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思维导图
·
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英语背课文要求逐字逐句完美重复以外,大多数学科并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在记忆时都可以“种树苗”,只记大概意思和关键词即可。具体怎么做呢?什么词是关键词呢?能作为线索还原整句话或整段话的词就是关键词,一般是作为新概念的名词。比如历史课本上有句话:“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这句话中哪个词可以当关键词呢?有教无类可以是关键词,线索作用见下图,回答问题时只要不缺要点,并且大概意思正确就行,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跟课文有所不同。

用于方便记忆的关键词可以是因人而异的,你要觉得更喜欢用孔子教育贡献作为线索记忆这个知识点也行。

同学们在课本上画重点的时候,经常把一半以上的内容都画了,秘密麻麻都是线。全是重点就没意义了。学会用关键词作为线索还原记忆以后,我们画重点只画关键词就行。有心的同学还可以在课本上写上含义或作用等词语,表示是怎么串起来的(如下)。
·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行动),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含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作用)。”
·
“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效果才好”这句话我们大家听得耳朵都长茧了,但是究竟具体如何做到,始终是比较模糊的。而找到关键词,用它串起一句话或一段话,这个过程会很明确地促进我们实现理解记忆。
·
不用关键词当线索的同学,常常会有两种低效记忆表现。第一种是不分主次地浏览全文或朗读全文,眼睛很累,舌头很干,但关键词记得非常模糊,考场上容易漏答得分要点。第二种就是把生物历史政治都当成古诗词,全文逐字逐句背诵,这是最符合死记硬背的蠢办法。
·
前面演示的是用句中关键词作为线索回忆一句话。其实课本编写的过程,本身就是按照线索进行的,所以关键词或关键句也可以被当成线索回忆一段话,一个章节。高中生物教材是分别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器、细胞、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大的关键词作为线索进行编写的。大的关键词可以细分为小的关键词,画出图表方便记忆。
·
之前提到大概意思和关键词是树苗,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习高手往往会将其制作成思维导图,类似于老师上课讲解的教案提纲或是参考书梳理的知识结构图。不过看别人画的图表印象不深,如果是自己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来,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
·
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同学们要尽量避免,一个大关键词下面同时出现超过3个小关键词(如下图)。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进行归类总结,这样会更清晰。


上面的思维导图反应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下子记9个概念不容易,但是如果将其分为几类,每类几个,就好记多了。更容易记住被分类整理过的知识点,每类尽量不要超过3个知识点,这是人脑记忆的重要特点。我们平时如果遇到一个大类下面有很多知识点,应当将其分类整理。这很像是把一大堆衣服分类放到衣柜的不同地方。收拾得井井有条,我们用的时候就好找。
·
本章节的标题是《用苗种树》,我们画思维导图其实也要画成树状图。大家平时看见的树,如果有100个粗细不同的枝条,基本都是树干上先长着粗枝条,细枝条再长在粗枝条上吧。很难见到所有枝条同时长在树干上,那更像是雨伞。我们画思维导图时要注意不要画成未经分类的伞状图。
·
宁夏文科状元陈溢辉提醒后来者:“应该先理清一条清晰的线索,然后不断地往里添加内容,不断地加强记忆,这样是最有效的。”种树不宜用树,应用苗;记忆不宜“复印”课文,应该找到关键词,理清线索,画出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课文,只要关键概念和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
我的学生周震非常喜欢这个方法,他认为:“最好不要直接记忆参考书上的知识结构图,虽然这些图是老师们精心编制的,内容全,条理清晰。但毕竟不是自己画的,只是照葫芦画瓢没多大意义。相反,自己整理知识结构图的过程,能够很好地理解知识。自己画的图表,即使有的地方条理不是很清晰,但是有自己的视觉记忆和分析,在考试中更容易反映出来。而参考书和老师给出的知识结构图,可以用于查漏补缺。”
·
他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光看课本或者光看老师画的知识结构图容易觉得无聊,自己动手总结可以增加创造性和趣味性,给学习增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