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
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袍”,即战袍,披可以为衣,盖可以作被。“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为动词词头;兴师,起兵。“修”,修整。“戈矛”,两种长柄兵器。戈,即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两丈。“子”,你,指战友。“同仇”,是说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泽”,内衣。“戟”,一种长柄武器,无刺为戈,有刺为戟。“偕作”,即共同奋起。“裳”,下衣,指遮蔽下体的战裙。“甲兵”,即铠甲和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