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2014年7月7日 第14版半版

□记者 王怀贵 摄影 周建新 通讯员 刘文峰
一人在旁边弹着三弦,一人敲着鼓,手中拿着“梨花片”,嘴中念念有词……
西河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流传范围广、从艺人员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曲种,有上百年的历史,需要两个人完成。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昔日深受大众喜爱的“明星”,如今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耳濡目染>>18岁已能独自说整段“大鼓书”
“我16岁的时候就能够独自说小段,18岁就开始说整书了。”今年65岁的陈兰芬说话的时候底气很足,比年轻人的嗓门还要洪亮,她说,这是“职业习惯”。自己踏入这一行已经超过50年,回想起这一曲艺半个世纪以来的兴衰,她有着说不完的话。
西河大鼓是一种曲艺形式,而提到的“说书”则是这种曲艺的表现形式。
陈兰芬是乐陵市黄夹镇人,14岁就开始接触西河大鼓。当时他的两个叔叔都双目失明,但他们有自己的绝艺——西河大鼓。陈兰芬每天做的事就是领着两个叔叔街头卖艺挣钱,时间久了,她慢慢也能自己说上一两段。“红灯记”“沙家浜”,这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段子,18岁的时候,陈兰芬已经能独自说整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陈兰芬开始了自己的说书生涯。
陈兰芬“出师”后,被聘到县里的文艺队。每天县里都会组织文艺队下乡,在各公社的田间地头说书。陈兰芬的说书章回分明,非常精彩。“当时生产队里都喜欢听我说的书,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节目。”陈兰芬笑着说,她说书的时候,真的跟现在的明星一样,人们听得太入迷,经常忘了手中的活计。
卖艺江湖>>一张“巧嘴”养活了一家人
过了十年,文艺队解散了,陈兰芬开始了跑江湖卖艺的老路子。
陈兰芬找的丈夫双目失明,但是三弦弹得特别好。她当时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丈夫,到各个村子里面去演出。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落后,“听书”这在当时深受农民喜欢。“妻子生了一个小小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陈兰芬介绍说,“这是郭巨埋儿的小段,当年特别受欢迎,别看是古书,现在的社会同样也需要。”每天晚上,在各个村里都能说两个小时以上。
就这样,一个村接一个村的演出,在这期间,她的大儿子出生了,陈兰芬把孩子放在车后座的偏筐里,丈夫坐在后座上,天津、曲阜、泰安这些地方当时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孩子跟着我也受苦了,每天风餐露宿,没有消停的时候。”陈兰芬回忆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了。
就是这样,陈兰芬靠西河大鼓养活了三个孩子,由于常年跟着她,三个孩子都会说上一段。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孩子们都长大了,由于到处演出很累,收入也不高,孩子们决定到北京发展,陈兰芬跟着一块去了北京。
她的西河大鼓也放下了,而这一放就是20年。
重新登台>>被评为“最受群众欢迎演员”
到了2010年以后,陈兰芬从北京回来了。“你看我回来的时候都61岁了,在北京什么都好,就是我这人上了岁数,就老是想家啊。”陈兰芬介绍说,其实让她最怀念的还是西河大鼓,因为她觉得趁自己还“年轻”,还要再说一回。
在滨州市惠民县,每年的春节之后都会举办胡集灯节书会,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会到此切磋比试。陈兰芬也不例外,连续几年都会到这里一试高低,而且连续几年被当地评为“最受群众欢迎演员”。
虽然已经65岁,但陈兰芬对西河大鼓的热情不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附近的村子里演出。“也不是为了图钱,就是找个说书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村民都很喜欢。”陈兰芬介绍说,现在弹三弦的搭档一直也没有着落,附近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年轻人也都不喜欢这一行。“西河大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很难再找到一些演出的平台,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重视西河大鼓,把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流传下去。”陈兰芬说。

□记者 王怀贵 摄影 周建新 通讯员 刘文峰
一人在旁边弹着三弦,一人敲着鼓,手中拿着“梨花片”,嘴中念念有词……
西河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流传范围广、从艺人员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曲种,有上百年的历史,需要两个人完成。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昔日深受大众喜爱的“明星”,如今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耳濡目染>>18岁已能独自说整段“大鼓书”
“我16岁的时候就能够独自说小段,18岁就开始说整书了。”今年65岁的陈兰芬说话的时候底气很足,比年轻人的嗓门还要洪亮,她说,这是“职业习惯”。自己踏入这一行已经超过50年,回想起这一曲艺半个世纪以来的兴衰,她有着说不完的话。
西河大鼓是一种曲艺形式,而提到的“说书”则是这种曲艺的表现形式。
陈兰芬是乐陵市黄夹镇人,14岁就开始接触西河大鼓。当时他的两个叔叔都双目失明,但他们有自己的绝艺——西河大鼓。陈兰芬每天做的事就是领着两个叔叔街头卖艺挣钱,时间久了,她慢慢也能自己说上一两段。“红灯记”“沙家浜”,这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段子,18岁的时候,陈兰芬已经能独自说整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陈兰芬开始了自己的说书生涯。
陈兰芬“出师”后,被聘到县里的文艺队。每天县里都会组织文艺队下乡,在各公社的田间地头说书。陈兰芬的说书章回分明,非常精彩。“当时生产队里都喜欢听我说的书,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节目。”陈兰芬笑着说,她说书的时候,真的跟现在的明星一样,人们听得太入迷,经常忘了手中的活计。
卖艺江湖>>一张“巧嘴”养活了一家人
过了十年,文艺队解散了,陈兰芬开始了跑江湖卖艺的老路子。
陈兰芬找的丈夫双目失明,但是三弦弹得特别好。她当时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丈夫,到各个村子里面去演出。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落后,“听书”这在当时深受农民喜欢。“妻子生了一个小小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陈兰芬介绍说,“这是郭巨埋儿的小段,当年特别受欢迎,别看是古书,现在的社会同样也需要。”每天晚上,在各个村里都能说两个小时以上。
就这样,一个村接一个村的演出,在这期间,她的大儿子出生了,陈兰芬把孩子放在车后座的偏筐里,丈夫坐在后座上,天津、曲阜、泰安这些地方当时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孩子跟着我也受苦了,每天风餐露宿,没有消停的时候。”陈兰芬回忆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了。
就是这样,陈兰芬靠西河大鼓养活了三个孩子,由于常年跟着她,三个孩子都会说上一段。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孩子们都长大了,由于到处演出很累,收入也不高,孩子们决定到北京发展,陈兰芬跟着一块去了北京。
她的西河大鼓也放下了,而这一放就是20年。
重新登台>>被评为“最受群众欢迎演员”
到了2010年以后,陈兰芬从北京回来了。“你看我回来的时候都61岁了,在北京什么都好,就是我这人上了岁数,就老是想家啊。”陈兰芬介绍说,其实让她最怀念的还是西河大鼓,因为她觉得趁自己还“年轻”,还要再说一回。
在滨州市惠民县,每年的春节之后都会举办胡集灯节书会,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会到此切磋比试。陈兰芬也不例外,连续几年都会到这里一试高低,而且连续几年被当地评为“最受群众欢迎演员”。
虽然已经65岁,但陈兰芬对西河大鼓的热情不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附近的村子里演出。“也不是为了图钱,就是找个说书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村民都很喜欢。”陈兰芬介绍说,现在弹三弦的搭档一直也没有着落,附近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年轻人也都不喜欢这一行。“西河大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很难再找到一些演出的平台,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重视西河大鼓,把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流传下去。”陈兰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