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6,045贴子:14,638,909

唐代的襦、半臂与裲裆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兽


1楼2014-06-23 14:47回复
    按爪学习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6-23 15:00
    收起回复
      《新唐书.车服志》:“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 ...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
      唐代应该是以“襦”作为女士长袖上衣的统称。


      7楼2014-07-15 21:20
      收起回复
        唐朝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这本书是解释汉文佛经一些词语的工具书)卷六十一有:“衫袄:上,沙咸反,上单衣也;下,阿槀反,复衣也,有绵、夹、大、小之异也。” 在卷九十有:“麻襦,案襦者今之袄子也。”据这里的看法,衫大约是单衣的统称;襦大约是复衣的统称;衫、襦在外形上没什么差别,差别只是在有无里子等内部差别上。而《新唐书.车服志》:“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 ...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单衣、复衣都可以做成大袖,因此这里限制袖宽,当然是针对所有的女士上衣,“襦”就是泛指女士上衣,与“裙”相对,合称襦裙。


        15楼2015-04-11 12:57
        回复
          可以插吗
             --来自傻傻的萧笑的客户端,萧笑,一个可爱的蓝孩纸
             ~@^_^@~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4-11 13:05
          收起回复
            ①《新唐书.车服志》:“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 ...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诏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条易行者为宽限,而事遂不行。唯淮南观察使李德裕令管内妇人衣袖四尺者阔一尺五寸,裙曳地四五寸者减三寸。”
            《唐会要》记:“开成四年二月,淮南观察使李德裕奏:‘臣管内妇人,衣袖先阔四尺,今令阔一尺五寸;裙先曳地四五寸,今令减五寸。’从之。”
            ————唐文宗诏令限制女士衣袖宽度,从《新唐书》《唐会要》可见文中“衣袖”、“襦袖”、“衣”、“襦”互用,“衣”不包括衫在内吗,从衣、襦互用可见,唐代应该是有以“襦”作为女士长袖上衣的统称的做法,与裙相对,可以合称襦裙。
            古代常常“襦”涵盖的范围比衫大,如南朝.顾野王《玉篇.衣部》说:“襦,短衣也。” 该书又说,“衫”同于“襳shān”,衫、襳有几个意思,其一是“小襦也”,其一是“单襦也”,这是襦的涵盖范围比衫大的一个例子。
            唐朝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也说:“衫......上单衣也。”唐诗“藕丝衫子柳花裙”、“窄罗衫子薄罗裙”,藕丝、罗的描述也都与衫为“单衣”、“单襦”或“小襦”相合。
            ②南朝.顾野王《玉篇.衣部》说:“襦,短衣也。” 该书又说,“衫”同于“襳shān”,衫、襳有几个意思,其一是“小襦也”,其一是“单襦也”,另外,“襳”除“衫”(小襦、单襦)的意思之外,还有“圭表饰(衣服上的带状装饰物)”、“襳纚毛羽貌”的意思。被叫作“襦”的就有小襦、单襦等好几种样式,被叫作“襳”的服饰样式也很多。
            唐朝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也说:“袄......复衣也,有绵、夹、大、小之异也。”被叫作“袄”的就有绵、夹、大、小等好多样式。
            好多种衣服都叫襦、袄、襳,或说襦、袄、襳有好多种样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指望古代一种服饰只对应一个名称,或古代一个名称只对应一种服饰,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徒自添乱,想的过于简单了。


            18楼2016-02-27 21:01
            收起回复
              宋代.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19引唐代.王叡(号炙毂子,《全唐诗》谓其为“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炙毂子》:“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之长褏(袖)也,汉官亦服之,唐髙祖减为半臂,内官服者无脊缝,今为礼服。”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
              凡内官命妇之制: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为妇人,皆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充仪、充容、充媛并为嫔,正二品;婕妤九员,正三品;美人九员,正四品;才人九员,正五品;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
              唐代王叡《炙毂子》说半臂“内官服者无脊缝”,这个挺有意思,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上衣模型,长度较短,袖子短宽,也没有做后中缝(脊缝),《报告》的意思是因为是模型就省略了,这倒也不一定,新疆阿斯塔纳唐时墓葬出土无袖或短袖上衣残片,似乎衣服后片也没有脊缝。(有制衣经验的同袍可以看看,是不是)
              法门寺地宫上衣模型


              唐代王叡说《炙毂子》半臂“内官服者无脊缝”,新疆阿斯塔纳出土无袖或短袖上衣似乎也没脊缝(后中缝):图片来自“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二)女装篇”,该文说这是两件上衣实物的“展开平面”图,如果这样的话,从衣物残片看,前襟、后襟做法与法门寺那件模型做法类似,可能是一片做成,似乎也没有脊缝(从这张图上看似乎是没有后中缝),前襟、后襟可能是一片裁成。(两实物平展图,“缺口”部分可能是衣服前襟部分,“缺口”之上 部分可能是衣服后襟部分,因为残片是平展开,所以后片在上,前片在下。有制衣经验的同袍可以看看这图)
              新疆阿斯塔纳唐时墓葬衣物残片


              20楼2016-02-28 23:06
              收起回复
                唐代.王叡《炙毂子》说:“......半臂,内官服者无脊缝”,从这看,多数半臂应该是有脊缝,少数无脊缝,王叡特别强调了一下。


                21楼2016-02-28 23:09
                回复
                  前边删掉几楼,把转载的文章删了,还是自己动手写吧。


                  22楼2016-02-28 23:17
                  回复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唐代一份衣物疏,该书说“此墓年代当在唐初”,大约唐朝贞观年间,衣物疏上记有“大衫”,这种大衫应该不是窄袖短身那种衫或衫子,而是一种衣身衣袖又宽又大的衫,所以才称大衫,可见,衫有窄袖短身的,又有长身大袖的,样式是多样的。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说“衫...上单衣也”,在唐代可能衫主要是指单衣,古代衣服名物叫法非常多样性,常常是一个名称对应几种不同样式,或一种样式有好几个名称,这是衣服叫法的生活性、随意性决定的。
                    《旧唐书.德宗本纪》:四月辛丑朔。时将士未给春衣,上犹夹服,汉中早热,左右请御暑服,上曰:“将士未易冬服,独御春衫可乎!” 天气较热,唐德宗还穿着较厚的夹衣,群臣请德宗换穿薄衣服,德宗说“将士们还穿着冬天穿的夹衣,我怎么能换穿春天穿的衫”,夹衣与衫相对,也可见衫(主要)是指较薄的上衣,也与“衫...上单衣也”的这个意思相合。
                    南朝.顾野王《玉篇.衣部》这部字书,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影响,《玉篇》说“衫”是“单襦也”、“小襦也”,又说“襦,短衣也”,那么单襦、小襦就是单衣、小衣的意思,《玉篇》里衫的这些意思,通过例子可见,与唐代的衫的用法比较相合。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所载唐代一份衣物疏:


                    23楼2016-03-01 19:26
                    回复


                      24楼2016-03-01 19:56
                      收起回复
                        《新唐书.舆服志》:“白纱帽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以乌纱为之,白裙、襦,白韈,乌皮履。”《新唐书.仪卫》:“宫人执之,衣彩大袖裙襦”,《新唐书.礼乐》:“舞者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衣履”,白居易《绣妇叹》“连枝花样绣罗襦”,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紫排襦上雉”,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丁奴春头巾一,布衫、袴各一,牛皮鞾一量并氈。官婢春给裙、衫各一,绢襌一,鞵二量;冬给襦、复袴各一,牛皮鞾一量并氈。十岁已下,男给布衫一,鞋一量;女给布衫一,布裙一,鞋一量;冬,男女各给布襦一,鞵靺一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襦: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㬮衣”,“㬮:安㬮,温也。从日,難声。”《说文》说襦的一个意思是短衣,一个意思是㬮衣,从㬮的“温”义可知,㬮衣有较厚的复衣的意思,复衣有夹的(带里子),有绵的(填绵絮),而《唐六典》所记奴、婢,天热穿衫,天冷穿襦,这是衫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单衣,襦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复衣的一个例证,这也可证唐代“襦”的用法仍沿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襦”的用法。复衣带里子,或絮绵,在同样的大小情况下,复衣一般比单衣更值钱,也更容易装饰,更容易制作华丽,这就是唐代文献、诗歌中出现的襦往往比较华丽的原因,如做成袖子很宽的“大袖”,华丽的装饰,“连枝花样绣罗襦”、“紫排襦上雉”、“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等等(即便现代社会,日常复衣也多比单衣更值钱和华丽)。复衣、单衣都是日常服饰和礼仪服饰中都存在的种类,或者说襦、衫都是日常服饰和礼仪服饰中都存在的种类,并不是说襦比较华丽就是属于礼服,衫比较简单就是属于常服,还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多值钱,多华丽,襦仍然多是短上衣。


                        29楼2016-03-02 01:07
                        收起回复
                          《三国志.杨阜传》:“阜常见(魏)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褎(袖)。阜问帝曰 :“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魏明帝穿半袖见朝臣,被批评了,不是男士半袖衣不能外穿,而是颜色等不合制度。
                          《新唐书.车服志》:“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这里女士半袖衣也是外穿,叫法也与魏明帝外穿的半袖一样,也都叫“半袖”。
                          而“半臂”,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尚书右仆射马周(唐初著名大臣)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其武官等诸服长衫,亦请之判余,以别文武。”诏从之。” 这里“半臂”加于中单之上,穿在中单之外、外衣之内,从资料看,唐代男士也确实多是在外衣之内穿“半臂”,一般不外穿,穿里边可以把肩膀撑起来显得魁伟。唐代男士外衣多穿圆领缺胯袍,两侧容易露出里边的裤子,所以“半臂”下部接一块像裙子似的襕用于遮挡。
                          ——————魏晋时,男性常把半袖衣穿在外边,如魏明帝,唐时女性也常把半袖衣穿在外边,它们都叫“半袖”,可能“半袖”这名称,早期可能是与外穿这种穿法有关,而“半臂”这个名称可能是与内穿这种穿法有关,也就是说,早期,半袖、半臂它们的名称不是以性别来区分的,而是以穿法来区分的。唐中期以后,半袖、半臂的叫法就不太进行区分了,不管穿法,也不管性别,都可以叫半臂,唐.王叡(号炙毂子,《全唐诗》谓其为“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炙毂子》:“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之长褏(袖)也,汉官亦服之,唐髙祖减为半臂,内官服者无脊缝,今为礼服。” 晚唐.张泌《妆楼记》多记与女性有关的事情,该书“家法”一节说“房太尉家法,不著半臂。” 王叡、张泌这里说的穿“半臂”的人多是女性,这可能就是反映了中唐以后,半袖、半臂的叫法就不太区分了,不管穿法,也不管性别,都可以叫半臂。
                          中唐以后,半袖、半臂的叫法不太区分了,不管穿法,也不管性别,都可以叫半臂,这种叫法的变化,延续到了宋代,宋代男士、女士穿的半袖衣就都叫半臂,北宋.李新《跨鼇集》卷29《丁夫人墓志铭》:“夫人韦褠半臂入灶下。”北宋.邵博《邵氏见闻后录》卷20,“(苏)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曰:‘莫看杀轼否?’其为人爱慕如此。”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
                          附:半袖短衣这类形制,在华夏服饰体系中的历史相当悠久,周代已经出现,延续了很长很长时间。更多图片可以从这帖《男士上衣下裳式的常服》424楼开始看http://tieba.baidu.com/p/2186487024?pn=12
                          图1.周代穿半袖短衣的服饰俑,来自《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

                          图2.汉代穿半袖短衣的服饰俑,来自《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


                          30楼2016-03-02 16:05
                          回复
                            20楼法门寺地宫那件上衣模型,与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半袖(半臂)有些像,也有接袖,可供参考


                            32楼2016-03-08 16: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