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杨阜传》:“阜常见(魏)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褎(袖)。阜问帝曰 :“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魏明帝穿半袖见朝臣,被批评了,不是男士半袖衣不能外穿,而是颜色等不合制度。
《新唐书.车服志》:“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这里女士半袖衣也是外穿,叫法也与魏明帝外穿的半袖一样,也都叫“半袖”。
而“半臂”,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尚书右仆射马周(唐初著名大臣)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其武官等诸服长衫,亦请之判余,以别文武。”诏从之。” 这里“半臂”加于中单之上,穿在中单之外、外衣之内,从资料看,唐代男士也确实多是在外衣之内穿“半臂”,一般不外穿,穿里边可以把肩膀撑起来显得魁伟。唐代男士外衣多穿圆领缺胯袍,两侧容易露出里边的裤子,所以“半臂”下部接一块像裙子似的襕用于遮挡。
——————魏晋时,男性常把半袖衣穿在外边,如魏明帝,唐时女性也常把半袖衣穿在外边,它们都叫“半袖”,可能“半袖”这名称,早期可能是与外穿这种穿法有关,而“半臂”这个名称可能是与内穿这种穿法有关,也就是说,早期,半袖、半臂它们的名称不是以性别来区分的,而是以穿法来区分的。唐中期以后,半袖、半臂的叫法就不太进行区分了,不管穿法,也不管性别,都可以叫半臂,唐.王叡(号炙毂子,《全唐诗》谓其为“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炙毂子》:“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之长褏(袖)也,汉官亦服之,唐髙祖减为半臂,内官服者无脊缝,今为礼服。” 晚唐.张泌《妆楼记》多记与女性有关的事情,该书“家法”一节说“房太尉家法,不著半臂。” 王叡、张泌这里说的穿“半臂”的人多是女性,这可能就是反映了中唐以后,半袖、半臂的叫法就不太区分了,不管穿法,也不管性别,都可以叫半臂。
中唐以后,半袖、半臂的叫法不太区分了,不管穿法,也不管性别,都可以叫半臂,这种叫法的变化,延续到了宋代,宋代男士、女士穿的半袖衣就都叫半臂,北宋.李新《跨鼇集》卷29《丁夫人墓志铭》:“夫人韦褠半臂入灶下。”北宋.邵博《邵氏见闻后录》卷20,“(苏)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曰:‘莫看杀轼否?’其为人爱慕如此。”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
附:半袖短衣这类形制,在华夏服饰体系中的历史相当悠久,周代已经出现,延续了很长很长时间。更多图片可以从这帖《男士上衣下裳式的常服》424楼开始看
http://tieba.baidu.com/p/2186487024?pn=12图1.周代穿半袖短衣的服饰俑,来自《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

图2.汉代穿半袖短衣的服饰俑,来自《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