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高考考生给安徽高考作文出题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起初看到这么一道作文题目,内心竟有一种莫名的惊喜,觉得剧本修改听谁的这一结合时事咨询的作文材料很接地气,可顺利的完成了语文考试后,铺天盖地的评论却使得我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 除了早期一味宿州的语文老师曾提出倾向人文社会性的主题观点,支持学生,围绕尊重和道德底线加以阐述,后续各种角度的立意蜂拥而至。更多的人站到了思辨性的理论加以分析。 其实,如果是2012年时的梯子不用横放客观性较强的作文题,以思辨性为切入视角确实无可非议,倘若流于表面,切入主观人文意义似乎就不只是差强人意那么简单了。 众所周知,作文的得分与立意的评判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今年安徽考题从社会人文出发,如果却让思辨性和社会人文性拉开立意等级的话,那么超越了社会人文性的思辨性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若是出于思辨,以坚守和改变为对立面为例,同样也离不开内部的沟通,理解,或者是道德人文上的诉求,一个并不以绝对客观理性为前提的命题,应该同时能接受人文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尊重或严守道德底线却是是老生常谈的主题,但不影响在如今,或者说命题老师提供的时代大背景下引入更深的思考和阐述,就思想的深度而言,和立意的积极向上并不逊于以先声夺人的思辨性理念,核心观点仍然在于学生自己的自我驾驭能力,在人文和思辨两条不同轨道上,结合具体行文标准的评判,也许更适合不同程度和不同学习生活的学生得到更为公平的评判,在语文学科自身的严谨性上,更多的结合实际情况。 其实,出题的老师们很辛苦,面向众多考生,大众持续关注,如何出出新意,出出水平,着实不易。作为中学生我并没有什么能力去评判好坏,但我知道最浅显不代表肤浅,最深刻也不一定最实用,度在老师手中,相信老师会给以公平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