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练习 初学入静,最好不要专门去做,只需结合入睡和早晨似睡似醒时可也。躺在床上,闭眼。
此时目光自然没有了,但你还能在意念中看到房顶所在的位置,我们不妨将这种``看 到"称为``神光",以与平常的目光相区别。对此神光,任其自由活动(固定其于一处 即为平常所说的凝视或曰意守)。这种自由,本身就是对白天注意力过于凝视的一种 ``反动"。如果可能,勿忘勿助于神光焦点球的这种自由运动。时间久了,这种勿忘勿 助的水平自然就越来越高,这就是功夫和智慧。在太极拳里这叫做``不丢不顶"。 熟练久了,当心中杂念纷纭之时,神光不去追它们(即它们所发生的位置--物理 的、心理的),而仍是自然放松地呆在那儿,这样就好像落叶虽多,但无风,叶子还 是要平稳和缓地落在地上。熟练再熟练,神光焦点球不断放松,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 大,不再局限于白天那种小小的局部,做到此时,房子里的你仿佛睡在露天的野外, 与宇宙同大。
要问,这些做法有什么用,先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具体之用,起码你可以看到,它 是人类心理学中的基本现象, 所以这些做法如果有用的话,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省这 些基本现象后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而不是一上来就``意守丹田",或者更好一点 像陈撄宁、胡海牙提倡的``听呼吸"、``皮肤呼吸"之类。 这里的方法,是提倡先去体 会``自然",体会够了,也就懂得,也就会偶尔地主动一下,弄出点``用处"来。 其中最基本的现象或道理仍然是``测不准原理",即 眼停频率×焦点球体积=常数 也就是说,当焦点球越小之时,眼停频率越高,如此自然不会心里安详了。反 之,若想心理安详,必然是应该往眼停频率变低、焦点球变大的方向上发展。由此可 知,一般所谓的``意守丹田",眼睛凝视于身体中极小的区域,一是不能让在白天已经 凝视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精神返还自由,二是不符合心里安详之原理。所以对初学者而 言,应该往精神与宇宙同大那个方向上练,即睡觉时感觉上不是睡到狭窄的房间里, 而是睡到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但对于练习有素者,丹田小小的区域,其实在其视界中 是无穷大,正是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境界。那个时候当然也能够符合心里安详 之理。
练好了以后,有了相当的经验,这应该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然后可以开始两种练习,一为晨醒之时,一为白天之时 1、初级: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对杂念有所控制,能按本功法要求,进入良性诱导,一念代万念。 2、中级:在初级功的基础上,对外界干扰基本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体放松,呼吸绵绵而深长,自感若有若无,常出现轻,重,暖,痒等感觉。 3、高级:在中级功的基础上,口鼻呼吸渐微,若有若无。身体出现浮,轻,飘,若存若亡。神气相凝,不自觉进入虚,融,空之境,功后犹如熏香沐浴,身轻神悦,思维敏捷,达到最佳境界。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
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此时目光自然没有了,但你还能在意念中看到房顶所在的位置,我们不妨将这种``看 到"称为``神光",以与平常的目光相区别。对此神光,任其自由活动(固定其于一处 即为平常所说的凝视或曰意守)。这种自由,本身就是对白天注意力过于凝视的一种 ``反动"。如果可能,勿忘勿助于神光焦点球的这种自由运动。时间久了,这种勿忘勿 助的水平自然就越来越高,这就是功夫和智慧。在太极拳里这叫做``不丢不顶"。 熟练久了,当心中杂念纷纭之时,神光不去追它们(即它们所发生的位置--物理 的、心理的),而仍是自然放松地呆在那儿,这样就好像落叶虽多,但无风,叶子还 是要平稳和缓地落在地上。熟练再熟练,神光焦点球不断放松,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 大,不再局限于白天那种小小的局部,做到此时,房子里的你仿佛睡在露天的野外, 与宇宙同大。
要问,这些做法有什么用,先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具体之用,起码你可以看到,它 是人类心理学中的基本现象, 所以这些做法如果有用的话,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省这 些基本现象后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而不是一上来就``意守丹田",或者更好一点 像陈撄宁、胡海牙提倡的``听呼吸"、``皮肤呼吸"之类。 这里的方法,是提倡先去体 会``自然",体会够了,也就懂得,也就会偶尔地主动一下,弄出点``用处"来。 其中最基本的现象或道理仍然是``测不准原理",即 眼停频率×焦点球体积=常数 也就是说,当焦点球越小之时,眼停频率越高,如此自然不会心里安详了。反 之,若想心理安详,必然是应该往眼停频率变低、焦点球变大的方向上发展。由此可 知,一般所谓的``意守丹田",眼睛凝视于身体中极小的区域,一是不能让在白天已经 凝视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精神返还自由,二是不符合心里安详之原理。所以对初学者而 言,应该往精神与宇宙同大那个方向上练,即睡觉时感觉上不是睡到狭窄的房间里, 而是睡到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但对于练习有素者,丹田小小的区域,其实在其视界中 是无穷大,正是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境界。那个时候当然也能够符合心里安详 之理。
练好了以后,有了相当的经验,这应该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然后可以开始两种练习,一为晨醒之时,一为白天之时 1、初级: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对杂念有所控制,能按本功法要求,进入良性诱导,一念代万念。 2、中级:在初级功的基础上,对外界干扰基本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体放松,呼吸绵绵而深长,自感若有若无,常出现轻,重,暖,痒等感觉。 3、高级:在中级功的基础上,口鼻呼吸渐微,若有若无。身体出现浮,轻,飘,若存若亡。神气相凝,不自觉进入虚,融,空之境,功后犹如熏香沐浴,身轻神悦,思维敏捷,达到最佳境界。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
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