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
兵道
1.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⑤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注释】
①一:事权专一,上下一心。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凶:本意指陷阱,引申为危险,险恶。(从造字上看,“凶”字的“凵”表示一个陷坑,“乂”表示陷坑底部安插的尖桩,“凶”字是古时捕兽、捕人的陷阱的形象。)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用兵的原则,没有比事权专一、上下一心更重要的了。做到这些,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事权专一、统一意志、上下一心,是用兵之道的基础,做到了,才能用兵如神。’运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把握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利用态势;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君主的运筹。所以古代圣王把战争看作危险的事情,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道纵情享乐,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这根本所在,莫非尚忧虑具体实施的细节问题?”
2.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
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⑥。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注释】
⑥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译文】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彼此对峙,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缺乏战斗力的样子。忽合忽离,忽聚忽散,使敌人摸不透用意。暗中行施计谋,保守发动攻势的机密,巩固壁垒,埋伏精锐的战士。我军寂静仿若无声,敌军无法知道我军所作的战前准备。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3.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译文】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答说:“在这种情况下,用兵制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查明敌情,寻找弱点,迅速抓住有利的战机,出其不意地突然发动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