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于界入 妨于涅盘道
以此放逸故 失一切善法
若有三种过 是大恶道使
痴为第一恶 放逸故流转
愚痴放逸行 死常在手中
若有乐放逸 一切尽破坏
若人过一法 思惟于二法
知于三处相 是人则受乐
若天福德尽 放逸所破坏
堕落痴所诳 无人能救护
一法常最胜 能忍而修行
若与忍相应 悲念诸众生
命终怖畏时 得如是大力
是故离放逸 精进修诸行
若能舍无明 当守护明智
以知明无明 放逸不能坏
若人舍放逸 决定得大利
如是不放逸 则能自利益
放逸网自缚 勤修则解脱
如是缚解相 我今总略说
天子既已知 若有行放逸
至于临终时 乃知其果报
如是天帝释。广说十二入相。调伏放逸诸天子等。若诸天子。曾种善根。少行放逸。闻此法已。心自觉悟。不复放逸。诸根淳熟。皆能受行。若诸天子。根未熟者。如破生痈。破捺之时。捺已洗治。无所利益。亦复如是。
复次帝释天王。从一渐增。次第说于十二入法。十二入相。已于诸天大众之中。作神通力。示希有事。次第令入。系心正念。觉因缘相。离于放逸。令其利益。见此变化。心生厌离。时天帝释。方便利益。为诸天众。广说妙法。诸天子。云何谄曲心不正直。坚着生死。故名谄曲。云何名妒。于他热恼。故名为妒。云何名悭。惧己物尽。而生贪惜。故名悭。是名三界染地之法。分别则有三界所摄。瞋恨悭妒幻。欲界所系。谄曲一法。遍于欲界及于梵天。憍慢大慢。遍于三界。诸天子。是名十种不善大地法也。复有十种善大地法。何等为十。所谓不贪不痴。有惭有愧。有信调伏。不放逸精进。舍离不生侵恼。是名十种善大地法。如是十法。各各异相。谓不贪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犹如梁柱。不痴善根。亦复如是。惭者自守正直。愧者愧于他人。信者于一切法。其心清净。调伏者。身心调善。离于恶法。依清凉法。不放逸者。勤修善法。舍者于作不作。因缘之中。其心舍离。不侵恼者。不恼众生
。是名十种善法大地。若有心念如是法者。于命终时不畏死怖。不畏阎罗使者所缚。何以故。摄善法故。如向所说心心数法。善大地法。染大地法。自相总说。是名十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修十一法若有比丘。观于自身。自见其身。不爱不迷。心不坚着是名初修。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先受所欲。毁訾不味不着不念。生厌离心。是则名曰第二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常不放逸。不着境界。尽诸结使。是名修于不放逸行。是则名曰第三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忆念善法。修行善法。如是善法。能生乐报。乐因乐缘。如是乐报。我当受之。断不善法是则名曰第四修也。
复次诸天子。修行乐受生受有何力。云何而生。何因何缘。云何因缘。云何而生。如是受生。莫为妨碍。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是则名曰第五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行一切诸行。无常苦空无我。无所有。互相因缘。而得有生。非一力生。如是修行。如是修已。心不爱乐。是则名曰第六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作如是念。我生善念。生善因缘。既生此念。异念所坏。我今所缘。生灭不善之念。坏我善念。妨我善法。如是常念所缘。是则名曰第七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第八行法相。平等相。住自相法。不颠倒。一切诸法。性无垢故。如是比丘。复自观察。我既有生。毕定当死。有为之法。无非三相。如是修行。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是则名曰第八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九修耶。三烦恼根。三种对治。所谓贪欲瞋恚愚痴。贪欲之人。教不净观。瞋恚之人。教以慈心。愚痴之人。教观因缘。是名对治。如是修观。心常思念。是则名曰第九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修耶。念佛功德。安乐世间。是故修行利益自身。是则名曰第十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一修。从他次第。闻无常法。念念不住从于处胎。生灭不住。如始处胎。童子少年乃至老时。如是比丘。及余修习。既修习已。临命终时。不畏阎罗王使者。自在所持。不见丑恶怖畏之相。是则名曰十一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十三系念善修利益安乐。乃至涅盘。何等十三。念不放逸。念生住灭。念不散乱。如是念已。若见好色。若见恶色。若见女人。观其身内。脓血不净之所住处。大小便利不净之处。如是系念。令不散乱。若入城邑聚落乞求。行色境界。不应行处。若不系念。则着色欲。以是因缘。系心不散。是名第一一心系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