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下,长安君曾经有个贴子分析成都之战的形势,指出清军主力和太平军两支偏师的距离很近,如果他们回师,太平军偏师也会尾随回师,所以只要石达开过了金沙江,即使清军主力赶回来,攻下成都的希望也还是不小的,但我们事后可以从史料中了解各种部队的动向,翼王渡江后却无从在第一时间得知两支友军的当时的情况,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存在,不清楚他们是否在清军主力附近,也没把握他们能否及时尾随清军援军而来,当奇袭时机出现时,做好最困难的准备,并以此为前提制定战术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认为3:1的兵力只是略有优势(因为攻城一方本来就需要更多兵力),攻的下和攻不下的机会5只是五五开,而5:1的兵力对比就是压倒性优势了,且太平军最终陷于绝地是因为大渡河的涨水提前了半个月,正常情况下走小路的风险也不是很大。
客观上正如长安君的贴子说的,西北远征军正在威胁汉中,四川清军主力追到川陕边境后有三分之一人就近援陕去了,即使知道成都危急也不一定赶得回去,因此骆秉章晚半个月知道消息就可能造成援兵数量减少数千,不过这个情况翼王大概也不了解,所以也不能作为制定战术的前提。
以下是长安君的贴子:
没必要纠结援军来不来,四川清军主力除了参加大渡河战役那8000人之外分成两股,刘岳昭的几千人和李福猷的三万人离开不远,川陕边境的13000人和中旗余部的万余人离开不远,这13000人中有5000人不久之后就近援了汉中,当时那种情况下汉中军情紧急他们就算知道成都危急会不会不顾眼前的汉中赶回千里之外去救成都还不知道,如果他们被汉中的西北远征军牵制住,那就剩下8000人了。即使这13000人都回去成都,中旗余部也可以后脚跟着回去啊!中旗是太平军的精锐,人数和追他们的湘军差不多,他们一路往川陕边境跑不是怕了湘军,而是为了帮主力尽量争取时间,确保主力渡过,如果知道了石达开开始攻打成都,大家一起回去,太平军并不吃亏啊!两支援军加起来,也就18000人,太平军赖李两部加起来有40000多呢,湘军这18000人如果是在石达开渡过长江之前赶回去,可能对主力渡江造成致命打击,但是石达开已经过了长江,正面交锋,太平军40000比清军18000人差很多吗?中旗后来会合西北远征军、 捻军,遇见多少名将,打了多少硬仗都没散,会怕刘岳昭、何必胜这群人吗?成都那里太平军和清军主力的兵力对比最开始是40000:8000,如果大家的援军都回去了,变成80000+:26000,也不过从5:1变成3:1,太平军还是有压倒优势。四川 不缺粮,反清又有群众基础,八万多打两万多很困难吗?成都还有一些乌合之众可用,那李福猷、中旗回师途中也可以带上沿途的地方义军,如果石达开打成都的消息传开,很多分散的、被打散的、蛰伏民间的反清民众,都会响应吧!论可恃的乌合之众的力量,太平军也不吃亏,假如不是更占便宜的话。其他四川兵勇的战斗力很差,连李蓝都打不过,何况太平军?就算把地方兵勇调去成都,战力低下,兵力分散,来一队灭一队。且骆秉章真这么干,无异饮鸩止渴,当年江西没有抽调地方兵力,太平军还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余县,骆秉章敢把精兵和地方兵勇都调去成都,三个月内长江以北的四川土地就都划入太平天国版图了。
以下是江左梅郎的贴子,是给长安君做补充的
贵州先后有数过支湘军,如席宝田,田兴恕,江忠义,光单田兴恕一部就多达两万人,清廷任命江忠义为贵州巡抚,田兴恕为钦差大臣,就是为了防止石达开与苗军联合,不可收拾,但席宝田阻止石达开入川后不成即被调走,江忠义调去广西围剿起义(最大对手是黄鼎凤,军师是翼王派去支援的周竹歧),田兴恕本是骆秉章的强援,有援川之责,但贵州本地起义十分活跃(太平军也帮了不少忙),田兴恕分身乏力,本打算在石达开“上窜”(威胁到成都?)时再带兵入川,却因杀了传教士而被流放,湘军兵为将有,主帅遭流放,所部也就无所作为,所以《湘军志》说田兴恕离开后“贵州自此不振”。于是到石达开有望进攻成都之日,贵州湘军已经指望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