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4,966贴子:14,637,721

回复:礼乐文化,诗礼相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90楼2014-06-28 11:01
回复
    文韬
    文师
    1.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②曰:“田于渭阳③,将大得焉。非龙、非彨chī,非虎、非罴pí ④,兆得公侯⑤,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⑥,得皋陶yāo⑦,兆比于此。”

    【注释】
      ①文王:周文王。田,通“畋”,打猎。②史编布卜:史,官职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编,人名,布卜,占卜。③渭阳:渭水北岸。渭,渭水。阳,水的北面,④彨(chī):通“螭”,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罴pí ,棕熊⑤兆:预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称。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称公,第二等称侯。⑥禹:姒姓,以治理洪水而闻名。后其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⑦皋陶(yāo):偃姓,舜时曾主管刑狱,后又辅佐禹。
    【译文】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①,坐茅以渔。
    【注释】
    ①太公: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指吕尚(即姜太公)。
    【译文】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劳lào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细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译文】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细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情况与此十分相似。”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3楼2014-06-28 11:43
    收起回复
      2.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译文】
      文王问:为什么说钓鱼的情况与此相似?
      太公说:钓鱼有似三种权谋:用鱼饵引诱鱼上钩,如同用禄位诱人入仕;用香饵诱鱼冒死来食,如同用重赏诱人尽忠至死;把钓到的鱼按大小不同分别各尽其用,如同把求仕的人按才能高下分别任以各种官职。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远,从中可以推知天下的大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4楼2014-06-28 11:47
      回复
        3.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译文】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志趣相投,就会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共同经营事业,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说的往往都是表面的东西,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
          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5楼2014-06-28 12:09
        回复
          4.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mín,钓丝)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卿大夫的封地叫家)取国,国可拔;以国(诸侯的封地叫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鸣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mò默) 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美)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译文】
          文王说:“只有品行高尚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用“家”为诱饵来谋取一国,一国就能被据为己有;用“国”为诱饵来谋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呜呼!事物表面上繁荣兴旺,广远长久,但有聚必有散,总会衰败;默默运作,不动声色,潜移默化,反而能功利久远。玄妙啊!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见解超群,先知先觉,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乐哉!圣人所思虑的,是使人人各得其所,天下归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6楼2014-06-28 13:23
          回复
            5.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译文】
            文王问道:“如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仁之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德。德之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义。义之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喜爱仁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道。道之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于是,请太公登上自己的车,一起回到都城,立太公为国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7楼2014-06-28 13:35
            回复
              文韬


              盈虚
              1.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熙攘,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缘故?是由于君主贤明与不贤所致呢?是因为天命变化自然递嬗的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民众顺服。所以,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2.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译文】
              文王问道:“古时贤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道他为贤君。”
              3.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奏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译文】
              文王问道:“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视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其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其俸禄。民众中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给予敬重,尽力农桑的予以慰勉。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节操,用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如同景仰日月,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
                文王说:“伟大呀!帝尧这位贤君的德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8楼2014-06-28 19:14
              回复
                文韬


                国务
                1.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爱民。”
                2.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译文】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辜杀害,给予民众实惠而不掠夺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怒。”
                3.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 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译文】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是使民众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败坏民众的事情;民众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会增加民众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激起民众的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9楼2014-06-28 19:26
                回复
                  文韬


                  大礼
                  1.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臣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臣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就是君臣之间的礼法。”
                  2.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译文】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
                    太公答道:“应该稳重沉着,而不轻妄急躁;柔和有节,而不刚愎自用;善于施惠而不同民众争利;虚心而不自满,志平而不徇私;处理事务公平正直。”
                  3.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准则)。”
                  【译文】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听人说话,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迎头就予以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迎头拒绝就会堵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象神明那样,有无所不查的德行,惟沉着和公正是准则。
                  4.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译文】
                  文王问:“君主怎样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详。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无所不见;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听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能无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0楼2014-06-28 19:46
                  回复
                    文韬
                    守土
                    1.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替,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百姓,安抚大臣,控制天下四方关键要害之处。不要把君主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别人,把君主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不要象挖出沟壑里的土堆积到山丘上增加山丘的高度那样,损害平民的利益来增加权贵阶层的利益;不要舍弃中心和重心去追逐细枝末节。太阳正当正午,要抓紧时机晒东西;拿着刀子,要抓紧时间宰割;执有利斧,要抓紧时机砍伐。正午阳光充足时不抓紧晒东西,这就叫丧失时机;拿着刀子不宰割,这就叫浪费时机;手执利斧不抓时机砍伐,贼人就会偷伐。涓涓细流不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烈火而无可奈何;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摘除,等它长成大树,就只能用斧子对付了。
                    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不富足就不能对民众广行仁政,不慷慨施与就难以和睦宗室贵族。疏远宗室贵族就会受害,失去自己的民众就会失败。不要把国家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别人,把国家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2.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译文】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就会安乐,团结宗亲就会和睦,这就是施行仁义的重要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观察,遵照事物的常理行事。对于归顺的人,要施予恩惠加以任用;对于抗拒不从的,就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顺从而归服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4楼2014-06-29 15:48
                    回复
                      文韬
                      守国
                      1.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常规。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运行的常规,四季化生之理,圣贤之道,民心转变的根源。”
                      2.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②。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⑤。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注释】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敦煌写本及《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配合,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译文】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春之道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之道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之道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之道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藏,收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终点,也无起点。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
                      圣人处于天地之间,对他来说,最宝贵的就是这种根本规律。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一旦出现这种契机,权力之得失争夺也必然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一步争夺,也无需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7楼2014-06-29 16:55
                      回复
                        文韬
                        上贤
                        1.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不肖之徒,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2.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俱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①,犯历法禁②,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③,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注释】
                        ①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指古代爱好交游,勇于急人之难的侠士。这些人虽然轻生重义,但往往也无视法律,以武犯禁。
                        ②犯历法禁:触犯违反法令。
                        ③抗志高节,以为气势:高傲心志,标榜节操,以博取声望,制造声势,。
                        【译文】
                        文王说:“我想听您讲讲什么叫六贼、七害。”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肆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业;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性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8楼2014-07-01 12:04
                        回复
                          文韬
                          举贤
                          1.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2.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译文】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选贤时以社会名气为唯一依据,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3.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①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②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注释】
                          ②党:同党。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译文】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社会名气大的人为贤能,以社会名气小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同党多的人就可能被进用,没有同党的人就可能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4.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译文】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2楼2014-07-01 13:19
                          回复
                            文韬
                            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①,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②矣。夫诚畅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劝:鼓励、劝勉的意思。
                              ②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③畅:畅行无阻的意思。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诫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诫大众,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信守诺言,惩罚贵在言出必行。奖赏与惩罚,必须公开,让人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么那些远处不在现场的人们,也都会因此而暗中被感化了”。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对人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3楼2014-07-01 13:35
                            回复
                              文韬
                              兵道
                              1.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⑤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注释】
                                ①一:事权专一,上下一心。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凶:本意指陷阱,引申为危险,险恶。(从造字上看,“凶”字的“凵”表示一个陷坑,“乂”表示陷坑底部安插的尖桩,“凶”字是古时捕兽、捕人的陷阱的形象。)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回答道:“用兵的原则,没有比事权专一、上下一心更重要的了。做到这些,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事权专一、统一意志、上下一心,是用兵之道的基础,做到了,才能用兵如神。’运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把握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利用态势;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君主的运筹。所以古代圣王把战争看作危险的事情,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道纵情享乐,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这根本所在,莫非尚忧虑具体实施的细节问题?”
                              2.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
                                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⑥。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注释】
                              ⑥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译文】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彼此对峙,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缺乏战斗力的样子。忽合忽离,忽聚忽散,使敌人摸不透用意。暗中行施计谋,保守发动攻势的机密,巩固壁垒,埋伏精锐的战士。我军寂静仿若无声,敌军无法知道我军所作的战前准备。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3.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译文】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答说:“在这种情况下,用兵制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查明敌情,寻找弱点,迅速抓住有利的战机,出其不意地突然发动袭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6楼2014-07-02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