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对话
彭友良,植物病理学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 到农学院学什么?
农学院设有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园林5个本科专业,说起来都是“传统专业”——这些专业都经过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时间的积淀,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研究成果,也积淀了自己的研究传统和育人特色。
作为老专业,传统在前后承续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赋入新的内涵。而具体每个专业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和十年、甚至五年前都会有明显不同。我们这些教师们认识到:伴随着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日益广泛地应用,这些传统专业也正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锋专业。
■ 学院有什么样的条件?
优秀的师资力量、深厚的研究沉淀、先进的条件支撑,是历任农学院长引以自豪的事情。
106位教授、77位副教授组成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学院有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支国家优秀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些年来,全院年均获得科研经费有2~3亿,年均发表SCI论文260篇以上。部分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近年累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有14项。
学院植物生产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获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5个,京内有千亩实验站,并在全国建有50多个校外实验基地,这些能为本科生专业学习和创新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持。
■ 学院怎么培养学生?
学院本科生按大类招生(园林专业单独招生),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组织知名教授来讲解植物生产新技术研讨课,传授科研的理念、文化和价值。同学们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实验室和公共的科研平台,从二年级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了解科研最新的发展情况,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在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以后,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意向等考虑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深入学习。
学院每年暑期学期,安排同学们集中到校外实习,引导和提高大家解决生产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