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话吧 关注:5贴子:13
  • 1回复贴,共1

方言将逐渐消失 令人堪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方言即本地语言,俗称土话。方言是一种因地域差别而形成的地方变体的语言,是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现代汉语大致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中国的方言为数众多,就政府承认存在的有80多种。  方言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应受重视
  方言在语言学中和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应珍视它。
  我国各地方言,由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其流变很大,因而古汉语被带到各地,致使古汉语被分化。从此,方言就成为古语考证的“活化石”,汉语学家要寻找古汉语的踪迹,只有找到它,通过对方言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言来“构拟”古汉语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方言是无价之宝,值得珍惜和保护。
  语言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各个方言就是各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所代表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在地方文学和地方戏曲中,方言显得更紧密不可分。一个地域的特色,人物的性格,常要依靠方言来表现,如《水浒》中的鲁智深和李逵的谈吐中就夹杂着大量的土话,使其艺术更有魅力,倘若没有方言的特色,我们也就无从欣赏到这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了。
  武义方言的特色
  浙中武义、永康一带的方言,是属全国吴方言的范畴,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感染力强。它与这带人的忠诚、爽直、勇敢、乐观的性格相当吻合。,
  武义具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贫穷的山村里,广泛流传着很多人会哼的“日头孵孵,苞萝糊糊糊,青菜配配,蓑衣盖盖”的**。这几句生动形象、韵味十足、节奏感强的土话,勾勒出穷山僻野黎民百姓的清苦安乐和豪迈气概的画面。它运用方言的特点,把动词后置,且采用动词的重叠:“孵孵”、“糊糊”、“配配”、“盖盖”,念起来,很亲切,富有节奏,感染力强,其用词的生动已到精辟之地,如“孵”字用得多么神奇,是让太阳的温度逐渐升温暖身,犹如母鸡孵小鸡一样,直到孵化。这种方言的特色是普通话所不及的。
  下面几句土话各有其特色:
  既定下目标就不管环境的恶劣,前途的危险,敢于牺牲去争取胜利。
  破漏船当港(指扑面而来的风雨和浪涛)撑。
  为了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要有藐视困难的精神,激励自己奋勇前进。
  龙风大雨也是晴高山峻岭也是平。
  下面几句是表达武义人忠诚老实,言行一致的性格:
  勾(驼)背讲直话(外形虽驼着不直,但讲的全是真话实话);
  直直锄头直直桢(锄头与锄头桢都是直的,秉性耿直)
  长竹杭(竿)归弄堂(直来直去,讲直话)
  抓住儿童天真浪漫瞬间即变,时哭时笑的心态:
  一记哭一记笑懒孵鸡娘窝(梳)头髻
  窝头髻(在鸡尾上扎一张箬或纸,促使鸡乱窜,不再懒窝,提早清醒下蛋)
  从上述几句武义土话证实方言具有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涵义深刻,风趣幽默的特色。其艺术魅力吸引人,让我们要珍惜它,保存它。
  方言将近消失必须及早抢救
  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使书面语言近于口语后,就形成了通行的普通话,从此,确立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政府于1956年就大力推广普通话,嗣后,普通话拥有了国家通用语言的合法地位,政府组织和学校必须使用普通话。但由于没有很好的贯彻,有的竟扭曲了方向,把普通话取代了各地的方言。普通话被视为“文明”的语言,而方言则被视为“老土”。家长们迅速作出抉择,以普通话取代自身方言作为家里使用的语言。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不闻不问,于是本地的土话已开始销声匿迹。如今的小学生不但不会讲方言,就连土话也听不懂,有的小孩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因距离遥远,须通过电话沟通,可是每当电话来叫孩子去接时,小孩干脆拒绝,说外公,爷爷的话听不懂,令人尴尬。如今的小学生与方言已无感情,与其讲方言,简直是“哑听天雷”。显然,听不懂方言已阻碍了两代或数代人的感情,长此下去,谁不为方言的消失而担忧!
  更令人惊骇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现代文化的发展,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如金融中心的上海和广州,因外地人的大量涌入,使本地方言受到严峻挑战,其使用率必然降低,如不采取措施,危在旦夕。
  重视方言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留下的绝句。读后特别使人感到乡音的亲切。
  方悴农,武义人,年九十八,曾任中国农民大学校长,北京农学院名誉教授。他年轻时就在外地工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县领导邀请他回乡作学术报告,他用一口流利的武义土话,作了长达2小时多的报告,令人惊讶和钦羡。
  像方老这样远离家乡数十年,还善于讲土话的老乡可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长期在外,地位虽高了,事务重了,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感情,却没有疏远和淡薄。这源于他们在娃娃时,就在母亲的襁褓里受到了乡情融融的童谣的熏陶,接着又在童谣声中长大,即使在校求学或工作,都有同乡会的组织活动。他们虽身在异地却能讲一口娴熟的土话,是因为在少年时在学讲普通话的同时就打好讲方言的基础。正如语言学家告诉大家,我国不需要语言单一化。
  诚然,推广普通话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方言。如果一个人能学会或讲好几种语言,更能拓宽你的思维,故说,学土话和讲普通话不是矛盾的。我们求学时有位同学,因处于抗日战争,生活动荡,学校经常迁移,他曾就读于缙云、宣平、义乌等地,他能讲多种方言,十分羡慕他,有时和外地人讲话请他做翻译。
  现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方言蕴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样应该受到重视,绝不能遗弃它。
  为此,我们建议文化部门,加强对方言的教育,在荧幕上开辟方言专栏,在民间,须恢复早年的说唱文学,培养“唱故事”(唱词筒)的专业人员。更殷切希望教育部门重视幼儿和小学生的方言教育,做到“还孩子以童年”,“还孩子以周日”,让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学方言,有兴趣去唱赏心悦耳的童谣。
  娃娃时期是学唱童谣和学好方言的最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要误过。
  呼吁全社会来重视和支持,让中华民族的方言瑰宝代代相传。


IP属地:浙江1楼2014-05-28 10:28回复
    是啊,现在00年代出生的孩子中,可能05年以前的仍然和90年代末生人的群体一样,只能将就地使用磕磕绊绊的武义话了。而这批人大概率将会是未来最后掌握我们这门母语的社群。
    大部分浙江山区,尤其是西南部的衢州、金华、丽水,语言情况是比较堪忧的。上饶、皖南的方言概况不得而知,温州的情况据悉还可以,尤其是其海外社群一度发展迅猛,也基本完成了从旧时村落的宗族社会向现代城市人母语的身份认同的绑定。台州的情况可能介于温州、浙西南与浙北之间,境遇一般。仅以金华地区而言,普通话的推广速度是飞速的,基本上除了山区老者、文盲之外不存在尚未掌握普通话的人群,而普通话的运用场域也一直在扩张,现在的单位、学校、医院等,外地来者笃,因此普通话也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在经开区的工业园,更是以四川话、湖广话、赣语、河南话为主要语言。
    而新生代(10后)来讲,方言更是堪称外语的存在,而家长们是宁肯花大价钱砸在英语、法语的身上也不肯花一分钱去培养小孩的母语能力的。这直接意味着这门语言的遗失,也是中国无数语言、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悲哀。


    IP属地:浙江2楼2021-12-15 0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