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吧 关注:134,516贴子:1,014,727
  • 6回复贴,共1

【转】诗歌就是性情 ——读《随园诗话》。陈庭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园诗话》是清朝旷世才子袁枚的一部有关谈诗的著作,采用随笔的方式,分条排列,基本上一事或一诗(或数诗)一评,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反对当时流行的格调说和以考据为诗的风气。该书的精华是对于诗创作的论述,即诗话,而基础在于诗,故此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和一些士大夫官员的语录,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只要诗写得好,说诗有道理尽录其中。全书共分十六卷,补遗十卷,实乃皇皇巨著,是作者一生在诗歌理论上的追求与寄托。此外,书中还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也有一些庸俗之处,但仍可见乾隆朝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任何拘束,评论名人名诗的优劣,谈诗论道,提出了许多诗歌的创作方法,不论现在和将来都是可以借鉴的,也是中国诗论的宝贵财富。
由于全书缺乏系统分类,很多经典论述分散在话语中,很难归类。现根据个人的学习理解,就诗歌的本意,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学诗等等,简单归纳分述如下。


IP属地:福建1楼2014-07-20 01:04回复
    一、诗歌就是性情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卷一)
    朱竹君学士曰:“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浅深。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卷八)
    诗歌就是人的性情,诗这种体裁是用来抒写性情的,有了性情自然有了格律。格律只是诗一种表达形式和限制模式。性情包含着真情,诗人者,需有赤子之心也,只有通过人真实的感情表达才能写出好诗。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性情”一语《随园诗话》中引用黄梨洲先生的话:“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惟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卷三)只有诗人才能将世间情趣表达。只有性情厚的诗人,写的诗意味深。这几种解释上是袁枚性灵说的巧妙说法。性情与性灵实质上都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情感和睿智,诗歌是性灵的表现。故此,“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诗在骨不在格也”强调也是性灵,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骨,诗之魂灵,也是诗人的天分和灵感。所谓“不在格也”就是说用格律限制词语,性情就更加疏远了,仅有格律没有性情的诗算不了好诗,真正的好诗在“骨”里。一代枭雄曹操若没有一种骨气和壮志的性灵,就写不出《龟虽寿》和《短歌行》千古流传的好诗句。“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IP属地:福建2楼2014-07-20 01:04
    回复
      二、诗不要为韵和声谱所缚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卷一)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亮;“芳,旷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韵》而拉杂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卷六)
      夫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恰到好处,自成音节。此中微妙,口不能言。试观《国风》、《雅》、《颂》、《离骚》、乐府,各有声调,无谱可填。杜甫、王维七古中,平仄均调,竟有如七律者;韩文公七字皆平,七字皆仄;阮亭不能以四仄三平之例缚之也。倘必照曲谱排填,则四始、六义之风扫地矣。此阮亭之七古所以如杞国伯姬,不敢挪移半步。(卷四)
      诗歌用韵是为了好记,容易流传,所以在中国发生最早。流传到现在的古籍诗大半都有韵。旧诗最大的毛病是拘泥韵书,而且规定之多,束缚了诗人的性情。但袁枚并不反对用韵,只是不用那些叠韵、和韵、古韵和怪僻、晦涩的韵。而且要挑选好韵。《红楼梦》中薛宝钗说“分明是好诗,何苦为韵所缚?”贾宝玉也说:“我也最不喜限韵”。南宋诗人杨万里、魏了翁都曾明白反对在平常咏吟中一定押《礼部韵》。这说明在古代就有人反对限韵了。从诗的创作理论来讲,在作诗的形式和内容上更要重视内容。今日作诗大多未受韵的约束,如现代的朦胧诗、口语诗很多无韵。但近体诗需要用韵,只是不要用古人的韵了,更不用说那些险韵了。“忘韵,诗之适也”,如果忘掉韵,正是发挥你的性灵好时机。所以写诗不要先考虑韵,重要是情感与内容。
      同时写诗不要为谱所缚,格律诗也有灵活性,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也降低了艺术性。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都不局限于分音列谱。为什么?因为只有把一切空掉之后,才能神气孤行;诗歌一旦涉及注释,便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按谱写诗,性情也不能很好发挥,还是自然成音的好。


      IP属地:福建3楼2014-07-20 01:04
      回复
        三、诗要有感而发
        陆鲁望过张承吉丹阳故居,言:“保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不尽而用不竭。(卷一)
        最爱周栎园之论诗曰:“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原未尝有人勉强之,督责之,而使之必为诗也。(卷三)
        诗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当你对一件事感触不深的时候,绝对没有诗意。如果是勉强作诗,或是借用别人的词句凑合,即使你写出来了也不是什么好诗。这实际上是无病呻吟。所以当你没有兴趣时不要迷思苦想。一旦你遇到感动你的事或景,又有强烈的创作欲,你就可即情而作,有感而发,尽兴而作。历史上很多古诗都是作者“即情即景”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是一幅美丽的挂图。还有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美景,作者不身临其境是无法写出来的。可以说诗人与诗与画已融为一体了。
        古人的诗各有各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名诗的道理。经典诗当然可以借鉴学习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查古人的佳句都是有出处的,如:陈元孝:“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本李群玉:“沙鸟带声飞远天。”梁药亭:“龙虎片云终王汉,诗书余火竟烧秦。”仿唐人:“半夜素灵先哭楚,一星遗火下烧秦。”杨诚斋:“不知落得几多雪,作尽北风无限声。”仿唐人:“流到前溪无一语,在山作得许多声。”(卷九)这些诗句不能说不好,只是用的巧妙,没有机械地搬用,但不能称奇。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卷二)。若用的不好就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袁枚深爱陆鲁望说的“言不可刊置别处”,一字一句不照搬别处,这样写的诗才有生气。


        IP属地:福建4楼2014-07-20 01:05
        回复
          五、诗的完美性
          诗有干无华,是枯木也。有肉无骨,是夏虫也。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有声无韵,是瓦缶也。有直无曲,是漏卮也。有格无趣,是土牛也。(卷七)
          谢茂秦云:“凡作近体,诵之流水行云,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缫丝。卷八”
          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名手。(卷五)
          每一首诗犹如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一首完美的诗,在意境、情趣、曲折、语言等方面都是完整的。读起来如行云流水,看上去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讲起来回味无穷。“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补遗卷一)。一首完美的诗不仅全篇语言优美,还有经典的语句,为后人所传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名句千古流传,自今读起来倍觉新鲜。《随园诗话》对于完美诗的标准,说得非常的形象。一首诗要有枝有叶,有肉有骨,诗中有我,既有节奏又能押韵,既曲折又有情趣,才算完美的诗。又说诗就好比那大自然里的花卉,春兰秋菊,各有自己秀丽的时候,不能人为的为它们分优劣。只有音律讲究,风趣有味。能赏心悦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此话也有道理。袁枚还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卷十六)。漂亮女人可以饱人眼福。一首完美的诗,既令人看得顺眼,又令阅者心旷神怡。所谓养心,乃陶冶人的情操,使你的情趣融入诗境之中,心中消除了一切忧愁,只有诗情和快乐。


          IP属地:福建6楼2014-07-20 01:05
          回复
            END


            IP属地:福建8楼2014-07-20 01:08
            回复
              你这段话,发到诗词吧去,肯定会对一些人有帮助的


              9楼2014-07-20 0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