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一名复读生。中戏的制片专业我考了两年,第一年我进了三试老师没有给我证,第二年才给我了机会。尽管两年考试形式有些许不同但总体变化不大。
初试都是演讲。考场在一间标准教室里,区别只是今年有录像而去年没有。二十人一个组进考场大家按半圆站好,老师都坐在三四米外并在背面墙壁上挂着荧屏。屏幕上投影着演讲的题目,一位考生是一个题目,大概一位考生有40秒左右的演讲时间。我第一年抽到的题目是:奈何,第二年抽到的题目是:商业写作的弊病。至于老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40秒?在我看来即使是最伟大的演讲家也无法在仓促的40秒体现深厚的功底,所以老师只是想看考生是否自信,机灵,应变能力,这也是制片这个专业所要求考生的内在素质。看到题目首先会有短暂的紧张和脑子一片空白,回想起之前影路备考会上讲的应对策略,于是我开始假装镇定并自信的讲........ 40秒转瞬即逝,基本上是壮着胆子说,还没等我想明白呢,就已经说完了,而40秒的时间即使你的逻辑是有问题也很难进行评判。所以很幸运的通过了初试。
两年的复试也都是叙事散文,一般有两个题目。对于叙事散文,在我看制片专业对叙事散文的要求是低的。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便可以过了,第一年的题目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写自己小时候偷父母钱的事情,第二年题目是《织》或者《十字路口》写的是父亲做记者的故事(在影路面试课上讲的东西被我用到了散文上,我太机智了)。我属于那种读文学作品不太多的,也就是没啥文化的人。写的散文也只是能把事情说清楚的水平,没有什么心理刻画,人物描写。而且第一年写的价值观还有点问题都能过,所以我认为复试老师对散文要求并不是那么的高。但是一定要写满字数,字数一般在2200左右,时间很充裕2.5小时。我有几个朋友写的很棒,却因为没写满字数而没有通过。
三试两年是不同的,第一年的项目比较多比较花哨,但辩论与面试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求和方式却有很大变化。第一年考试三试项目有小议论文,5人一组回答问题,单人面试,辩论。第二年考试项目有写影视策划案,面试,辩论。我只说最新的,写影视策划案很容易,首先影路的备考会已经详细说过,并且在考试之前一天老师还在和我发短信聊这个东西,所以到了考场只要根据题目材料给出的信息对应发挥就可以了。考试时,题目要求写什么影视形式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其他,接着便与策划案要求相同。我的题目是关于央行统计贷款率的数据,于是我根据此决定写了个关于民间借贷的商战类电视剧。而像我这种涉及金融,医疗专业性强的题目并不多,大多还都是写社会现象,人文情怀的题目只要你记住策划案的格式基本上都可以写出来。写完之后老师还会让你自我评述下自己策划剧目的市场前景与时间与形式一试的演讲类似,在这里你只要用心写策划案,并且把你写时所想的东西讲出来就可以了。
在写策划案时,老师会组织面试与辩论。首先,辩论两年来有一定变化,第一年是5人一组,两组一个题目辩论,4正4反,一个人只发言两次,有准备时间,说完换人。而第二年变成了大家一个题目,4正4反,随时换人可以反复上,有准备时间。
第二年的辩论到了最后老师会要求你只用最简洁的话反问对方。这里我认为不论怎么辩论老师都在考察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性。由于有准备时间,而且辩论观点都是定好的,所以你就要有很立得住脚且丰富论据并有很快的反应能力,而其中语言流畅自信是辩论时最紧绷的。也是因为第一年辩论时的紧张结巴与论据单一,逻辑不通导致自己第一年失利。最后面试是很普通的与其他专业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在于老师可能会问你经济方面的知识。我第一年老师没问,一直都来拉家常,说家乡。第二年老师只冷冷的问了我6个问题,3个都是经济有关。如:国税与地税的分别,对物价上涨怎么看,一部戏的宣发资金。这些由于在影路做过考前集训与自己家庭环境经常接触导致并没有对我造成多大困难,都答的中规中矩。在这里,老师特别看重家庭,也就是父母职业。由于我的母亲在国税局工作,老师也就问了相关问题。而同组的考生百分之70面试都说到父母的工作与相关问题。在这里老师很看重家庭环境对考生的影响。或者说,老师想看你是否对父母足够关心和了解,或者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是有有心去积累。
两年下来,考了6场考试。只能说一说自己考试时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对后面的考生有用。但是我感觉,不论看多少体会都不如自己多积累,毕竟艺考是一个多面的考试并不是高考的一张试卷。
复读是一个难熬的过程,而第二年遇到了影路站台是缘分和幸运,认识了很有将来可能成为大学同学的小伙伴,希望九月能继续有缘和影路的小伙伴在中央戏剧学院一起军训。
初试都是演讲。考场在一间标准教室里,区别只是今年有录像而去年没有。二十人一个组进考场大家按半圆站好,老师都坐在三四米外并在背面墙壁上挂着荧屏。屏幕上投影着演讲的题目,一位考生是一个题目,大概一位考生有40秒左右的演讲时间。我第一年抽到的题目是:奈何,第二年抽到的题目是:商业写作的弊病。至于老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40秒?在我看来即使是最伟大的演讲家也无法在仓促的40秒体现深厚的功底,所以老师只是想看考生是否自信,机灵,应变能力,这也是制片这个专业所要求考生的内在素质。看到题目首先会有短暂的紧张和脑子一片空白,回想起之前影路备考会上讲的应对策略,于是我开始假装镇定并自信的讲........ 40秒转瞬即逝,基本上是壮着胆子说,还没等我想明白呢,就已经说完了,而40秒的时间即使你的逻辑是有问题也很难进行评判。所以很幸运的通过了初试。
两年的复试也都是叙事散文,一般有两个题目。对于叙事散文,在我看制片专业对叙事散文的要求是低的。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便可以过了,第一年的题目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写自己小时候偷父母钱的事情,第二年题目是《织》或者《十字路口》写的是父亲做记者的故事(在影路面试课上讲的东西被我用到了散文上,我太机智了)。我属于那种读文学作品不太多的,也就是没啥文化的人。写的散文也只是能把事情说清楚的水平,没有什么心理刻画,人物描写。而且第一年写的价值观还有点问题都能过,所以我认为复试老师对散文要求并不是那么的高。但是一定要写满字数,字数一般在2200左右,时间很充裕2.5小时。我有几个朋友写的很棒,却因为没写满字数而没有通过。
三试两年是不同的,第一年的项目比较多比较花哨,但辩论与面试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求和方式却有很大变化。第一年考试三试项目有小议论文,5人一组回答问题,单人面试,辩论。第二年考试项目有写影视策划案,面试,辩论。我只说最新的,写影视策划案很容易,首先影路的备考会已经详细说过,并且在考试之前一天老师还在和我发短信聊这个东西,所以到了考场只要根据题目材料给出的信息对应发挥就可以了。考试时,题目要求写什么影视形式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其他,接着便与策划案要求相同。我的题目是关于央行统计贷款率的数据,于是我根据此决定写了个关于民间借贷的商战类电视剧。而像我这种涉及金融,医疗专业性强的题目并不多,大多还都是写社会现象,人文情怀的题目只要你记住策划案的格式基本上都可以写出来。写完之后老师还会让你自我评述下自己策划剧目的市场前景与时间与形式一试的演讲类似,在这里你只要用心写策划案,并且把你写时所想的东西讲出来就可以了。
在写策划案时,老师会组织面试与辩论。首先,辩论两年来有一定变化,第一年是5人一组,两组一个题目辩论,4正4反,一个人只发言两次,有准备时间,说完换人。而第二年变成了大家一个题目,4正4反,随时换人可以反复上,有准备时间。
第二年的辩论到了最后老师会要求你只用最简洁的话反问对方。这里我认为不论怎么辩论老师都在考察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性。由于有准备时间,而且辩论观点都是定好的,所以你就要有很立得住脚且丰富论据并有很快的反应能力,而其中语言流畅自信是辩论时最紧绷的。也是因为第一年辩论时的紧张结巴与论据单一,逻辑不通导致自己第一年失利。最后面试是很普通的与其他专业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在于老师可能会问你经济方面的知识。我第一年老师没问,一直都来拉家常,说家乡。第二年老师只冷冷的问了我6个问题,3个都是经济有关。如:国税与地税的分别,对物价上涨怎么看,一部戏的宣发资金。这些由于在影路做过考前集训与自己家庭环境经常接触导致并没有对我造成多大困难,都答的中规中矩。在这里,老师特别看重家庭,也就是父母职业。由于我的母亲在国税局工作,老师也就问了相关问题。而同组的考生百分之70面试都说到父母的工作与相关问题。在这里老师很看重家庭环境对考生的影响。或者说,老师想看你是否对父母足够关心和了解,或者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是有有心去积累。
两年下来,考了6场考试。只能说一说自己考试时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对后面的考生有用。但是我感觉,不论看多少体会都不如自己多积累,毕竟艺考是一个多面的考试并不是高考的一张试卷。
复读是一个难熬的过程,而第二年遇到了影路站台是缘分和幸运,认识了很有将来可能成为大学同学的小伙伴,希望九月能继续有缘和影路的小伙伴在中央戏剧学院一起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