的人际关系而烦躁,只单纯追求自己喜爱的萌要素,出现在自己喜爱的故事里而成的作品。”
“御宅族对于虚构比现实的感受更实际,大多数的沟通都是在交换资讯。换句话说,他们的社交性并不是被亲人或社区那种理所当然的现实所支撑,而是针对某种特定资讯的兴趣而被串连。因此他们只有在可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的状况下才善于社交,并且同时保留着随时都可以从交流中离开的自由。无论是手机里的对话、网络上的闲聊、不上学关在家里等等,这种可以“不玩了”的自由···”
-----------------------------------------------------


1楼2014-04-22 12:43回复
      但是,进入最后三话,剧情的走向着实让人感叹:真不愧是花田十辉啊!在这里我绝对没有夸赞他的意思,而只是在陈述自己的心情。我想,参照《中二病也要谈恋爱》(第一季)后半段剧情,我们就能发现花田十辉在《ラブライブ!》最后三话究竟做了怎样的尝试。为了不让作品流于平庸的空气系,在无法重建“宏大叙事”的前提下,花田十辉引进了一种与“数据库消费”模式相对立的因素:成长。
      实际上,不论是中二病的小鸟游六花在学院祭上摘下眼罩,还是没心没肺的高坂穗乃果在天台上讲出那句“如果我多留意周围的人就好了”,都可以用“成长”来概括。成长意味着超克(萌)属性带来的障碍,甚至也意味着超克(萌)属性,这与一般意义的反差萌(ギャップ)不同。按照剧情的逻辑,经历挫败之后,角色自然会成长,但是,“数据库消费”的逻辑并非如此。假使观众消费的对象只是由萌属性构建起来的萌角色,那么,角色的成长是否就意味着角色的崩塌乃至作品的崩塌?
      因而,为了作品的存续(请注意,这两部动画都拍了第二季),此类超克自身属性的成长必须被禁绝。在作品内部,这一观点是由高坂穗乃果的挚友园田海未讲出来的:“我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我想,这也是很多观众的心声吧——什么,穗乃果竟然开始思考别人的感受了,我真没想到她是这种人,还以为她只是那种元气系角色呢。于是,穗乃果的成长必须清零,她必须恢复那样一副莽撞无谋的姿态,必须保持自己的属性。为了证明她最终又退回了原点,编剧不惜让她冲到机场,将就要飞往欧洲去追求梦想的友人一把抓住,决绝地命令她留在自己身边。终于,她又恢复了那个不顾旁人感受只是勇往直前的高坂穗乃果,角色的属性保住了,“数据库消费”也保住了。
      最后我说明的是,“物语消费”和“数据库消费”的说法,也不过是一种对事实的陈述,而不必带有太多的价值判断。我并不认为“物语消费”就比“数据库消费”高明,毕竟,两者都不过是商业模式,而非艺术创作理念。在我们这个时代,粗制滥造的“宏大叙事”绝不匮乏,需要的话,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标题唬人的轻小说或打开“起点中文网”便好了。同理,如果对发生在你喜欢的角色身上的故事有所不满,也不必苦恼,你大可在官方故事之外创作同人小说。当然,如果你认为动画必须达到艺术水准,不能囿于一种商业模式,这也无妨,因为日本动画太多了,要选出具备超凡艺术性的作品也绝非什么难事。
      而不可否认的是,若以“数据库消费”模式的标准来衡量《ラブライブ!》,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3楼2014-04-22 12:44
    回复
      御宅族:“动物化”日本社会


      4楼2014-04-22 12:46
      回复
        [讨论] 倪湛舸:轻小说、宅文化与后现代动物 [复制链接]


        6楼2014-04-22 12:47
        回复
          倪湛舸,芝加哥大学神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Divinity School)宗教与文学专业博士。
          刊于《小说界》(2009:5)
          想写篇关于轻小说的文章,想了很久,却一直没动笔。我有很多文艺青年朋友,看动漫写同人玩cosplay的同好也不少。这两拨人当然不能说没有交集,但更不能说完全没有分歧。有人看不上轻小说,觉得它充分体现了消费社会对文学的腐蚀和青少年的低级趣味;有人却全身心地浸淫于这类亚文化,哪怕说不上在其中寻找人生意义,但乐此不疲是肯定的。我是个认真到迂腐的人,很想向前者好好展现一下文化研究的分量和意义,这种心态其实挺势利,因为潜台词是:你们这些自诩有文化的文化人早就落伍啦!而对后者,我又忍不住要泼冷水:玩得很开心是不是?自以为紧跟时代潮流对吧?能不能揉揉眼睛看看这潮流到底往哪儿去?所以,文章一旦写出来,明摆着是双重吃力不讨好,要做好惹毛两拨朋友的准备。更有甚者,我还坚定不渝地坚守不信赖不依赖google搜索的职业节操,为了写介绍轻小说的文,就得去图书馆翻书,去数据库检索,这些都是体力活,只能吭哧吭哧地做。再然而,我写的一来不是轻小说导读,复述几个故事不过是拾人牙慧,何必多此一举?二来,我又不搞社会调查报告,真把轻小说的创作出版流通状况介绍了又如何?那么,在老老实实地干了体力活的基础上,我又能写什么呢?答案似乎是“轻小说现象的社会文化分析”。
          就在这个思路明确化的时候,我读到了《动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见た日本社会》(动物化后现代—‘宅’视角中的日本社会)的英译本《Otaku:Japan’s Database Animal》(宅:日本的数据库动物)。惭愧得很,日文太差,原文得猴年马月才能读完,只好迅速浏览英译,如获至宝的同时,心里又失落得很。有人早就把体力脑力活都干了,干得还那么漂亮,留给我的任务就是转述,转述当然轻松,可心爱的课题被人开垦了,自己多少有些“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这书的作者是东浩纪(Azuma Hiroki),71年生人,东京大学哲学博士,精通后现代理论不说,竟然还一路研究宅文化和轻小说,是精英教育和流行文化的绝妙混血儿。1993年,22岁的东先生在著名学术杂志《批评空间》上发表了“ソルジェニーツィン试论”(索尔仁尼琴试论),从此跻身于新学院派的行列。“新学院主义”特指80年代以来勃兴于日本的批评潮流,其代表人物是浅田彰(Asada Akira)和柄谷行人(Karatani Kojin)。浅田彰以贩卖后结构主义发家,成名作《构造と力――记号论を超えて》(构造与力—超越符号论)居然热销十万册。柄谷行人专事文艺批评,尤其关注后现代社会,并与浅田彰一同主持学术期刊《批评空间》(1988-2002),为后起之秀东浩纪等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新学院派”的特征大致有这几点:1. 迅猛吸收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紧跟拉康、德里达、利奥塔和波德里亚等学术教父的步伐。2. 准确把握消费社会的市场运作,把最艰深的理论结合于最时尚的现象。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满足读者(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尽可能充分地实现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互相转化。以东浩纪为例,他的《动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001)迄今为止在日本已经发行到第16版,售出六万多册,此外,还被翻译成韩法英文,算是实现了批评理论的走出日本、反攻西方。


          7楼2014-04-22 12:47
          回复
            爱你,楼主! 好需要这份资料


            IP属地:湖南11楼2018-04-15 23:21
            回复
              谢谢分享,书已购买


              IP属地:浙江12楼2019-04-28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