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汉服吧 关注:255贴子:1,519

【学术】溪山琴况文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溪山兄。
挥泪忆英魂,拂袖掌乾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1 01:36回复
    溪山琴况生平
    溪山琴况
    别名:天风环佩
    民族:汉
    籍贯:安徽宿州
    天风环佩(溪山琴况),名皆源自古琴曲,
    生于1977年,逝于2007年10月28日上午九点五十分,
    卒年30岁。
    生前任天汉民族文化管理员职务,一直致力于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
    作为汉服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最早提出了将汉服运动与传统节日复兴相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动员参与了方案的制定、讨论和最后的完成推广,受到了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们广泛的响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此外,他所倡导提出并操作执行的中式学位服和奥运礼服方案,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天风环佩对于汉服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的推动意义和社会影响。汉服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引领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并且有了一个好的前景和未来。
    他参与制定的方案有:《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操作方案(附图解)》、《汉民族传统仪礼“婚礼”操作方案(附图解)》、《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等等,皆凝聚了他和同仁们的心血。他以他长远的目光,为天汉民族文化网接下来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规划。
    天风环佩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画、华夏正婚礼计画、中国式学位服计画、奥运礼服计画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天风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裏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他案头笔记中,仍留存著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礼服设计稿等,而如今笔墨尚新,斯人已去,怎不令人扼腕拭目,长嗟短叹!


    2楼2014-07-11 01:36
    回复
      赞,不是发起贴了嘛,原谅我不知道怎么将你变成小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7-11 01:45
      收起回复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文/溪山琴况 】
        先来看这则报道:
        昨日傍晚5时许,就有许多身着各色各样“汉服”的“古人”陆续来到合江亭,只见他们有人拿着团扇,有人头上插着“步摇”,甚至还有书生打扮的男子摇着头朗诵着古诗。据了解,他们都是网友,此次七夕全国的“汉迷”们都有活动,成都的网友们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合江亭举办了此次别具风情的“鹊桥会”。
        看到没有?媒体的这种表述下,你不是复古也是复古了。 这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古派对——恐怕公众只能有这样的感受。 我常看到很多网友喜欢自称“汉友”,包括对媒体也这样描述。我不同意。 什么叫“汉友”?什么叫“汉迷”? 这些词都会让公众有诸多的误解。
        “汉迷”,在汉语的表达结构下,只能被理解为“汉朝文化迷”
        “汉友”,有类似的意思,而且,俨然标示了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而当“汉”被理解为“汉族”时,“汉友”又带上了极端主义色彩。“汉服爱好者”也不对,一个“爱好者”,绝不能表达我们做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汉族公民的抱负。
        我们不是“汉友”、“汉迷”、“汉服爱好者”。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 所以,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 媒体,请称我们为汉族人 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
        服运动者”。


        8楼2014-07-11 02:46
        回复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文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9楼2014-07-11 02:47
          回复
            【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文】
            真是讽刺,时代对我们这个沉沦日久的民族的讽刺。
            “华人”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贫穷、猥琐、矮小、瘦弱、野蛮、暴力、劳工、肮脏的唐人街、板牙、李小龙、辫子、马褂、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章子怡、巩丽、踩高翘、饺子、唐装、旗袍、二人传、请安、抱拳、做揖、姨太太、鸦片、张艺谋、茉莉花、北京欢迎你、雅典八分钟、红棉裤、花棉袄、白羊肚手巾、大红灯笼高高挂、武打、功夫明星、大腿、裹脚、女子十二乐坊、帮派、穿西装的游客、中国人吃饭象猪、请勿随地吐痰、美国偶像孔庆翔......
            这就是世界眼中的“华人”。
            何为华?
            祖先为什么要给我们起名“华夏”?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
            “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现在的我们,当得起这个称号吗? 华夏已不在中国,中国已非华夏。 我们继承了中国的躯壳,却早已失去了华夏的神韵。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华人”,我们只是“伪华人”。 汉服运动告诉中国,穿上祖先给我们的衣服,方能找回我们失去的灵魂。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华人”。 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优雅的国度,“华人”是一群自信而美丽的人。


            10楼2014-07-11 02:49
            回复
              【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
              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
              但在精神上却截然不同。
              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
              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
              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
              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自觉意识,
              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
              古装与汉服的区别是:
              古装:古人穿,我不可穿,我怎么可穿呢?表开玩笑。
              而汉服:先人穿,我亦可穿,我为什么不可穿?没人开玩笑。
              古装意识,认为,那衣服与我们无关。
              汉服意识,认为,这衣服与我们有关。
              古装,美丽无比,却停留于历史。
              汉服,初生稍显粗糙,却成功地沟通了历史,骄傲地指向未来。
              古装,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辉煌,回味的忧伤。
              汉服,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反思,前途的追问。


              11楼2014-07-11 02:53
              回复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为什么要穿深衣?
                《礼记·深衣》只有几百个字,但每句话都有深意,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寻常的衣服。我们所穿的深衣,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礼记》成书的时代,大约深衣已无制度,礼制偏废不行,所以著者追慕古时,回忆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先贤制定深衣,并非单纯蔽体增饰之用,而是有其寓意。
                它有五种法度,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它应该是长短合宜的,“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短不该露出肌肤,长不该覆盖地面。衣取蔽形,这是人与禽兽之别,“即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这是起码的要求。衣长也不能拖拖拉拉弄在地上,因为那样衣服必被灰土所污,污者,辱也,衣服肮脏,是辱衣更是辱人。堂堂华夏,振振君子,穿衣就要有穿衣的样子。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衣袂的长短,大带系结的位置,皆应合宜,皆应应于中庸之道,肘不能不出入、不运动,所以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要便于肘的运动,否则就成了紧身衣。袖子也不能太长,当取其能回挽至肘为宜,太长或太短都偏离实用和雅敬。大带下不要压在大腿骨上,上不要压在肋骨上,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当骨,缓急难为中也”,勒在骨头上,是要做什么呢?
                上衣下裳是华夏最古老的服制,华夏民族的观念讲究尊崇传统、不忘本初,深衣虽然是上下连裳,但仍然在裁制时分裁再加缝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含慎终追远之意的仪式。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先人以此表达敬天法天之意。“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踝以与垂直相应。它们各具其象,都有象征意义: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之礼时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郑玄云:“心平志安,行乃正。”
                《礼记》又一次强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
                《玉藻》补充说,“深衣三祛,缝齐倍要”。也就是说裳的腰围三倍于祛围,即三倍于袖口的宽度。而下摆为腰围的一倍。深衣的缘边也有符号的意义,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寸半。
                深衣就是这样一件法度严谨、饱含象征、具有“深意”的衣服。对衣服法度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社会的理想和人的品质的追求。
                正当其局者,往往最易迷失,轰轰烈烈中,很容易忘却来时的初衷。汉服复兴越是往前,越是需要不断停下来,沉思,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穿深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所复兴者,究竟为何?
                眼前所见深衣,极少真正符合定制,多是只有深衣的外形,并不能称作真正的深衣。这一方面,笑非等同道的工作令人钦佩。潜心的考据,诚恳地思索,坚守一件真正有传统、有追求、有法度的衣服,目光投向深衣的深意,这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穿着深衣或者其它汉服却戏谑调笑,心浮气躁,则汉服必定难以赢得尊重,所谓复兴也注定不为世人所容。
                我们复兴汉服,仅仅是因为别人有而我们无,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 身为汉服复兴者,我们应是一个沉思的、肃穆的群体。 汉服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远去的风骨和信仰的力量。华
                夏的衣冠,件件都是“深衣”,每一件都有华夏的精神和民族的理想,我们率先在中国穿起这件衣服,就是要在中国重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怀、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 这是一件有追求、有品格的衣服,穿着它的人应时刻牢记,时刻反思自己:衣服从头到脚,
                点点滴滴,究竟象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下分裁?为什么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为什么对衣袼、衣袂、衣带做如此要求?为什么要“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形容端庄、公正无私、心平志安、正直如墨,我们究竟是否做到?
                大国的风范,君子的精神,这是华夏,汉民族最根本的信念。 我们在中国倡导汉服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倡导重建一种真正的大国风范和君子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而我们不再拥有的浩然正气的精神,有这种风范和精神的国度,方能称为“华夏”。 汉服之伟大,正在于它是精神的衣冠、风骨的衣冠,而不单纯是一件漂亮衣裳。 我们的祖先对衣冠的传承和坚守,本质上是一种对精神的倡导和信仰的坚持,华夏民族对于衣冠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服饰”的层次,而成为文明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所以我们才说,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失落了衣冠,是为丢失了灵魂,复兴衣冠,就是要重塑灵魂。
                就算世人都爱戏谑调笑,我们更当坚守肃穆。行胜于言,我们应让世人看到,在中国,有一群不一样的人,有一群不苟言笑的人,有一群出现时必端庄肃穆的人,他们不畏嘲笑,他们坚持理想,他们坚守远去的传统,他们认真地求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面对不解和诋毁,他们抱以微笑。他们温润如玉、坚如磐石,为了民族,他们一心一意。他们表现的,是一种令人深思的、完全不一样的精神。
                以你我之肃穆,止众生之喧哗。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华夏复兴,虽四字却重千钧,华夏文明究竟如何适应时代,改变时代,古老文化究竟如何萌发新芽,永远地根深叶茂,说来容易,做好却何其之难,斑斑课题,如何求解? 投身汉服运动,我们不是为自身谋名利,而是为民族寻幸福。面对批评,我们需诚恳沟通,面对怀疑,我们要以行动证明。闻过则喜,有过则改,汉服运动方可日益丰满,日渐强大。
                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
                虽难,但我们勤勉进取,一起上路。
                所复兴者,是那些远去的衣冠,恍若隔世的精神。
                所复兴者,所谓铁马金戈、英雄泪襟之服。
                所复兴者,大国之服,华夏之服,君子之服。


                12楼2014-07-11 02:55
                回复
                  【 让月饼回归“祭品”的本义 文/溪山琴况 】
                  半月之后,便是中秋,月饼的话题在媒体和民间都正热闹起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小小的月饼,我们民族已经吃了一千多年。
                  时下,人们感叹,月饼无味、中秋无趣,“天价月饼”的禁而难绝又给本已失落的中秋增添了许多困扰和厌倦。
                  中秋复兴,症结在月饼,关键也在月饼。月饼无味,并非花色不够琳琅、口味不够丰富,而是因为月饼失落了其“祭”的本义。当一种祭品蜕变为单纯的食品,文化的蕴涵就会剥离,它就难以满足人们在节庆中信仰慰籍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在华夏岁时节日文化中,月饼首先是一种奉祀月神的祭品,然后才是中秋食品。月饼首先是给我们民族的“夜明之神”(即月神)“享用”的,月“享”之后才是人“享”。在崇尚敬畏自然的华夏先民看来,不祭而食,是为失礼。
                  自周代开始,民间便有拜月的传统,唐宋之后,拜月的时间固定在了月夕(即“中秋”)。月夕之夜,浩月当空,家家沐浴更衣,置香案、红烛,摆上月饼、西瓜、各色水果,虔诚地奉祀月神。西瓜需切成莲花瓣,全家依次拜祭后,由主妇按人口分切月饼,每人一份、月下分食。以华夏祭祀礼仪来看,此时分食月饼其实就是祭祀礼仪中最后一个称为“餕”的环节。“餕”也叫“分胙”,华夏先民认为,当奉祀的神主(自然神或祖先)享用了祭品之后,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人们分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也就是说,此时的月饼已具有了某种神性,人们依长幼之序分而食之,便可得到月神的福佑。这种祭月文化,是多么美好的民间信仰和多么虔诚的生命祈祷。
                  华夏祭祀礼仪的要义在于“诚”与“敬”,中秋祭月,并不要求祭月的人拿多么丰富和豪华的食品敬献给月神,关键是祭拜的人内心的诚意和敬意。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所以,简朴适当的祭品、庄重得体的仪程,几个月饼、几颗水果,简简单单的祭品即可,这种朴素而温情的祭月仪式在民间的中秋之夜绵延了千百年。旧时的中秋,因为“祭月”的存在,清丽、温馨而动人。
                  中秋文化,以祭月为核心,游赏、观灯等都是祭月衍生的习俗。合家祭月、游赏,团圆之义蕴涵其中。中秋的失落,根本的症结在于月饼祭祀功能的丧失,在于民间祭月风俗的失传。激活中秋,有赖月神祭祀文化的重建。当中秋回归“华夏祭月节”“华夏月神节”的本位,美好的月夕就有望重新鲜活、灵动起来。
                  中秋祭月并不难,我们汉服复兴者已经整理出了祭月的仪式,并将在即将到来的中秋穿着汉服,尝试进行实践。我们希望,朴素而诚恳的祭月仪式,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中秋生活中,使国民同胞的中秋过得更有意义,为美好的节日增添趣味、温馨和欢乐。
                  中秋祭月风俗的重建,也可从文化上协助“天价月饼”的消除。当民间重建了“朴素荐月、诚敬祭祀”的中秋文化信仰,“天价”“奢华”自然成为不诚的表现、无趣的象征——因为月饼首先是一种诚恳奉祀月神的祭品,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奢华却无敬的祭品,月神是拒享的。违背民族祭祀文化本义,羞辱华夏中秋节日文明的金粉之物,无聊无味、人神共弃。


                  14楼2014-07-11 03:27
                  回复
                    【《夜宴》表明了什么? 文/溪山琴况 】
                    冯小刚先生说要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表现真正的汉族文化。想法是好的,不过,真正的汉文化不是谁都有能力去表现的。这不是喊一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冯小刚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对真正的华夏文化相当陌生,隔膜很深。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迎合西方审美观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设计”的产物——连“改造”都谈不上。
                    冯先生以表现汉文化为目标,耐人寻味的是,偏偏选择了五代时期为故事的历史背景。实际上这里有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五代时期究竟是不是能叫汉文化?这本身就是存疑的。
                    五代前后短短53年,梁唐晋汉周五朝,至少有三个(有人说四个)朝代都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沙陀属西突撅,标准的胡人,这些实际上就是突撅王朝。这些皇帝的汉姓,有的是唐朝赐的,如李国昌父子,有的是自己改的,如儿皇帝石敬塘。虽说他们都向往汉文化,官制礼仪都说要照搬唐朝,但是五代短暂,每朝都短命,打仗还来不及呢,所谓继承唐制基本都是空话。新旧《五代史》中连舆服志、礼仪志都没有,50年的乱世换了五朝十几个皇帝,都城迁来迁去,基本没有象样的宫殿营造。
                    五代时究竟有多少汉文化,是可疑的。所以用这个时期涂做故事的底色,体现“正宗的汉文化”,搞“拨乱反正”,似乎并不明智。当然,写的好的话也是可以的,但是那需要很高的“提炼”的功力,对汉族文化真正捻熟才行。
                    遗憾的是,影片的制作者所表达的东西基本与汉族文化无关。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基本上是失败的。当然,周迅唱的一曲《越人歌》除外。
                    片中的电影元素,呈现了强弱两极的格局。强的很强,弱的至弱。如《越人歌》,其音韵之美,可圈可点。弱的如皇帝宫殿、礼仪、服制,等等,其对中国文化的背离,触目惊心。
                    夜宴象很多东西,象《无极》、象《英雄》、象《埋伏》,视听元素、故事结构、表达取向,都象很多东西。如果大家愿意,可以继续罗列下去。
                    但是很可惜,夜宴惟独不象自己。
                    冯先生的失策在于,如果他老老实实告诉观众,自己在拍一个展现自己想象力的舞台剧,剧中元素皆是自由创造,与中国历史文化“如有不同,纯属正常”,那么,这将是一部皆大欢喜的优秀的舞台话剧作品。但是冯先生草率地打出了“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表现真正的汉文化”这样的旗帜,问题就来了——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公共代言权力问题,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不再是艺人的创作自由那么简单。
                    成亦此言,败亦此言。冯先生此片的人气和骂名皆来自于此。
                    实际上,冯先生并不是“表现非清代文化”的先驱,张艺谋先生在多年前就在打秦朝牌。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电影作品中,非清代文化的展现也已经并不鲜见。无意识的“汉族文化”的展现,早已经“繁花似锦”,可惜的是,繁花满目却无多少春色,这些影片表现的基本未出“伪中国文化”的范畴。繁而美,是为盛。繁而伪,是为乱。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敢于发出“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口号的导演,必须有非常深厚的华夏文化功底和卓然不群的见解才行,否则,即是妄言。其努力只能成为一种“拨旧乱致新乱”的无效甚至添乱的劳动。
                    冯先生说,中国文化是“高贵的寂寞”,从此言可知冯先生与中国文化之间隔阂的厚度。中国文化是什么,我不敢说,但是随手翻翻中国之书,我找不到“高贵的寂寞”藏在哪一页。至于影片中籍以表现“高贵的寂寞”的电影语言,观之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中国电影业者热衷于中国符号的挖掘和表现,这表明,我们很想表达自己。 但是诸多影片证明,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夜宴以“拨乱反正”的旗号豪迈地出发,又豪迈地掉进同样的陷阱,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该表达自己什么,我们不知道又该如何表达自己。
                    隔阂太深。找到真正的民族文化之根,绝非易事,更非不肯枯灯苦读者力所能为。
                    在不知不觉中,“华夏”之外的“中国文化符号”一个个被中国人自己所否定。即使是汉服复兴的反对者,其感知和判断也不得不被一种神秘的文化本能所牵引——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血液中的文化力量。
                    我相信,国人终有一天能够逐渐逼近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为汉服复兴者,我坚信,真正的民族之根、“中国”之魂,就是“华夏”二字所指向的方向。


                    15楼2014-07-11 03:27
                    回复
                      【百度汉服吧对于“国学热”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下 】
                      (十二)关于中医中药 我们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是一个具有逻辑语病的判断。此处所谓“科学”是建构于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理论系统,是与中医文明思维体系并立的两种不同的思维结构方式。 华夏医药与西方医药应是并立、平等关系,西方医药理论无权做其它文明形态下的医药学术的裁判标准。 检验一切医学理论系统的唯一标准只能是长期的医药卫生实践。 同时,我们承认,华夏医药与西方医药一样,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双方应平等对话、相互取长补短。 我们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持保留意见。 政府有维护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独立性和尊严、促进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义务。
                      (十三)关于民族文化遗产申遗 文化遗产申遗的意义并不是各国抢注文化商标,宣布正统。申遗真正的价值在于四个确认:确认一项文化遗产的存在、确认濒危性、确认当事国的保护承诺、确认国际文化救济,申遗,立意应该是抢救和保护。 我们反对异化的申遗。反对一些地方本末倒置,将申遗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谋取文化遗产经济利益的手段与工具。 我们提倡首先促进民族文化遗产在民间的有效继承和延续,提倡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首先应在民间发挥其促进文化发展、增进生活幸福的价值。 我们不赞成将韩国“江陵端午祭”与华夏端午节简单等同,不赞成“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的说法,不赞成媒体的误导性宣传。我们认为,端午节问题的关键在于节日本身能否在中国民间得到有效继承和延续。 我们反对文化遗产景区的过度商业化。遗产景区应逐步实现公益化,政府有责任持续加大对遗产景点保护的投入,逐步实现低价和免费参观的目标。我们反对遗产景点以各种理由、通过不规范的听证形式任意提高景点门票的价格。反对“铺膜”等违背基本环境生态规律、擅自变动遗产及其环境原貌的做法。
                      (十四)关于民族传统节日法定 我们支持公众对于传统节日法定的呼声。我们希望,政府能顺时应势,切实加快推进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进程。 除了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大传统节日以外,我们建议,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增进国民生活幸福的目标,国家应在适当时增加寒食、上巳等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传统节日法定(远期)目标,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
                      小除夕——正月初十(放假十二日)、
                      立春节(放假一日)、
                      正月十四——上元节(放假2日)·
                      花朝节(放假一日) ·
                      上巳节(放假一日) ·
                      寒食节——清明节(放假2到3日) ·
                      端午节(放假一日)
                      ·七夕节(放假一日) ·
                      盂兰盆节(放假一日) ·
                      八月十四——中秋节——八月十六(放假3日) ·
                      重阳节(放假一日) ·冬至节(放假一日) 共约28天。 (
                      十五)关于汉服复兴与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汉服复兴与国学热等问题,并非同一事物、同一文化现象。 汉服复兴者与国学家、国学班举办者、儒学者、儒教主义者、私塾业者、商家等社会人群,是各自持有独立观点和系统见解的不同的人群。 对于许多媒体和公众批评的国学热炒作现象,与汉服运动的追求无关,我们也持否定和批评态度。 许多国学热炒作现象,虽然从形式上借用了汉服,但我们汉服复兴者并不认可。我们不会无原则地支持一切穿着汉服发生的社会行为。许多现象,并不属于汉服运动。
                      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它只是复兴华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 我们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繁难的过程,单纯穿上汉服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将“扬弃”作为汉服运动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我们认同自主、独立、平等、权利、法治的普适价值。 我们认同,应该坚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扬弃文明劣质。 我们认为,汉服运动与公民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应该成为社会继续发展进步的新起点。 我们汉服复兴者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努力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华夏文明的复兴与社会幸福的达成。 百度汉服吧 。 2006年9月


                      17楼2014-07-11 03:28
                      回复
                        【明月照归期,丹霞华彩衣——汉服吧吧友与华夏衣冠的故事】
                        目录:
                        1、时光六甲子,衣冠重生:2004,汉服吧的创立
                        2、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吧友心中的华夏之梦
                        3、 整理祖先的遗产、再造华夏的文明:汉服吧友孜孜不倦的华夏复兴建设
                        我骄傲,我是汉家儿女——汉服吧友的华夏复兴宣言
                        ·百度一下你我的智慧:深入的汉服知识研习
                        ·衣冠何止是衣裳:礼仪文化、风俗文明的复兴思辩
                        ·记录华夏重归的身影:漂亮的吧友汉服影像
                        ·说说你心中的衣裳:丰富的吧友互动调查 4、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倍受社会赞誉的汉服吧“民族服饰·礼仪·节日 复兴计划”
                        ·华夏根、民族魂——“民族服饰·礼仪·节日 复兴计划”的发起
                        ·用你我的双手,重建礼仪之邦——汉服吧友原创的礼仪复兴方案
                        ·华夏心、中国节——多姿多彩的节日复兴方案
                        ·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践行!——汉服吧友,华夏复兴行动者
                        ·丙戌年、汉服热——引起重大社会反响的汉服吧友作品“中国式学位服”“北京奥运会华服” 5、华夏复兴、天鉴赤诚:汉服吧,华夏复兴者的精神家园
                        1、时光六甲子,衣冠重生:2004,汉服吧的创立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零二年,西历2004年。 时光六甲子。甲申再逢,在华夏衣冠重生的时代风潮中,百度贴吧吧友留下了第一条关于“汉
                        服”的留言,汉服贴吧正式建立。
                        来看看,汉服吧化石级帖子,来自齐鲁大地的吧友纵论“汉服” ^-^
                        汉服、汉网、汉文明,小弟也斗胆一侃^^
                        作者: 221.1.226.* 2004-5-31 23:52
                        http://post.baidu.com/f?kz=1681187
                        时光流转,转眼一年过去,汉服吧吧友自发交流下,吧内留下了1300条帖子。 2005年4月14日,首任吧主溪山琴况上任。2006年4月24日,第二任吧主子奚上任。
                        汉服吧小统计: ★2004-5-31 汉服吧建吧日 ★2005-4-14 首任吧主溪山琴况上任 ★2005-4-14 汉服吧存帖1300,整理后余800 帖 ★2005-4 月 汉服吧人气排名:在32 个人文社会话题贴吧中排名28 ★2005-6-28 第10000 帖 ★2006-4-24 第二任吧主子奚上任。 ★2006-5 月 汉服吧人气排名:在57 个人文社会话题贴吧中排名第3 ★2006-6-8 第100000 帖
                        2、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吧友心中的华夏之梦 看看汉服吧的欢迎辞: 欢迎光临百度汉服吧,共同探讨汉民族服饰文化永续传承及华夏文明复兴之道! 百度贴吧 >人文社会话题 > 汉服吧
                        http://post.baidu.com/f?kw=%BA%BA%B7%FE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没有服饰与礼仪,何称伟大的“华夏”?
                        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汉服”。
                        她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高超的美学工艺屹立于世界服饰艺术之巅;
                        她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理念谱入古国生活点滴之间。
                        从质朴的秦汉风格到超然的魏晋神韵,都渗透着华夏民族的理想追求;
                        从开放的大唐情怀到含蓄的宋明格律,无不流露出汉族文化的哲学信念。
                        汉族服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进程里,已成为华夏民族的肤发与汉族儿女血脉相连。
                        时至今日,我们遥望着祖先创造的辉煌成就,却充当着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赤裸民族----华夏之汉!
                        眼见的是无奈,心怀的是不甘!
                        我们整理起祖先的遗产,誓让那被斩断的文明再绽新妍!
                        我们复兴的绝不只是一件衣裳
                        这只是最最表象的东西
                        我们复兴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文明
                        汉民族的伟大文化


                        18楼2014-07-11 03:29
                        回复
                          【三月桃花随流水,上巳甘露落衣裳——丙戌上巳节活动各地集英】
                          http://post.baidu.com/f?kz=92321465
                          时光之水生生不息,从彼黍离离的沣滈流往蒹葭苍苍的洛水,流过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过汉代绵柳轻飏的渭水,流过大唐杨花迷离的曲江……冲走了漂浮的羽觞,模糊了丽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靥化作涟漪散去,逝者如斯……
                          我们总是陶醉徜徉于域外的浪漫节日,却忘了传统节日的美丽无与伦比……
                          回忆是一种美丽的伤感。上巳,这个模糊得看不清面目的传统节日,在消失了几百年后,会以怎样一种模样回归呢?桃花依旧随流水,春风能识旧时衫么……
                          丙戌年上巳,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朋友盛装云集,追怀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


                          21楼2014-07-11 03:33
                          回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
                            http://post.baidu.com/f?kz=100711149
                            丙戌年、汉服热——引起重大社会反响的汉服吧友作品“中国式学位服”“北京奥运会华服” 发掘中国自身文明传统、尊重科学弘扬学术、积极面向世界与未来。中国式学位服应时而生......
                            “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
                            http://post.baidu.com/f?kz=93572587
                            北京奥运,人文奥运。民间设计北京奥运会华服系统华丽登场......
                            华夏复兴、天鉴赤诚:汉服吧,华夏复兴者的精神家园 人们说,汉服吧,热爱汉服的人们聚集的地方; 我们说,汉服是一个起始,不是一个终点; 百度贴吧,人文社会话题,汉服吧。 震撼、喜悦、悲伤、感动,衣冠的重生,文明的再造,华夏的信仰,复兴的决心。 维天有汉、维汉有衣,天汉有衣,襟带天地。 我们的汉服吧,汉服运动的广阔天地,华夏复兴者的精神家园......


                            22楼2014-07-11 03:33
                            回复
                              漏发了。。。。楼楼脑子果断不太好使)
                              网易专访:汉服吧,热爱汉服的人们聚集的地方
                              http://post.baidu.com/f?kz=103271129
                              “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国际在线专访百度汉服吧吧主
                              http://post.baidu.com/f?kz=106539795
                              寄语汉服同道
                              http://post.baidu.com/f?kz=107419262
                              (补充上一楼)


                              23楼2014-07-11 0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