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云汉人在辽宋战争中的态度
在宋朝夺回幽云的努力失败后,宋辽两国间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长期的和平,然而就在这长达百年的和平对峙之中,幽云十六州汉人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当年民族感情强烈的几代人先后逝去,新出生的汉人自幼就成长于辽朝统治之下,已经习惯了这种现状。同时由于幽云汉人“夷夏观”和“正统观”的改变,至辽朝中后期,其境内的幽云汉人已普遍认同辽朝的正统地位,早已非复是当年“心向中原”之人了。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昭上书徽宗言:“或则又谓山后之民皆有思汉之心,或欲归顺,此尤妄诞之易见者。不惟北虏为备日久,山后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于今,数百年间,子孙无虑,已易数世,今则尽为蕃种,岂复九州中国旧民哉?” 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宋人对幽云汉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也正确分析了此刻辽朝汉人的心态。宋政和年间,真定府安抚使洪中孚就曾批评,所谓称幽云汉人愿归宋的传言全是“不经之语” 。
事实确实如此,“燕人本无思汉心,乃和诜侯益倡之,童贯蔡攸辈和之” ,在经过百年奋斗之后,有相当一批上层汉人已经进入了辽朝的统治集团,其家族也已打下基业,兴旺发达,自然不希望宋朝的北伐破坏这得来不易的成果,“契勘维持契丹者,自公卿翰苑州县等官,无非汉儿,学诵书识字者,必取富贵,岂不知国家英俊如林?若南归,其权贵要途,燕云数州学士安能一一据有,此士人无归意也。饘粥粗给者,必连姻戚里。……以人情揆之,岂肯舍姻娅而就重敛哉?此大姓无归意也。” 而下层百姓也“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安于现下“南宋北辽,交星轺而继好” 的状况。
萧德妃德兴元年(1122年)韩昉使宋,请求童贯不要进兵燕京,被拒绝后在庭院内疾呼:“辽、宋结好百年,誓书具存,汝能欺国,独能欺天耶?” ,正是幽云汉人此时渴望“保土息战”心理的真实写照。一待北宋与金朝结盟伐辽,破坏了其安居的基础,带来的就是幽云汉人怨恨宋朝,“金戎内侵,每以渝盟失信为辞,是皆燕人之语,怨我背契丹之约也” 的结果。