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者不可不知!
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自己”的。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你没法问:上帝是怎么来的?
对于上帝,你只能信,不能怀疑,因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所有现象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既然凡事有生有灭,地球也是有生有灭,那么整个宇宙也肯定有最初的生成。至于“最终的生成”以前是怎么回事,我们是不大愿意考虑的。
既然所有现象不能“自己产生自己”,那这现象是怎么来的?
佛教告诉你,它是“缘起”的。
缘,是条件;起,是生起。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才能生起的。
这道理太简单了,谁一看就会明白。
苏轼有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是怎么来的?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指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还得靠指头与琴接触,用指头去弹琴,才能有嘛。
这好像是废话,实际上那些深奥的道理,都源自于这简单朴素的真理。
佛教把因缘际会的各种条件,叫“众缘和合”。某种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具备了,该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反之,该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失去了,该现象自然就消亡了。
原始佛教《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了,所有现象(万法)都是无常的,即发展变化的,没有“恒常性”。
而正因为所有现象都是变化的,所以没有什么现象是“自己生出自己”的。如果它能“自己生出自己”,那么它就是个恒常不变的现象。
既然任何现象都不能“自己生出自己”,而是依靠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就说明:任何现象它自己不能独立出现、独立存在,没有“独存性”。
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指的就是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记住哦!佛教说“无我”,指的是没有“独存性”。
你看,这第二个法印,实际上是从第一个法印延伸而来的,第一个法印本身就包含了第二个法印。
不信你找找看,世界上有没有能脱离一切条件、独立存在的现象?
先总结上文。第一个法印“诸行无常”说明了任何现象都没有“恒常性”,而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则说明了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是缘起的。
“缘起”总算弄明白了,竟然是源自于一个最简单朴素的道理: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原来是来自于“诸行无常”。
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一天心情高兴,就打算当天布施些零钱给乞丐。结果,转了一天都没发现一个乞丐,我想布施也没办法!
许多事,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你无法主宰你的生活。
对于物质世界,我们无法主宰;对于精神世界呢?更是如此。
你不想高兴,就一定不会高兴吗?你不想难过,就一定不会难过吗?
你想清静,什么也不想,你就会脑子放空吗?
被梦魇时,你明明想坐起来,却动弹不得。
。。。。。。
你无法主宰你的心理与精神,因为你是“意识”的奴隶,而非它的主人。
既然你不是意识的主人,你又凭什么说,那是“你的”意识?
这就是“诸法无我”。
学历史的会知道,有些历史人物,勤苦经营一生,却落得个失败的命运;而有些人物,并不想充当英雄,却被历史潮流推上了舞台(比如黎元洪,于武昌起义时钻到桌子下,被士兵发现后大喊“莫害我”,却被起义官兵拿枪逼着当上了领导。)
“缘起”,解释完了。“性空”呢?
任何现象自己,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这就是“性空”的真实含义。
“性空”,指的是所有现象的本质。“缘起”,指的是所有现象存在的原因。
我们弄明白了这万法存在的原因,就知道了万法的本质。
懂了“缘起”,就懂了“性空”。
任何缘起的现象,其本性都是空,这就是“缘起性空”。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说:任何现象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佛法称之为:万法皆无自性。
这里的自性,就是“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印度佛教集大成者、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用下面的两句话,解释了“缘起性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指凡是缘起的现象,其本质(自性)都是空性,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亦名为假名”,这话还算好理解。
比如香菜,喜欢吃的人说它是香的,讨厌吃的人,偏偏说它是臭的。我大哥就是这样,他从小时候就讨厌香菜的味道,说是臭的。
再比如我,以前吃葱蒜,认为是香味。开始修行2年多后,心清净了不少,欲望也淡泊了不少,再闻到葱蒜味,受不了,恶心反胃!
看来,“香菜”这个词,只是个“假名”而已,不是“真名”,不一定是真香。
为什么?
因为“香菜”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缘起的。
至于说我大哥从小讨厌吃香菜,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肯定是有原因。这原因,就是他讨厌吃香菜的“因缘”。
所以我们看,香菜这种物质现象,是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的。换句话说,香菜是没有自性的---它自己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主宰我们口味的本性。
这是缘起性空,“空性”的第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大乘佛教唯识学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源自于此,正是因为万法的“空无自性”。任何现象“空无自性”,某种现象对于不同的人有什么性质与功能,不是由该现象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认识。
比如看到落英缤纷,林黛玉是黯然神伤,摄影家是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美食家会想到那些花瓣能够做成什么美食。。。。。。
这一切,说明了“万法唯识”,都因为万法性空,最终是因为万法缘起故。
这个好理解,“空性”的第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然而,缘起性空,“空性”的第二层含义“空无自体”,就很不容易理解了。
比如看到一个桌子,它自己明明是有“体”的嘛,怎么说是“空无自体”呢?
比如我们人,明明是有“体”的嘛,怎么说是“空无自体”呢?
于是,有高僧问你:眼睛是你吗?
不是。
耳朵是你吗?
不是。
鼻子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身子是你吗?
不是。
意识是你吗?
不是。
。。。。。。。
既然都不是,那什么是你?
这样的问法虽然大有禅意,但却不一定能让你服气。
你会说,那些单独的眼耳鼻舌身意虽然不是我,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我的“体”嘛!
是啊,这只能说明我是“缘起”的,并不能说明这组合而成的“体”是空的,不能说我是“空无自体”嘛!
一般的法师解释这“空无自体”时,会像上文那样说,比如会把桌子解析开说,没有木材、没有人工、没有运输、甚至没有人种这颗树,没人为这棵树浇水,没有空气阳光雨露等等。。。怎么会有这个桌子?
这样的说法太难服众。还是龙树菩萨,举了个例子。
“譬如众树聚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
我看到这话时,一下子就明白了。
龙树菩萨是拿“树林”一词来解释。
如果只是一棵树,你可以说它是有自体。
但树林呢?它只是个假名,是没有自体的。因为树林是由众多的树聚合而成的嘛,离开这许多树,哪有什么树林?
说到“体”,那也只是每棵树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体”嘛!
你把树林的道理延伸开。
树林是这样,单棵的树难道不也是这样?一棵树,不也是由众多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的嘛!
任何现象不都是如此嘛!哪有独立存在的现象呢!
再举个例子。
在漆黑的夜晚点燃一枝香,并用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你说这圆圈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会看到这个圆圈;说有吧,其实那只是你的幻觉,因为那只是一个在快速旋转的香头。
很明显,这圆圈的体(自体)是没有的,佛法称之为“自体本空”;但这圆圈所呈现出来的“相”---幻象,是有的。
还不明白?
就说梦吧。谁没做过梦呢?
你说这梦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在梦里看到很多场景,还生出种种感受,在梦中时你就认为这些是真实的,并不认为这些是虚幻的,“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说有吧,梦醒后才知是一场虚幻,大梦初醒啊!
这梦的自体是没有的,在你做梦前,它并没有藏在哪个地方,等着冒出来吓唬你。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
这叫“生来无潜处”。
在你梦醒后,它也没有跑到哪个地方。
这叫“去后无归处”。
虽然梦没有自体,但这梦所呈现出来的“相”---幻象,还有“用”--作用,是有的。
《大乘起信论》里,分析万法(所有现象),都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分析的。体是空的,相用是有的。虽然万法(本性)皆空,但因果(相用)不空。
梦的本性虽然是空,但梦中的“相用”却有嘛!
所以,你不能说:既然万法皆空,那因果也空。
因为你在梦中时,怎么能知道它是空的?你在现实中有什么感受心情,在梦中也都会有什么感受心情。
而佛陀说,我们的人生,其实本质上与梦一样,是一场无明大梦。
为什么?
我们在梦【中被各种幻象欺骗,难道在现实中就不是如此了吗?
在现实中,倘若不是如此,那为什么我们都会有“大梦初醒”的时候呢?
其实,我们一直在被骗,被各种现象所骗。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被自己的妄心--虚幻的情绪、意识所欺骗。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我们的无明迷惑,源自于对“缘起性空”的迷惑!
对了,还有最后一个法印:涅磐寂静。
因为本文是针对初学佛法的吧友说的,就不再解释这最后一个法印了。因为太深奥了,况且大小乘佛教对此看法也颇有分歧。
我曾发贴“唯物主义与佛教三法印”、“佛教的空指什么”,有兴趣的可以搜索看看。只可做参考,因为真理的全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啊!
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自己”的。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你没法问:上帝是怎么来的?
对于上帝,你只能信,不能怀疑,因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所有现象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既然凡事有生有灭,地球也是有生有灭,那么整个宇宙也肯定有最初的生成。至于“最终的生成”以前是怎么回事,我们是不大愿意考虑的。
既然所有现象不能“自己产生自己”,那这现象是怎么来的?
佛教告诉你,它是“缘起”的。
缘,是条件;起,是生起。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才能生起的。
这道理太简单了,谁一看就会明白。
苏轼有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是怎么来的?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指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还得靠指头与琴接触,用指头去弹琴,才能有嘛。
这好像是废话,实际上那些深奥的道理,都源自于这简单朴素的真理。
佛教把因缘际会的各种条件,叫“众缘和合”。某种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具备了,该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反之,该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失去了,该现象自然就消亡了。
原始佛教《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了,所有现象(万法)都是无常的,即发展变化的,没有“恒常性”。
而正因为所有现象都是变化的,所以没有什么现象是“自己生出自己”的。如果它能“自己生出自己”,那么它就是个恒常不变的现象。
既然任何现象都不能“自己生出自己”,而是依靠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就说明:任何现象它自己不能独立出现、独立存在,没有“独存性”。
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指的就是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记住哦!佛教说“无我”,指的是没有“独存性”。
你看,这第二个法印,实际上是从第一个法印延伸而来的,第一个法印本身就包含了第二个法印。
不信你找找看,世界上有没有能脱离一切条件、独立存在的现象?
先总结上文。第一个法印“诸行无常”说明了任何现象都没有“恒常性”,而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则说明了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是缘起的。
“缘起”总算弄明白了,竟然是源自于一个最简单朴素的道理: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原来是来自于“诸行无常”。
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一天心情高兴,就打算当天布施些零钱给乞丐。结果,转了一天都没发现一个乞丐,我想布施也没办法!
许多事,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你无法主宰你的生活。
对于物质世界,我们无法主宰;对于精神世界呢?更是如此。
你不想高兴,就一定不会高兴吗?你不想难过,就一定不会难过吗?
你想清静,什么也不想,你就会脑子放空吗?
被梦魇时,你明明想坐起来,却动弹不得。
。。。。。。
你无法主宰你的心理与精神,因为你是“意识”的奴隶,而非它的主人。
既然你不是意识的主人,你又凭什么说,那是“你的”意识?
这就是“诸法无我”。
学历史的会知道,有些历史人物,勤苦经营一生,却落得个失败的命运;而有些人物,并不想充当英雄,却被历史潮流推上了舞台(比如黎元洪,于武昌起义时钻到桌子下,被士兵发现后大喊“莫害我”,却被起义官兵拿枪逼着当上了领导。)
“缘起”,解释完了。“性空”呢?
任何现象自己,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这就是“性空”的真实含义。
“性空”,指的是所有现象的本质。“缘起”,指的是所有现象存在的原因。
我们弄明白了这万法存在的原因,就知道了万法的本质。
懂了“缘起”,就懂了“性空”。
任何缘起的现象,其本性都是空,这就是“缘起性空”。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说:任何现象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佛法称之为:万法皆无自性。
这里的自性,就是“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印度佛教集大成者、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用下面的两句话,解释了“缘起性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指凡是缘起的现象,其本质(自性)都是空性,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
“亦名为假名”,这话还算好理解。
比如香菜,喜欢吃的人说它是香的,讨厌吃的人,偏偏说它是臭的。我大哥就是这样,他从小时候就讨厌香菜的味道,说是臭的。
再比如我,以前吃葱蒜,认为是香味。开始修行2年多后,心清净了不少,欲望也淡泊了不少,再闻到葱蒜味,受不了,恶心反胃!
看来,“香菜”这个词,只是个“假名”而已,不是“真名”,不一定是真香。
为什么?
因为“香菜”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缘起的。
至于说我大哥从小讨厌吃香菜,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肯定是有原因。这原因,就是他讨厌吃香菜的“因缘”。
所以我们看,香菜这种物质现象,是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的。换句话说,香菜是没有自性的---它自己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主宰我们口味的本性。
这是缘起性空,“空性”的第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大乘佛教唯识学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源自于此,正是因为万法的“空无自性”。任何现象“空无自性”,某种现象对于不同的人有什么性质与功能,不是由该现象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认识。
比如看到落英缤纷,林黛玉是黯然神伤,摄影家是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美食家会想到那些花瓣能够做成什么美食。。。。。。
这一切,说明了“万法唯识”,都因为万法性空,最终是因为万法缘起故。
这个好理解,“空性”的第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然而,缘起性空,“空性”的第二层含义“空无自体”,就很不容易理解了。
比如看到一个桌子,它自己明明是有“体”的嘛,怎么说是“空无自体”呢?
比如我们人,明明是有“体”的嘛,怎么说是“空无自体”呢?
于是,有高僧问你:眼睛是你吗?
不是。
耳朵是你吗?
不是。
鼻子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身子是你吗?
不是。
意识是你吗?
不是。
。。。。。。。
既然都不是,那什么是你?
这样的问法虽然大有禅意,但却不一定能让你服气。
你会说,那些单独的眼耳鼻舌身意虽然不是我,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我的“体”嘛!
是啊,这只能说明我是“缘起”的,并不能说明这组合而成的“体”是空的,不能说我是“空无自体”嘛!
一般的法师解释这“空无自体”时,会像上文那样说,比如会把桌子解析开说,没有木材、没有人工、没有运输、甚至没有人种这颗树,没人为这棵树浇水,没有空气阳光雨露等等。。。怎么会有这个桌子?
这样的说法太难服众。还是龙树菩萨,举了个例子。
“譬如众树聚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
我看到这话时,一下子就明白了。
龙树菩萨是拿“树林”一词来解释。
如果只是一棵树,你可以说它是有自体。
但树林呢?它只是个假名,是没有自体的。因为树林是由众多的树聚合而成的嘛,离开这许多树,哪有什么树林?
说到“体”,那也只是每棵树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体”嘛!
你把树林的道理延伸开。
树林是这样,单棵的树难道不也是这样?一棵树,不也是由众多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的嘛!
任何现象不都是如此嘛!哪有独立存在的现象呢!
再举个例子。
在漆黑的夜晚点燃一枝香,并用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你说这圆圈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会看到这个圆圈;说有吧,其实那只是你的幻觉,因为那只是一个在快速旋转的香头。
很明显,这圆圈的体(自体)是没有的,佛法称之为“自体本空”;但这圆圈所呈现出来的“相”---幻象,是有的。
还不明白?
就说梦吧。谁没做过梦呢?
你说这梦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在梦里看到很多场景,还生出种种感受,在梦中时你就认为这些是真实的,并不认为这些是虚幻的,“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说有吧,梦醒后才知是一场虚幻,大梦初醒啊!
这梦的自体是没有的,在你做梦前,它并没有藏在哪个地方,等着冒出来吓唬你。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
这叫“生来无潜处”。
在你梦醒后,它也没有跑到哪个地方。
这叫“去后无归处”。
虽然梦没有自体,但这梦所呈现出来的“相”---幻象,还有“用”--作用,是有的。
《大乘起信论》里,分析万法(所有现象),都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分析的。体是空的,相用是有的。虽然万法(本性)皆空,但因果(相用)不空。
梦的本性虽然是空,但梦中的“相用”却有嘛!
所以,你不能说:既然万法皆空,那因果也空。
因为你在梦中时,怎么能知道它是空的?你在现实中有什么感受心情,在梦中也都会有什么感受心情。
而佛陀说,我们的人生,其实本质上与梦一样,是一场无明大梦。
为什么?
我们在梦【中被各种幻象欺骗,难道在现实中就不是如此了吗?
在现实中,倘若不是如此,那为什么我们都会有“大梦初醒”的时候呢?
其实,我们一直在被骗,被各种现象所骗。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被自己的妄心--虚幻的情绪、意识所欺骗。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我们的无明迷惑,源自于对“缘起性空”的迷惑!
对了,还有最后一个法印:涅磐寂静。
因为本文是针对初学佛法的吧友说的,就不再解释这最后一个法印了。因为太深奥了,况且大小乘佛教对此看法也颇有分歧。
我曾发贴“唯物主义与佛教三法印”、“佛教的空指什么”,有兴趣的可以搜索看看。只可做参考,因为真理的全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